邦乍看小島:愛心變垃圾

2008/08/06

■Mayaw Biho

過去台北縣原民局為了解決台北縣河岸的四個邦乍人的聚落「住」的問題,花了3億多蓋了隆恩埔國宅,希望改善族人居住的品質,這樣的愛心令人感動。但是當國宅落成之後,竟沒有一戶願意搬進去。現在有幾戶搬進去的,是今年2月在周錫瑋的暴力壓迫之下,在房子被拆除後,才被迫搬進去的。

主流媒體對這些居住在河岸族人的報導常常是違法霸佔河川地、破壞市容,政府花了那麼多的錢和愛心,給他們住那麼好的高級國宅,竟然不領情,還製造了那麼多次的抗爭,讓其他的原住民都覺得這些人真是老鼠屎,丟盡原住民的臉。

我不禁回想宋美齡到「人之島」,看到達悟人住在低矮、光線不佳、通風不良的「地下屋」後,發揮她極致的愛心,要求政府為他們蓋國宅。結果水泥房的生活方式,跟達悟原有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又碰到偷工減料的海砂屋,給羊或豬去住也不會覺得舒服吧。

一直到現在,島上還是有很多的愛心團體,希望送便當給達悟的獨居老人,用比台北更好的營養和菜色,希望他們吃得飽吃得更好,但這些便當達悟老人都吃不下,因為他們要的只是芋頭跟地瓜而已。

我想問的是,台北縣原民局,或者行政院原民會,或者那些偉大的愛心團體,你們對弱勢或邊緣原住民的德政或熱騰騰的愛心,為何對受資助的人,最後都成為一種災難的結果,而且毫無「反省」,還要受助人虔誠、充滿敬意和謝意地接受這些垃圾?

全國各大專院校大多都還有山地服務社,原民會也有部落返鄉服務隊,光看到服務這兩個字就讓我很緊張,這些服務帶來的會不會是另一場災難?或者到底是誰在服務誰?

沒有經過文化轉換的愛心,必然為對方帶來一場災難,偉大有愛心的人可不可以彎個腰,蹲下身,問問對方需要的是什麼?這樣的愛心,應該是有可能變成黃金的。否則大部分對原住民的愛心,永遠只是一種經過包裝、漂亮富善意的一包垃圾。

(紀錄片工作者,邦乍人)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