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在韓中國勞工生存狀況:去留間的彷徨與困惑

資料日期: 
2008/01/25

1月7日,韓國冷庫爆炸40人死亡,包括 12位中國朝鮮族同胞。在韓40多萬中國籍勞工大多從事建築、製造和服務業,特別在韓國人不願意從事的3D工種"危險、艱苦和高污染"工作,一般月薪80 萬-150萬韓元(相當於0.64-1.2萬人民幣)。他們是全球2億移民大潮中的一部分。

半個月前,7日上午,一陣霹靂般的爆炸之後,12位在韓中國勞工夢碎異國。

當天10時50分,57位工人正在京畿道利 川市的地下冷凍倉庫施工。突然間一聲巨響,焊接迸出的火苗和油蒸汽接觸後,引發了連環爆炸。四處飛濺的火花點燃了建築物內的氟利昂和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化學品,夾帶著濃煙的大火幾乎在一瞬間吞噬了整個倉庫,並奪去40條人命,其中包括12位中國朝鮮族同胞。

因為一味追求完工速度,這起悲劇被認為是一場"典型的韓國型慘案"。這些朝鮮族同胞在倉促中被招來,既沒有訂立合同,也沒有安全裝備,甚至連安全守則也不清楚——他們的悲慘遭遇,是在韓40多萬中國籍勞工的極端縮影。

儘管有關善後已塵埃落定,但他們仍然值得我們去認識,去解讀。他們是全球2億移民大潮中的一部分。他們背井離鄉,在異國低人一等,通常與"髒、累、險"為伍。他們都有一個夢——為了尊嚴、理想和富足。

在韓中國勞工生存狀況調查

這些來韓的外籍勞工中,大部分從事的是建築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特別是在韓國人不願意從事的3D工種——"危險、艱苦和高污染"(Dangerous、Difficult、Dirty)工作,通過勞動掙點辛苦錢,一般每月收入在80萬-150萬韓元之間。

1月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奪走了在韓國京畿道利川市某冷庫打工的12名中國人的生命,另有一名中國女性在爆炸中身受重傷。這起韓國近年來罕見的嚴重生產事故,引起了中韓兩國民眾的共同關注,也讓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在韓的40多萬中國籍勞工的生存狀況。

3D工種

47歲的沈振奉是黑龍江五常市的農民,上世 紀90年代,他和妻子跑過一段中俄邊貿,掙了些錢。這幾年邊貿不好做,加上年齡又大了,夫婦兩人就在家呆著。2007年,沈家幾個在韓國打工的親戚勸他們 到韓國掙錢。因為是朝鮮族,在韓國有親戚介紹,身邊三個兒女也都已成人,沈振奉夫婦決定到韓國去"闖一闖"。2007年的6月和8月,兩人先後登上飛往韓 國的航班,開始他們在韓國的打工生涯。

同大多數初來乍到的中國朝鮮族同胞一樣,沈 振奉選擇了到工地打零工,而妻子則在餐廳找了份工作。在韓國,打一天短工的工錢是7萬-10萬韓元(1萬韓元折合76元人民幣),而在餐廳幫忙一個月可掙 到100萬韓元。雖然工作辛苦,兩人也不能經常見面,但收入畢竟比在東北老家高多了。

沈振奉以前出過車禍,腰不好,年紀又大,幹 不了太重的活。2008年初,他經人介紹到京畿道利川市郊區的一家冷庫幫忙。1月7日上午,他被安排到冷庫地下室給管道紮保溫材料。上午10點46分,冷 庫地下室突然發生連續爆炸,火焰和濃煙吞沒了現場施工的40名工人,沈振奉也未能倖免。他的工友回憶說,發生事故時,沈振奉正騎在3米多高的管道上給管道包裹保溫材料,而大火是首先從天花板開始蔓延的。同沈振奉一起遇難的,還有其他11名中國公民,其中7人來自同一家族。(注:應遇難者家屬要求,"沈振奉 "為化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曾大量向德國、中東等地輸出礦工、護士和建築工人以換取外匯,海外勞工一度是韓國特色的出口產品。但隨著韓國人均GDP在2007年邁入2萬美元大關,韓國經濟在躍入發達國家門檻的同時,卻出現了結構性失業增加和體力勞動者不足同時存在的現象。

