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國際全面性經濟大蕭條的驚濤駭浪中,台灣的現階段經濟發展,如同其他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國家一般,正遭受到無法避免的重大負面衝激。雖然民眾無不寄望政府能提出有效的方案,積極提振經濟發展,並進而改善過去八年因政治因素所造成的生活品質的衰退。但多年之疾,豈能一針見效?眾多經濟學家預估美國需二至三年方得以恢復過來。以台灣對出口貿易依賴之深,內需市場過小,更需全國同心、憚精竭慮,以期度過難關。
報載馬英九政府鼓勵消費並有意發放消費券。筆者以為此非上策,應再思考。讓我們就以今年美國退稅刺激消費的政策為例來說明。今年美國以一千五百億預算對中、低收入家庭退稅七百到一千四百美元不等,希望能促進民眾消費。其結果卻是房地產市場衰退直接造成金融市場崩潰。兩者雖無絕對關係,但卻足以說明一千五百億美元對消費市場無法產生預期的作用。其道理很簡單,因為就業市場無法配合消費市場。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業市場與消費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兩股力量。消費市場蓬勃提昇就業市場,就業市場振興促進消費市場。當消費市場不振,公司便要裁員減低成本;當人們沒工作,便會縮減開銷。一千四百美元對沒工作的人言,尚不足以付每月的房租或貸款;對尚有工作的人來說,一千四百美元要留著應付不時之需。真正放心去消費的民眾,一千四百美元是用在食品、汽油等基本民生上。這些消費對經濟再生能量沒甚麼直接作用。
經濟學教科書理論中的兩大方向:中央銀行降息與擴大內需。在此時的美國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因為太多人沒工作,而且有更多的人擔心失去工作。最好的方針是擴大就業市場,讓有工作的中產階級放心去消費。而怎樣才能擴大就業市場?那就是要促進新興產業,開創新興消費市場。回想一九九六年美國柯林頓總統簽署電信開放法案與國家資訊方案,造成資訊與電信業的突飛猛進,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台灣,以半導體業和電信業的的開發前例,提倡一項新興產業大約要耗費一千到一千五百億台幣,這大約是台灣財經官員的消費券預算。這可以開發出一項足以提供數萬人就業的新興產業。該就業市場可以同時提供高薪科技人才、中、低薪資人力就業。這些人有了工作,生活便可以安定,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政府也可以用稅收來救濟貧困的民眾。
至於以台灣現階段的需求,有那些產業具有經濟再生能量?
筆者認為生化業,特別是製藥與幹細胞諸類的研發。老人化的社會,醫藥費用將日益提高。台灣每年依賴進口藥物,如果台灣可以IC代工,藥物代工為何不行?藥物代工不但可爭取外匯,也可降低本土藥物市場價格。其他生化業像是幹細胞更可培植國力。
軟體開發又是另一種代工的方向。因為台灣IC代工的產業發達,許多優秀的資訊科技人才多偏向IC產業。其實台灣不僅可以在中文應用軟體有所發揮,如果能貫注資源在軟體產業以吸引資訊科技人才的投入,台灣也可以在英文應用軟體開發上大放異彩。
能源產業也是當紅產業。太陽能、海洋發電、LED、電池等都是趁勢待發。台灣若能全力投入,也為時不晚。此外,擴大公共工程可能是短期見效的方案。公共工程是基礎建設,未必有經濟再生能量。但好的基礎建設可以減少災害損失,相對讓政府有餘力照顧人民生活。危橋重建、水利工程整體規畫等(不是把錢撥到地方以工代賑)都是可行的作法。
上述方案都不是短期便見成效,若能多案並行,長、短期目標兼行,即使舉債亦有回饋之日。上述看法是個人十多年來資本主義社會中從事科技管理的一些見解,希望拋磚引玉,也期盼政府在眾多責難中,聽取建設性方案,帶領全國走向經濟復甦的正途。(作者為美國紐澤西肯恩大學電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