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與耗能集團的老算盤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理事長

從財團減稅、大鋼鐵廠、石化廠、蘇花高借屍還魂等措施,帥哥馬政府的節能減碳秀正快速退場。體貼耗能產業的能源經濟學者,甚至調侃前幾個月帥哥總統也不得不做的宣誓,改說「節能減碳,只是因為環保團體遇到國外團體時的面子問題。」、「環保團體都是衣食無虞者,才在談節能減碳』。幸而國民黨政府不是唯一放下假面具的集團。在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形勢下,跨國石油公司的抱怨如出一轍,前一段願意面對氣候變遷惡化是人類迫切課題的假身段一一現形,願意遵守各國政府政策管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姿態也改變。我們那增稅拖拖拉拉,幫企業減稅卻行動快速的政權,和本國產業和國際石油業者的步調又再度合拍!

事情從能源稅開始

最近跨國石油業者反能源稅動作說明了一切。雪弗龍石油公司(Chevron)的執行長Roy Krzywosinski是開砲的第一個例子。據澳洲媒體轉載,他在企業者齊聚的大會上,說減碳政策的作法讓他很生氣,因為這些措施的關係他不得不裁掉該公司在澳洲的運作機構。

英國石油公司(BP)的新任執行長Tony Hayward則說BP已經著手削減英國設備並將投資轉移到美國,更具體的行動是 BP打算停止英國的風力發電經營、碳捕捉和儲存等項目,按照該公司發言人的解釋,提出這項遷移計畫理由在美國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收報酬率。

表面上的原因是,新選上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公佈了一項為期十年總計1500億的投資計劃以促進該國的再生能源產業。這個投資計劃配合上美國的稅法,吸引了石油公司的目光,他們寄望在美國稅法的助力下,再生能源的投資計畫能夠補償他們的石油獲利。道理很簡單,石油利益這塊肥肉不能放,新的能源產業發展必須有利於彌補他們的損失!

油價回跌對石油寡頭來說,也不是完全沒用處。在PetroleumNews.Net這個石油業刊物上的文章呼應出石油公司領導層的心聲—「低油價正是最好的翻轉環境政策遊說的時機,那些環境遊說政策是對未來石油產業利益最大的威脅。」

石油業看準時機對抗環境管理措施的反制手段並非鮮事。自從聯合國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六大石油公司BP, Amoco, Shell, Exxon, Texaco和Chevron和其他能源和汽車公司即組成「全球氣候聯盟」(GCC)。這組織事實上卻在美國不斷進行直接地和對抗性地宣傳活動以求溫室氣體排放的減低程度不會衝擊化石燃料收益。

不過當時石油公司領導層們沒想到他們藉「全球氣候聯盟」作為拖延立即對抗氣候變遷行動議程要求的工具,反而助長對氣候變遷日益關心的公眾對這些公司的批評。於是這些石油集團們自1990年代末紛紛退出該聯盟,也導致該聯盟於2002年正式解散。

BP的公關術不再上演了

再看看那好一段時間端出生態關懷新兵姿態的BP。自從該公司於1997年退出「全球氣候聯盟後」,打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的新公司名稱,並以向日葵作為公司標記。但這個公關宣傳招術最後也掩蓋不住化石燃料利益對公司領導層的誘惑。就在去年12月,該公司宣布加入一個合作夥伴公司,專門從加拿大北部阿薩巴斯卡地區(Athabasca)所產油砂中汲取瀝青,再加以提煉成運輸工具用燃料。

而這種技術目前來說仍是對環境會產生嚴重衝擊的。根據英國媒體對該公司提煉技術的分析,若以生產一桶汽油會產生29公斤二氧化碳計算,生產一桶瀝青砂的油,最高可以釋放出125公斤的二氧化碳。另外,BP太陽能公司也停止其設置於雪梨的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板工廠,改為純粹的研發和發貨中心。也就是停止該公司在澳洲的太陽能產業的持續生產。很多人問:BP不再當好孩子了?

又或者全球最大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向來更依靠自己的對策,該公司持續地贊助部分智庫或公關公司,推動全球氣候變遷並未發生的聲音。綠色和平美國支部就曾發現光是2006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用美金210萬,贊助過41個團體以打造質疑氣候變遷是否真的發生的聲勢。

跨國石油公司的宣傳手法日益精進,但掩蓋不了能源利益帶來的反減碳立場,當人們被經濟危機搞的焦頭爛額之際,連作秀打企業社會責任制的口號都省了!看回來台灣的企業和產業界領導人,鋼鐵業的大老闆不就公開表態:「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1%,何必身先士卒?」面對沒料到的經濟危機,帥哥政府只想到趕緊效法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繼續開路,持續輔助鋼鐵業、砂石業與水泥業。和國際能源業者行蹤類似,利用景氣問題,擱置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的計畫,同時在抬面下推動核能延役的相關工作。

在此情況下期待明年開徵的能源稅,原本的環境永續目標還會有多少被當真呢?