一方面,韓國年輕一代不願從事體力勞動,人人都想在工作舒適的大企業或政府部門就業,否則寧可在家賦閑,形成了大量的結構性失業人口。另一方面,韓國的工廠、農業、漁業、餐飲業、建築業卻因為缺少勞力而不得不從海外招募外籍勞工。

為彌補勞動力缺口,韓國政府近幾年來每年有計劃地引進10萬名以上的外籍勞工到韓國就業。據韓國出入境管理部門統計,目前在韓國的外籍勞工數量在50萬人左右,其中還不包括非法滯留者。

為吸引更多的海外勞力,從2007年3月開 始,韓國政府放寬了對海外朝鮮族入境打工的限制,允許中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朝鮮族勞工在韓國沒有任何親屬關係的情況下,到韓國訪問和就業。這些地區的朝鮮族每入境一次,就可以停留3年,在簽證有效時間(5年)內可以自由出入境,工作的行業也從此前的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擴大 到養殖、運輸等32個行業。

這些來韓的外籍勞工中,大部分從事的是建築 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特別是在韓國人不願意從事的3D工種——"危險、艱苦和高污染"(Dangerous、Difficult、Dirty)工作,通過 勞動掙點辛苦錢,一般每月收入在80萬-150萬韓元之間。其中,建築和服務業收入相對較高,市場需求也較大,韓國政府制訂了政策,優先讓朝鮮族在這些行業就業。

由於有相對便利的簽證和優惠的就業政策,來韓國的中國勞工中絕大多數是朝鮮族。利川冷庫爆炸中,12名中國死者和1名中國受傷人員,都是來自東北三省的朝鮮族。

據韓國勞動部統計,韓國2004年死於生產 事故的外籍勞工為74名。隨著外籍勞工的增加,這一數字不斷上升,到2006年已經增加到94人。據中國駐韓使館領事部提供的資料,2007年共有43名 中國籍勞工在韓國在工作中死亡。中國籍的勞工工傷死亡人數,幾乎占到外籍勞工工傷死亡總數的45%左右。

悄然興起的新唐人街

歷史上,韓國仁川的善鄰洞(前清朝租界)和首爾的小公洞(前清朝總督府)一帶,曾經是商業繁華、人聲鼎沸的華人聚居區。由於上世紀30年代的排華運動和70年代的限制華商政策,大批華人或舉家外遷,或搬離鬧市,使得韓國失去了像樣的唐人街。

中韓建交以後,兩國經貿和人員往來急劇增長,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韓國最大的交易夥伴,也是韓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出口物件國。2007年,中韓兩國人員往來超過600萬人次。

在浩浩蕩蕩的經濟和人員交流大潮中,為數不少的中國人選擇了留在韓國創業謀生,並在韓國的安山和九老等地悄然形成了新的唐人街。

與歷史上位居大都市中心的老唐人街相比,新興的唐人街都在衛星城市的城郊接合部或者工廠,靠近中國勞工聚居區。在這些主要以中國勞工為顧客的商業街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同時寫有中韓文的招牌。這些店雖然規模都不大,賣的也主要是日用雜貨和中國食品,但生意十分紅火,吸引了大批在韓工作的中國人,隨處可以聽見東北口音的普通話。特別是安山和九老的兩條唐人街,在當地已小有名氣,甚至被當地政府列為未來發展經濟的重點區域。中國銀行還在安山專門開設支行,以方便當地的中國勞工向國內匯款。

據中國駐韓使館領事部統計,目前持有效期在3個月以上入韓簽證在韓國生活和工作的中國公民超過44萬,其中30萬是朝鮮族,剩下的基本上是漢族。

中國勞工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海外勞工群體。

中國勞工生存狀態

為瞭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記者曾在安山的中國銀行附近隨機對95名中國人進行了抽樣調查,從結果中可以勾勒出這個群體的大致面貌。

在被調查者中,男性70人,占總數的 73.7%,女性25人,占總數的26.3%。其中,30歲以下的只有8人,占總數的8.4%;而31-40歲的占51人,占總數的 53.7%,40-45歲的19人,占總數的20%,45歲以上的17人,占總數的17.8%。在這些主要年齡段在30歲-45歲的青壯年中,91.6% 的人已婚,他們到韓國打工掙錢後將大部分收入寄給家人,一般都性格溫和、吃苦耐勞。

