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將危機變轉機?

2008/12/18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2.18 02:37 am

眾所矚目的台灣龍頭產業,DRAM業紓困案,主管機關經濟部終於表態,該部次長施顏祥本周二表示,政府對DRAM產業紓困的處理原則,將鼓勵業者整合,但業者要自己提出具體方案後,政府才會給予協助。經濟部長尹啟銘也強調,政府紓困不只重視搶救時機,而是要盡力協助DRAM產業建立自主技術,降低成本,並確保政府投入資源效益最大化,才能真正提升國際競爭力。政府此舉,能否在順利化解DRAM產業困境同時,促其脫胎換骨,將危機變為轉機,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DRAM產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產業規模僅次於韓國高居全球第二位,到目前為止,12吋廠在運作中的已有17座,在興建中的有六座,計畫中的還有十座,在運作中的8吋廠有22座,歷年累計投資超過2兆元。但因國際市場競爭劇烈,價格上下波動極大,故整體產業盈虧起伏甚大,動輒有數百億元的盈或虧。過去十年(1998-2007)盈虧互抵後,僅淨賺約600億元,而今年估計虧損高達1,200億元,過去十年累計的盈餘抵補後,還要虧損600多億元。

DRAM產業需要投資極巨,一座12吋廠需投資新台幣千億元,故被稱為燒錢產業。台灣DRAM產業規模雖高居全球第二,但無自主技術,已淪為微利產業,投資大部分靠舉債。據透露至今年9月底止,負債超過4,000億元,一年內要償付的債務高達1,500億元,加以目前DRAM售價遠低於成本,賣一顆要虧兩顆,根本無能力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被逼不得不要求政府紓困。

台灣DRAM產業之所以淪入如此境地,主要受到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衰退,需求銳減,原估計今年全球DRAM市場可成長2.2%,而今卻萎縮 4.4%,尤其下半年衰退6.2%之多,估計明年還要再萎縮16.3%;連續兩年衰退,是過去從未有的現象,故全球DRAM產業均陷入困境。再加以全球最大DRAM廠的韓國三星,不僅不減產,還趁著韓元大貶40%,削價競銷,新台幣同時期僅貶3%,與韓元貶幅相較,小巫見大巫,雖業者已分別減產15%至 20%,仍無法遏阻價格崩跌壓力。

韓國三星原已擁有DRAM經濟規模及產品組合的優勢,在全球市場萎縮下不減產,其目的在擴大市場供給過剩,壓低價格,逼台灣DRAM產業在財務壓力下,退出市場,三星即可操縱全球DRAM市場,待景氣復甦時即是最大受惠者。

台灣發展DRAM產業,因是燒錢產業,未來投資愈投愈大,這樣無止境的大量投資下去,負擔之沉重,難以想像;現今不僅是微利產業,更是大虧的產業,是否要再繼續發展下去,早已受到有識之士的質疑。不過台灣DRAM產業不僅是兩兆產業之一,已成為製造業之龍頭,而且關係到下游資訊、通訊及消費電子產業之發展,而後者更是今後重點發展的產業,故DRAM產業在台灣也有持續發展的理由。但問題在於如何能有自主性技術,及廠家過多分散,如何整併提高國際競爭力,才是DRAM產業在台灣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另方面由於台灣DRAM產業擁有全球近四成的產能,關係到世界資訊、通訊及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因此,台灣DRAM產業的存廢,受到國際重視。而目前 DRAM產業主要技術,除韓國三星有其自有技術外,另兩家是美國的美光及日本的爾必達,此兩家都是台灣DRAM廠技術來源的母廠,在了解到我政府有幫助業者的紓困態度,而且擔心若台灣退出DRAM產業,未來將由韓國獨占,對全球電子產業未來發展極為不利,故均前來台灣向經濟部表達投資及移轉技術的意願。此對台灣DRAM產業而言,是提升台灣DRAM產業技術自主性及整併的大好時機。

目前韓國DRAM產業有兩家,一是三星單月產能32萬片,另一是海力士26萬片,均有自主性技術,合計58萬片;而台灣有相同產能,卻有五家廠,包括力晶、瑞晶合計產能31萬片,技術來源日本爾必達,南亞科及華亞合計19萬片,技術來源美國的美光,另一家是茂德8萬片,技術來源是韓國的海力士,問題最嚴重的則是茂德。因此,美光及爾必達均願投資茂德,並表達在台灣成立技術研究部門,協助技術在台灣生根。若最後協商結果,不論茂德接受美光或爾必達投資,要求政府支援,政府應責成美光與南亞科、華亞及茂德整併,或責成爾必達與力晶、瑞晶及茂德整併成兩大體系,對原企業巨額虧損,股票投資人損失慘重,應撤換原負責人,另選適當人選主持,並責成其整併及技術生根的責任。如此,台灣DRAM產業才能與韓國分庭抗禮,永續發展。這要考驗政府的魄力與決心,以及業者的省思、前瞻性看法和合作的誠意了。

【2008/12/1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