建議標籤: 

回應

美國拼命炒作高油價全球製造通貨膨脹打壓扼殺中國 結果卻失敗華爾街投資銀行破產抱頭鼠竄!美國金融經濟危機大海嘯全面爆發!

2007-11-14

  西方戰略家稱,石油是“沒有牙齒的老虎”。這只老虎深藏地下,以其暫時的不可替代性,成爲關係到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的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因而它也成了列強爭奪和各國爲了自身戰略安全力求確保供應的資源。它在給世界帶來繁榮的同時,也給一些國家帶來了災難,甚至還在超級大國蘇聯解體過程中,扮演了角色。

  美國學者彼得•施瓦茨爾在其《勝利——美國政府對蘇聯的秘密戰略》一書中,透露了美國政府秘密策劃瓦解蘇聯的內幕。爲了搞跨蘇聯,雷根政府和「中央情報局」曾雇傭包括心理學、歷史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一批專家,擬定瓦解蘇聯的“軟戰爭”戰略。根據該戰略,美國政府借蘇聯同美國競爭的心理,推行“星球大戰”(Star War)計劃,逼迫其片面發展軍事工業以消耗經濟實力。同時,針對蘇聯對石油出口的依賴,設法壓低石油價格以耗盡蘇聯的外匯來源,迫使其陷入經濟困境,進而瓦解蘇聯人對自身制度的信心,這也是計劃的重點所在。

  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美國先”壓低”石油價格,”造成”蘇聯經濟衰退。接下來,通過新聞媒體,”大肆宣揚”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把西方的政治、經濟理論灌輸給蘇聯人。美國政府和「中央情報局」還用”培植菁英人物”的方法,來”影響”戈巴契夫和葉爾欽的改革。美國還”蓄意誤導”俄羅斯走上”自殺性改革”之路,一度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災難。

  蘇聯解體可謂20世紀最令人遺憾的國際事件。導致其解體的內外因素紛繁複雜,其蘇聯的霸權主義思想無疑是重要內因之一。在這種思想支配下,蘇聯不能把自己看成一個普通國家。

  1996年初,有人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以《美利堅第三帝國》爲題,回顧了美國近百年歷史。該文指出,美國每戰勝一個對手,就在其勢力範圍內建立一種“宗主國”關係。1898年打敗西班牙後,美國在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建立了“美利堅第一帝國”。
二戰後,美國在歐洲建立了「北約」,在東亞搞了一系列雙邊防衛條約(進行「島鏈圍堵政策」),這是它的“第二帝國”。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國軍事力量直接介入中近東和巴爾幹地區,在此形成了“第三帝國”。
儘管很快就有人對該觀點提出了異議,但它反映出蘇聯解體後美國人的帝國心態和帝國情結。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美國爲建立新帝國的又一嘗試。美國的這次努力是想牢牢控制伊拉克乃至整個中東的石油資源。
小布希政府一再強調“發動戰爭的原因與石油無關”,是爲了解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結束薩達姆政權對恐怖主義的支援,但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一語道破天機:“令我感到悲哀的是,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爲了石油。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政府)在政治上又不便承認。”

  今天,國際市場的油價出現波動,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極爲不利。有人擔心美國會不會像當年用油價打壓蘇聯那樣來通過石油漲價打壓中國。

  不久前,美國國務卿賴斯和財政部長保爾森宣佈,美國對包括伊朗國防部在內的20多個伊朗政府機構、銀行和個人實施制裁。就目前伊美間經濟交往的規模而言,與其說是制裁伊朗,不如說是制裁與伊朗有關係的他國公司。正如賴斯所言,該舉措將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公司發出“強大的威懾”,迫使其斷絕與伊朗的生意往來。就伊朗在世界經濟鏈條中的作用而言,美國此舉給與伊朗有生意往來的公司及相關國家還是帶來不利影響的。就在美國宣佈對伊朗實行新制裁的第二天,紐約石油期貨價格一下升至每桶92.22美元。針對美國的做法,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外交政策偏差,是 “導致油價飆漲的禍首”,如果美國再不收斂,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指日可待
(原油價在美國政商的聯手操控下終於次年2008年7月11日飆漲到歷史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