從學歷來看,在韓中國勞工普遍學歷不高。被調查者中有85人是高中或初中學歷,占總數的89.5%,大學以上學歷的只有10人,僅占10.5%。這也是中國勞工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所從事的工作來看,56.8%的被調查者在製造業工作,27.4%的人在建築業工作,在服務業工作的占15.8%。

調查結果還顯示,半數以上的中國勞工從事的 是不穩定的臨時性工作,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被調查者中,在同一崗位工作不滿3個月的占總數的23.2%,在同一崗位工作時間在3個月到1年的占 36.8%。連續在同一企業工作1-2年的占18.9%,連續工作兩年以上的占21%。

這一點還可以從他們被雇傭的企業規模看出。在被調查者中,有54人工作的企業員工總數不超過10人,占總數的56.7%;27人工作的企業規模在11-30人之間,占總數的28.5%;企業雇員總數在31人以上的只有14人,占總數的14.5%。

在韓國,小企業往往意味著低工資和低福利。2007年上半年,韓國政府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首爾平均每戶的月收入為333萬韓元,這一數字基本上反映了韓國居民的平均生活水準。

與這一數字相比,中國勞工的收入要低得多。 在被調查者中,月收入在80萬-100萬韓元的有21人,占22.1%;月收入在101萬-120萬的有34人,占35.8%;月收入在121萬-150 萬的有24人,占25.4%;月收入超過150萬有16人,占總數的16.8%。

與低收入成對比的是,中國勞工的勞動時間要遠遠超過韓國每週40小時的法定工作時間。從統計來看,每週工作48小時以下的只占總數的14.8%,工作48-60小時的占38.9%,工作60-70小時的占10.5%,而周工作時間超過70小時的竟然占到35.8%。

對於在韓國的中國勞工來說,不穩定的工作、 相對較低的收入和超長時間的勞動,幾乎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共同特點。為了省錢,他們的吃住條件都很差。勞累、失業、疾病、簡陋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得在韓國生活的中國勞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007年,共有270名中國公民在韓國非正常死亡,其中死於疾病的101人,死於自殺的21人,還 有24人死因不詳。這些中國勞工懷著淘金夢來到韓國,卻客死他鄉,留給他們家人的是無盡的哀思。

去留間的彷徨與困惑

記者在抽樣調查中發現,經濟原因是中國勞工來韓的主要驅動力。75.8%的在韓中國勞工在中國國內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儘管韓國物價是中國的5-8倍,勞動和生活條件都很艱苦,但畢竟收入要比國內高得多。

抽樣調查還得出一個令記者感到意外的結果,那就是無論是朝鮮族還是漢族,絕大部分在韓國的中國勞工都表示不會在韓國長期定居,在韓國辛苦幾年只是為了將來回國過稍好一些的日子。

記者認為,這恐怕與韓國從制度到社會氛圍都很"排外"不無關係。韓國的教科書和媒體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韓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法律規定外國人加入韓國籍的條件非常嚴格,而作為外國人在韓國生活又有著諸多不便,比如不能進行網上交易、很難申請信用卡等等。

韓國社會崇尚高學歷和光鮮體面的大公司白領職位,森嚴的社會等級無形中仍然存在,除極少數近年來韓國留學後進入韓國各大公司從事各種研究和貿易工作的"新中國打工族"外,絕大多數中國勞工很難打破等級壁壘,真正融入韓國社會。

對於這一點,大部分中國勞工在來韓國打工前就有思想準備。"辛苦幾年,盡可能地多攢些錢回國"的樸素想法,是中國勞工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的"法寶"。

相對而言,很多朝鮮族打工者的心態更為複雜一些。自韓國去年開始對朝鮮族實行訪問就業制度後,朝鮮族來韓國打工變得更為方便。很多朝鮮族對韓國抱有很高的期待,認為自己可以憑藉相同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很容易融入韓國社會,甚至紮根韓國社會,最終過上和韓國親戚一樣的生活。

