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權貴污名化外省族群

2007/05/26
社運工作者、社區大學講師

關於蔣介石歷史地位的爭論,從拆除銅像到中正紀念堂更名,可以說是日漸激烈。民進黨政府在推動這些舉措時的手段是否粗糙,程序是否失當,是可以也應該由民眾公評的。但是,少數政客(其中一些人不是戒嚴時代權貴家族的成員,就是黨國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對重新評價蔣介石歷史地位的頑固保守心態和情緒性抵制行為,筆者作為所謂外省第二代,實在無法接受。

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人把「外省族群」和獨裁體制等同起來,對全體「外省族群」做出了不盡公平的指責。然而,筆者不得不沉痛地指出,部分權貴政客的言行也是造成這種偏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前一陣子拆除蔣介石銅像的風波中,一些政客表示拆除蔣介石銅像的作為是在撕裂族群,這樣的說法無疑把所有外省族群當作是獨裁者的膜拜者與獨裁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這是對歷史與現實的最大扭曲,也是對外省族群的一種抹黑。

過往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是以蔣家為首的外省權貴為核心,在一部分居附庸地位的台籍上層階級的協力下,進行對台灣人民的統治。除了黨政軍特的高幹以及外省財閥外,廣大的外省族群並未分潤多少統治者賜予的「好處」。許多外省老兵是在中國被殘暴的國民黨軍閥拉伕裹脅來台,不少人始終過著困頓的生活,甚至因為偶然的所謂「不當」言行而被逮捕甚至處決。許多外省籍知識份子不但不是蔣介石的膜拜者,反而因為懷抱自由主義或是社會主義的改革理念而在白色恐怖中被肅清。

這些少數權貴政客的言行,其實正抹殺了雷震、傅正、費希平等前輩對民主運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也無視許多「外省族群」對國民黨專制的厭惡與抵抗,也表示他們根本不知道在社會改革運動中,參與者是不分省籍地攜手奮鬥。這些政客並未捍衛了什麼民主與正義,反而用他們的言行污名化了廣大的「外省族群」。他們在專制時代往往是黨國體制的協力者,又無法真正適應與融入民主化的過程,在工農大眾爭取應有權利與社會改革的運動中,從來不見他們衝鋒陷陣的身影,卻在捍衛既得利益與黨國體制的圖騰時不斷激情演出,如果我們要指認「撕裂族群」的罪犯,這些權貴政客絕對名列其中!

臉書討論

回應

哈哈哈!楊偉中是現任國民黨發言人耶!

謝長廷會從民進黨史消失嗎
2012-10-12 中國時報 石之瑜

謝長廷從大陸歸來,黨內評價兩極,有的媒體批評的不遺餘力,令人聯想到這些媒體在謝長廷行前剛好在慶祝民進黨黨慶。但黨慶活動所描述的黨史中,切割了重要人物,頗值得謝長廷警惕。
親綠媒體慶祝黨慶,大陣仗邀請嘉賓,細屬民進黨史上的風流人物。既然是慶祝,少不得吹捧,無可厚非。但由於是吹捧,也許就看不出什麼偉大的端倪。不過,如果注意一下他們刻意迴避吹捧的部分,就可以看出大有學問。
民進黨建黨的功臣中,眾多黨史家絕口不提的有兩位,就是費希平與傅正。他們兩位都是創黨元老,費希平且差點當選第一任黨主席。在黨外時期,兩人均參與對國民黨之間的折衝犯難,是建黨得以成功的關鍵人物。不過,他們兩人都反對台獨。
費希平且曾具體提出民進黨應與台獨劃清界線,這就幾乎確定了他在黨史中遲早要消失的命運。果其不然,費希平與民進黨關係日益疏遠。他的消失,說明了:民進黨史家缺乏胸襟、背離歷史的習性,積重難返。
然而,親台獨的知識菁英是台灣公共論述的主要作者,他們的論述幾乎是關鍵時刻社會大眾唯一可參考的依據所在。所以,就算民眾從兩岸熱絡交流中得到無限好處,他們只能依賴台獨知識界所任意編織的角度看待大陸,則是難以改變的。
現在謝長廷訪歸來,儼然是破冰之旅。但他並不是民進黨第一個訪問大陸的領導人。在他之前,擔任過總統與副總統的陳水扁及呂秀蓮都訪問過大陸。訪問過大陸,有什麼結果呢?在回到台灣後,他們對台獨的態度是否必須更激進呢?
反而是費希平或傅正這樣對大陸繼續抱持理念的黨人,才是黨史上真正對兩岸關係可起貢獻的人,然而他們卻在謝長廷訪陸前夕,在黨史中徹底消失了。謝長廷要選總統,先恢復兩位創黨元老應得的地位,恐怕才能建立親善與誠實的信用。台獨的趨勢,並沒有因大陸釋放大量利多而減緩。謝長廷充其量是在下一著復出政壇的險棋,證明他是黨內可與大陸交往的第一人,因而也是下屆取國民黨而代之的當然人選。在政治算計之下,如何企求正面而長遠的效果?
國民黨的馬英九已放棄歷史,他個人只要求被接受是台灣人,這點在台獨史觀之下註定失敗。即使他推動三通與直航帶來重大轉變,但他倘若不擺脫自己放棄歷史的心態,在將來歷史紀錄上,恐怕只能是追隨費希平與傅正了。
民進黨的知識菁英不惜編織歷史的行徑,才是民進黨與台灣整體面對大陸的主要關鍵所在。謝長廷在民進黨切割與大陸歷史淵源的氛圍中,得到北京的青睞與吹捧,變成好像是第一人,不會毛骨悚然嗎?(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民進黨創黨初衷沒台獨
2015年4月14日 旺報 朱言貴(空大法律課程教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4001047-260310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提出「台獨從來就不是民進黨建黨初衷」、「應該說,民進黨當時完全是不排斥統一的,沒有獨立的訴求」等話,引發討論,確實屬於事實之描述,惟民進黨不願意承認。
上述許信良的說法有其代表性,因為:民進黨從黨外勢力發展而來;而所有參與黨外運動之人,莫不屬於不滿意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人士,並不當然主張台灣獨立;因而其創黨元老包括費希平與傅正等統派人士,可見一斑。
不過,民進黨創黨後的表現,早已逐漸從追求台灣的民主,轉變成追求台灣的獨立,導致支持統一的費希平被迫退黨。而傅正因為逝世得比較早,並沒有面臨此一令人尷尬之問題。其他原本屬於民進黨的人士,如朱高正與林正杰等人,也是因為支持統一,而與民進黨分道揚鑣。
民進黨創黨之初,屬於反國民黨的集合體;但是統獨兩派相爭結果,顯然獨派一方占上風。統派一方在民進黨內部,業已喪失立足之地,被迫紛紛出走,從而限縮了民進黨的視野。如果民進黨能夠兼容並蓄,讓黨內統獨之爭同時並存,或許今日的民進黨勢力更加能夠大幅度擴張。
縱使今日許信良還原事實真相,可惜那是政治不正確,民進黨不喜歡聽,此正是民進黨的痛腳所在。黨內一言堂文化的興起,標示出民進黨終究有別於黨外運動,欠缺大鳴大放的自由開放精神,距離創黨初衷遠矣,台獨成為民進黨最重要的神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