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北路三段的撫順公園,儘管大雨時下時停,一場屬於移工的嘉年華正熱鬧展開。
由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所出版的「凝視驛鄉VOYAGE15840」攝影冊,集結了19位移工的攝影作品,讓往往在台灣成為被凝視對象的移工們,也有機會自己站到相機後面,以畫面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故事。
會取名「驛鄉」,是因為移工儘管在身份上被認定為「外國人」,但是他們長期工作在台灣、生活在台灣,有的甚至組了家庭,在這兒落地生根。「異鄉」也早已變成長期停駐的驛站,甚至是另一個家。
而「15840」則是移工在台灣法令規定下所應得的每月最低薪資,雖然這個數字因為雇主的苛扣以及法令的排擠,往往是移工們所能奢求的「最高工資」。
儘管在這個新家,他們無法用熟悉的母語來訴說心事,至少,有一些人還能用影像與舞蹈來表達自己對周遭生活環境最真實、細膩的感受。
為今天活動開場熱舞的四個女生,是菲律賓移工團體 Kasapi的成員,她們有的每好幾個月才有一個星期天可以休假,因此要湊出聚會時間相當不容易。 TIWA的義工Tony說:「今天的表演,她們只花了一個上午練成,因為平常日是沒辦法出來練習的。」雖然舞步有點生疏,但顯示的正是移工們受限的勞動條件。
雨中看表演這本攝影集的19位攝影者當中,來自菲律賓的Gonzalez是唯一的男性。在電子工廠當作業員的他,靦腆的表示自己是因為女朋友的慫恿,才一起加入國際TIWA所舉辦的攝影工作坊。雖然並不清楚為什麼對攝影有興趣的男性這麼少,他自己覺得「攝影很棒!回家鄉後我也會把這本書拿給我的家人和朋友看」,他的眼神充滿了驕傲。
策展人吳靜如透露,TIWA在策劃時曾經向台北捷運公司申請,想將照片在捷運站的藝文廊展出,但是捷運公司看過照片後,覺得「所呈現出來的台灣過於負面,好像外勞在台灣都被虐待」,因此開出條件;要展出的照片都得經過審查。
在這樣的壓力下,TIWA決定捨棄要收錢的藝文廊,而把照片放到鄰近移工聚集地的撫順公園,吳靜如認為戶外的展覽能夠「以最貼近生活空間的方式讓路過的人們看到這些影像,練習從移工朋友們的角度來觀看台灣。」
就像交工樂隊的歌所說的:「日久他鄉是故鄉」,但我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這些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