按理說,在韓中國勞工中,朝鮮族相對工作更為穩定、報酬也更多,但從中國勞工通過中國銀行向國內匯款的金額來看,其他民族的中國勞工匯款金額反而相對更多、更為固定。幾位元朝鮮族同胞告訴記者,由於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與韓國的親戚一樣,他們每月的消費額不知不覺高出一起工作的其他外籍勞工很多。當問及是否會長期在韓國定居時,他們考慮片刻後說,來韓國一段時間後,想法變得實際了許多。作為中國籍勞工,自己再怎麼努力,收入和生活水準都處於韓國社會的底層,而且工作缺乏穩定性,雇傭企業也沒有培訓和長期使用的打算。現在很多韓國人都發現,花相同的錢可以在中國享受更高的生活水準,而打算今後到中國定居。大部分朝鮮族打工人員也都改變了最初的想法,決定以後還是要回到中國去。

東北勞工的"韓國夢"

記者瞭解到,這個村內60%以上的家庭因年輕人到韓國等地打工而成為"空巢"家庭,70多位60歲以上的朝鮮族老人過著遠離子女的留守生活。

2008年的1月中旬,金永泰急匆匆從大連趕到上海,忙著將一個早先租下的房子佈置成辦公室。金永泰今年計畫在上海投資一個數千萬元的商場,他要趕在春節前,在這套100多平方米的複式房內,完成投資的前期準備工作。

7年前,記者在韓國漢城(今首爾)一家中餐館第一次見到金永泰的時候,他正準備結束在韓6年多的勞工經歷,回國發展。他當年的全部積蓄不過50多萬元人民幣,7年後,他早已通過服裝貿易等積累了數千萬元的資產,醞釀著人生財富的又一次飛躍。

金永泰的"淘金"故事

7年的時光似乎並未在金永泰的面容上留下太多明顯的痕跡,記者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與他結識的場景。

2000年末,記者赴韓國採訪,在當時的漢城短暫停留。下飛機後,韓國朋友盛情邀請到其開的烤肉餐館,品嘗正宗的韓式燒烤。

當時,金永泰是店裡的服務員,身材消瘦。"我也是黑龍江人。"他聽出了記者的口音,很興奮地說。

金永泰告訴記者,在韓勞工一般很少在陌生人面前主動暴露自己的身份,他那天的"失言"只因6年多在韓打工思鄉心切。

1993年,家在黑龍江雙鴨山市的金永泰高考落榜,他沒有複讀再考,而是借助朝鮮族的身份優勢,通過在韓國的親戚踏上了異國打工之路。

剛滿20歲的金永泰遠離了家鄉,來到韓國漢城永登浦區的一個中國人聚居區,以相當於每月1000多元人民幣的價錢租下了一個8平方米的小屋。

語言上的相通,地緣、血緣的相吸,使金永泰在韓國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在建築工地做衛生清潔的工作,只是沒有勞動合同保障。這與多數從中國來的朝鮮族同胞一樣,他們在韓國從事的多是韓國人不願幹的工作。

雖然老闆說這樣的"日工"(白天工作,按日結算工薪)可讓金永泰在一個月內隨意選擇休息天數,但每月的房租和遠高於國內的吃用開銷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

3個月後,對韓國外籍勞務市場和周邊環境逐漸熟悉的金永泰離開了工地,進入一家電視機框架裝配工廠。從早上9點30分一直工作到晚上7點,每週工作6天,一個月算上加班費可以拿到100多萬元韓元。

雖然每天要像機器人一樣站著不停地擰螺絲,下班後路上還要花去近兩個小時才能回到暫住地,但金永泰很開心。在國內,父母一個月的收入還不足1000元。

工地、工廠、餐館……金永泰後來換了很多工作,工作的確很苦、很累,但也換來了豐厚的收入。

分別時,金永泰說:"再過1個多月我也回國了,已經超期1年多在這裡打工。這段經歷我付出很多,也收穫很多,準備回國發展。"

後來,他選擇了中韓貿易較多的大連市,在韓務工期間的50多萬元積蓄就成了啟動資金。他從中韓間的服裝貿易開始,生意一點點做大,直至數千萬元身家。

金永泰不過是40萬在韓中國勞工的一個縮影。在他身邊,有無數在韓勞工追尋著類似的淘金夢。

據統計,在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居住的朝鮮族人口有200萬左右。不知從何時開始,這裡的朝鮮族聚居村都被冠以一個統一的稱呼——"朝鮮屯"。

