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失職 連動債失控

2008/10/22

‧聯合理財網 2008/10/22 【聯合報╱本報記者陸倩瑤】

近年來連動債在台灣狂賣,如入無人之境,許多銀行為了賺手續費,把高風險的連動債包裝成「債券」、「定存」賣給散戶、上班族甚至退休族,金融道德蕩然無存。金管會手握行政大權卻坐視連動債狂銷熱賣,如今投資人上門,金管會也沒什麼辦法,只能說投資人得自求多福。

在國外,連動債只能賣給機構法人,嚴禁賣給一般投資人,在國內,連動債卻是散戶的「最愛」,以百億計的退休金搶進連動債,金管會面對銀行狂賣連動債,唯一只有「自律」兩字。

金管會估計目前賣到台灣的連動債約8800億元,事實上全盛時期,連動債銷售金額一度超過兆元,銀行推銷連動債毫不手軟,所謂「自律」不過說說;而台灣短短幾年就躍升亞洲「連動債大戶」,更證明金管會毫無監理。

境外基金與連動債都是熱門商品,但境外基金入境須預先送審備查,由台灣總代理商提供售前售後服務,官方每天統計申購與贖回金額,全程控管;連動債在台灣卻宛如無政府狀態,銀行引進連動債毫無限制,賣給誰、賣了多少,都是業務機密,投資人霧煞煞,主管機關也渾然不知。

金管會管理境外基金「滴水不漏」,卻任憑高投資風險的連動債像中國毒奶粉般「未經檢驗就進口」,截然不同的監理標準,也顯示金管會並非缺乏行政工具管理連動債,而是怠惰不作為。

連動債沒人管,官方說法是,銀行財富管理部門為客戶「量身訂製」推介特定金融商品,雙方為「信託」私密關係,行政機關不宜過度介入。

然而當每家銀行都在賣連動債,每個原本打算定存的消費者,都可能因理財專員遊說而改買連動債,銀行、保險公司營業櫃檯貼滿了連動債廣告,當投資連動債幾成了全民運動時,金管會的「信託」說,無異是自欺欺人的藉口。

國際金融市場地雷連環爆,雷曼連動債恐成壁紙,其他連動債也面臨大折價命運,金管會應監理而未監理,失職在先,現在如不能積極遏止風暴擴大,萬一惡化成風暴,屆時金融業血流成河,台灣「亞太金融中心」夢也要摔得粉碎。

【2008/10/22 聯合報】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