在哈爾濱市道裡區群力鄉就有這樣一個遠近聞 名村,居住著100余戶朝鮮族居民。1月寒冬,哈爾濱的最低氣溫已經達到零下20多度。雖然還是白天,但當記者沿著村口的土路走進這個朝鮮屯的時候,村裡還是顯得非常安靜。唯一熱鬧的地方是村活動站,門一開,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寬敞的活動站內10多位朝鮮族老人正在熱乎乎的火炕上玩牌。

老人們議論著韓國利川冷庫爆炸事件造成中國朝鮮族勞工傷亡的事件,對在韓國務工的子女們是掩飾不住的擔憂。

"村子裡不要說現在的農閒季節,即使是農忙季節,你也找不到多少留在村子裡務農的青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村老年協會會長金永浩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這個村內60%以上的家庭因年輕人到韓國等地打工而成為"空巢"家庭,70多位60歲以上的朝鮮族老人過著遠離子女的留守生活。

今年74歲的金正林大娘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 年輕,只是聽力不太好。老人有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在9年前就去了韓國打工,9年間只回來過一次;另外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她身 邊,照顧她的生活。金正林老人介紹,最近與她共同生活的這兩個孩子也要舉家去韓國了,而老人卻不願意離開自己已經生活了幾十年的朝鮮屯,說什麼也要留下來。

在東北不少地方,赴韓國打工已十分普遍。勞 務輸出在這些村子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湯池鎮四間房村,勞動力轉移起步較早。1985年,村民崔青日利用與韓國間的親緣優 勢,首先到韓國打工,現在已擁有自己的房子和轎車,收入非常可觀。殷中哲全家去韓國已10年,資產早已突破百萬元人民幣。

作為東北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則有近10萬人在國外打工,其中有一半以上在韓國,而在想要出國打工的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把目的地定在韓國。

飄搖勞工路

據報導,目前在韓的中國勞工不少於40萬人,70%為朝鮮族人。越來越多的外籍勞工湧入使得韓國勞工政策幾經變化,而這條赴韓打工通道的不斷變化也多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最令人難忘的是2003年的那場驅逐非法勞 工事件引發的"寒流"。因勞動力不足,韓國1993年11月開始實施研修生制度。根據該制度,韓國引進大量廉價外籍勞工,當年即引進第一批製造業產業研修 生2萬人。儘管這項制度為韓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許多外籍勞工合同期滿後滯留在韓國,給當地帶來了許多問題。因此,韓國政府決定修改這一制度,向短期非法勞工發放工作許可證,並驅逐那些長期滯留的非法勞工。

當年,在韓國政府規定的11月15日,也就是12萬外籍非法勞工限期離境的最後一天,數千名外籍勞工離開韓國或躲藏起來,以免被強制遣返。

實際上,當年欲修改的研修生制度本來並非一 條赴韓打工的通途。根據韓國法律,赴韓研修生享受韓國勞動法的基本權利,由勞動部負責研修生的人權保護。但在實際執行中研修生制度往往被濫用,成為企業廉價雇傭勞動力的途徑,研修生通常不研修業務,只從事一般性工作,工作崗位差、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而報酬待遇並不穩定,有些企業對研修生研修期間的 待遇未明確約定,容易引起糾紛。

2003年8月,韓國國會表決通過了"外國 人勞動者雇傭等相關法律",出臺雇傭許可制,欲取代研修生制度。據此入境的外國勞工可在韓國工作3年,韓國雇主必須與其簽訂以韓國標準勞動合同為範本的勞 動合同,韓國雇主必須為其辦理出國到期保險、針對疾病或死亡的傷害保險、回國費用保險及防止拖欠工資的保證保險,這些政策進一步保障了外籍勞工的基本權利,使外籍勞工能夠真正成為韓國勞動法的保護對象。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2004年8月雇傭許可制開始實施到2006年12月,韓國的外籍勞工市場實際上是雇傭制與研修生制並存的過渡期。自2007年起,研修生制度被全面取消。但中韓勞務合作,在舊的研修生制度被廢止後,新的勞務管道卻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理順。

相對一般外籍勞工,中國的朝鮮族人因為地緣、語言等關係一直以來得到韓國政府的特殊"青睞"。

2007年,一項主要針對中國朝鮮族人的"訪問就業制"在韓國實行。"訪問就業制度"包括,簽發有效期5年的多次簽證,第一次入境後,可以在韓國以滯留和就業的目的居住長達3年。就業範圍也從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等19個領域增加到養殖業、家庭用品批發業等32個。

考慮到可能對韓國國內勞動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韓國法務部對在韓沒有親戚的中國朝鮮族人,由外國人力政策委員會決定簽證配額,在其配額範圍內允許入境。

記者瞭解,"訪問就業制度"規定入境人員要 實施韓語考試,朝鮮族人入境後要接受韓國勞動部的就業培訓,然後由就業穩定中心幫助找尋工作,或在領到特例雇用確認書的單位自由求職。入境後臨時出國不需要另行簽證,改換工作單位時只需申告即可。另外,用人單位無需向勞動部申請特別許可,可以雇用在"雇用穩定中心"求職者名簿上登記的朝鮮族人。

這項主要針對中國朝鮮族人的"訪問就業制"實際上為中國朝鮮族人赴韓務工提供了便利,也成為中國朝鮮族人赴韓務工的主要通道,業內人士表示,只是由於韓國目前尚未對中國開放多次往返簽證,這項政策宣傳上一直比較低調,很多非朝鮮族中國人並不清楚。

記者瞭解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期望通過這些管道赴韓務工,實現金永泰那樣的淘金夢的人還大有人在。

不過,利川冷庫爆炸事件中遇難者親屬的眼淚提醒著人們,針對在韓中國勞工,中韓兩國之間尚有許多工作需要進行和完善。

悲劇引發賠償爭議

中方死者的賠償要遠遠低於每位死者2.4億韓元平均數,但相對於其他工傷事故,這次爆炸事件的賠償額又是屬於高的。

在這次利川冷庫爆炸事件中,賠償問題成為國 內媒體關注的焦點。記者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周內三次前往利川,對韓方官員、死者家屬和冷庫業主代表進行了多次採訪。從記者所瞭解到的情況來看,中方死者的賠償要遠遠低於每位死者2.4億韓元平均數,但相對於其他工傷事故,這次爆炸事件的賠償額又是屬於高的。

作為韓國罕見的嚴重生產事故,利川冷庫爆炸案中業主和施工管理方的怠忽職守和魯莽,被公認為釀成慘劇的主要原因。事件發生後,中韓兩國政府首腦分別表示了高度關注,媒體和公眾輿論也對肇事業主進行了聲討,這些都有利於善後賠償在短期內達成協議。

圍繞賠償問題,遇難者家屬代表和冷庫業主在5天內進行了三輪談判,最終同意以冷庫業主的賠償金加上"產業災害補償保險"的方式支付賠償。

根據協定,冷庫責任公司將向每一位死者家屬 提供包括賠償金、喪葬費和旅費在內的7500萬韓元。其中,1000萬喪葬和旅費在14日協定簽署當天開始支付,4000萬韓元賠償金在遇難者遺體身份確 認並移交家屬後支付,其餘費用在確認死者身份30日內交付家屬,利川市政府監督交付過程。

除此之外,每位死者的家屬還將得到一筆"產業災害補償保險",這筆費用根據死者生前的日工資和個人條件,按照"霍夫曼計算法"計算,因人而異。

冷庫業主公司負責本次談判的業務部部長李康 熏向記者介紹了"霍夫曼計算法"在本次賠償中的演算法。他說,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遇難者的"產業災害補償保險"原則上按照死者生前日工資 ×80%×1300天的公式計算。由於中國遇難者都是臨時招聘的短工,一般在韓國的日工資在7萬-10萬韓元之間。如果按日工資10萬韓元計算,"產業災 害補償保險"支付金額為1.04億韓元,加上公司賠償7500萬韓元,所得到的賠償總額為1.79億韓元。而如果按日工資7萬韓元計算,所得到的"產業災 害補償保險"賠償為7280萬韓元,加上公司賠償的總額為1.478億韓元。絕大部分中國遇難者的賠償金總額都在這一範圍之內。而韓方人員的賠償額最高為 4.8億韓元。

記者問李康熏,公司是否對這樣的賠償方案感到滿意。李康熏回答說,"每一位死者對於他們的家人都是無價的。至於賠償的金額,是經過協商和談判的結果,雙方的協議只是一種解決方案,責任公司有愧于死者和家屬,任何結果都不應該用'滿意'來評價。"

當記者問及為何中韓死者賠償金差距如此之大時,李康熏說,主要原因還是日工資標準不同。

在韓國,一般的生產事故賠償金額並不高。據 韓國勞動福祉公團統計,去年下半年在工傷事故中受傷和死亡的韓國和外籍勞工的賠償的平均標準為,每個死者家屬可獲得6900萬韓元,而受傷者家屬可獲得 1300萬韓元。如果與這一標準相比較,利川冷庫爆炸的賠償金額屬於比較高的。這與這起事件的轟動性和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的高度關注有關。

中國駐韓使館領事部官員告訴記者,在每年約 270起中國公民在韓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因生產事故死亡和受傷而引發的賠償問題是領事官員經常要協助處理的難題之一。相對來說,集體談判得到的賠償要多於單獨談判的賠償,重大事故的賠償要多於一般事故的賠償。在近年來發生的工傷死亡賠償中,一般的賠付金額在6000萬-7000萬韓元之間,有的時候才 4000萬-5000萬韓元。在去年2月發生在韓國全羅難道麗水的外國人收容所火災事故中,有8名中國公民罹難,當時韓方給予的賠償是每人約1億韓元。與 這些情況相比,利川冷庫爆炸事件中對中方死者的賠償金額在近年來是屬於高的。

但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金錢難以換回親 人的生命。記者15日在利川採訪時,不止一位從國內趕來處理後事的家屬告訴記者,他們最關心還是何時可以認領親人的遺體,為親人舉行葬禮,讓死者早日安息。他們說,賠償金再多也換不回有感情的親人,希望國內的網站和線民能體諒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不要再炒作賠償金問題,這不僅讓韓方產生誤解,更給已經非 常痛苦的家屬心頭再撒上一把鹽。

世界進入大移民時代?

過去40年的全球人口大流動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消極後果。相反,在讓數百萬移民或外籍勞動力過上更好生活的同時,移民輸出國和接收國在文化和物質上也獲得雙豐收。

在韓中國勞工日趨增多,正是國際移民大潮的一個縮影。

近來,義大利民眾因犯罪率上升而責怪國內的 羅馬尼亞移民;在英國,無論來自什麼黨派的政客都表示要控制近幾年迅速增加的移民數量;去年,法國、瑞士和丹麥的選民把承諾採取嚴格移民政策的候選人推上了寶座;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每一個有意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的人都在拉票演說中提到"控制墨西哥人的湧入"。

正如英國《經濟學人》最近所指出的那樣,在如今的發達國家,移民問題已躍升為選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但大多老百姓並不明白:過去40年的全球人口大流動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消極後果。相反,在讓數百萬移民或外籍勞動力過上更好生活的同時,移民輸出國和接收國在文化和物質上也獲得雙豐收。

大移民時代

40年前,英國保守黨議員伊諾克·鮑威爾發表了著名的演說《血流成河》,他引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話,認為移民浪潮會導致衝突,"就如同古羅馬時代,鮮血在台伯河上冒泡"。這個論斷在今天看來純屬無稽。但他當時的一個預測在今天得到證實:1��10的英國人出生在海外。

英國吸收移民和外籍勞動力的熱潮始於10年 前,算是許多發達國家的典型。但和美國相比,英國的"開放度"還遠遠不夠,美國在一戰前的移民人口比例高達15%,如今則是13%。從2002年到 2006年,美國平均每年接納100萬永久性居民,其中一半以上在美國有親戚。在這一時期,平均每年有32萬外國勞動力到美國合法工作。

非法移民和勞工的數字很難統計。許多偷渡者 通過各種非法途徑進入另一國家,如以遊客身份進入,然後就"黑下來"不走了。從2002年到2006年,美國平均每年增加的非法移民人數高達50萬。歐盟 對非法移民的數量就更難統計了。在申根地區,人口是完全自由流動的。即便是非申根國家的英國,也很難給出一個確切數字。

戰亂難民和政治避難者也是如今移民大潮中的一部分。聯合國難民署表示,2006年全球有1000萬難民或政治避難者進入他國。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曾經的輸出國,如愛爾蘭和希臘,現在也越來越像澳大利亞和美國,正在吸收其他國家的移民和勞動力。

今天全球的移民總數(包括非法人口)預計達到2億。這個數字聽上去很大,但只占到世界總人口的3%,今後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成為移民或外籍勞動力是窮人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方式。1821年到1920年,6000萬歐洲人去到了新大陸。那時穿越大西洋意味著工資翻一番。如今,移民可能會收入增加4倍以上。只要收入差異存在,移民就會繼續增長。

許多移民和外籍勞動力帶著手藝、存款、新技術和新觀念回到自己的祖國。2006年,海外打工的人寄給自己祖國的錢款至少達到260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許多國家都超過當地所獲得的外資援助和投資總和。

考福模式

愛爾蘭南部的旅遊城市考福(Cobh)是泰 坦尼克號沉船前停靠的最後一個港口,也是愛爾蘭移民大潮中最為重要的港口,當年有250萬愛爾蘭人從這裡登上駛向美國的輪船。今天,如同愛爾蘭許多城市一 樣,考福接納了許多移民和外籍勞工:建築工地裡是波蘭人、拉脫維亞人開起了雜貨店、中國人的餐館高朋滿座、孟加拉人幹起了漁業買賣。當一家酒店招聘招待員時,200名應聘者中竟然沒有一個愛爾蘭人。

考福模式顯示了如今國際移民的一個大趨勢: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移民有時是接收國的中流砥柱。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需要更多年輕的外來勞動力。在過去7年中,美國1/3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是移民,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和工程博士中有2/5是外來人員。矽谷中有1/3的公司由印度人和中國人創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也需要外來勞力,尤其在農業、服務業和照顧嬰幼兒和老人方面。瑞典、愛爾蘭、美國和英國的經濟發展,都受到本國移民政策的很大影響。

普華永道200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量移民的湧入提升了英國的經濟增長總量。雅典的希臘移民政策協會也承認,進入希臘的移民給這個國家每年的GDP增加1.5%-2%。對於那些長期接收大量移民的國家,如美國,持續的經濟增長也部分歸功於外來人口的貢獻。

合法移民往往比非法移民獲得更好的工作,受 過良好教育的更是如此。而且,並不是所有移民都想永久留下來。從1890年到1914年,到美國的1/3歐洲人(大多是西班牙和義大利人)最終回到了故鄉。情況在今天的英國也很相似。調查顯示,大多數在英國的波蘭人都表示希望幾年後衣錦還鄉。

一些移民不僅比本國人優秀,甚至比移民目的 地國家的人都優秀。英國智庫機構"公共政策研究協會"2007年調查表明,國外出生的非白種人比普通英國人更容易找到工作且薪資更高。在美國,移民的薪資在過去100年逐步趕超普通美國人。移民的孩子也很出色。一些國家如果失去移民,後果將不可想像。如阿聯酋,這個國家85%的人出生在海外。

當然,大多數國家對移民的依賴性很小。但在 一些發達國家,如英美等國,其移民人口占到總勞動力的10%-15%。在英國,新的就業機會中有一半給了外來人員,主要是因為他們比當地人更具備相關技能 (如管道工和銀行工作人員),或者當地人不願做這樣的工作(水果採摘或照顧老人)。

愛爾蘭、瑞典、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低失 業率和這些國家的高移民比例有關。移民並沒有搶了當地人的飯碗,相反還製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因為充足的勞動力會吸引更多投資。例如,在愛爾蘭考福開酒店,就不用擔心招不到合適的員工,酒店老闆會考慮擴建。相比之下,嚴格控制移民人數的國家,如德國,就經常抱怨缺少工程師、科學家和程式師這樣的技術人 才。

外籍勞工比本國人更具流動性。到加州工作的 墨西哥人,也願意去芝加哥謀職。經濟繁榮時,大量移民湧入填補勞動力空缺;經濟蕭條時,這些人也願意回國或者去其他國家發展。今天,並不是所有移民都希望去歐美國家,2/5的移民去了另一個窮國或中等收入國家。那些去發達國家的移民,或幹技術活,或幹髒活累活,都能讓接收國的經濟保持增長。

過去10年來,世界上大多數地區之所以能在 低通脹的情況下保持經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球範圍內的勞動力增長迅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自1980年以來,中國和印度的年輕勞動 力輸出增加了3倍。如今,這一速度正在放緩,但在2050年仍將增長40%。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過去40年的移民數量翻了一番還多。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或是能力不夠,或是缺乏鬥志,因此需要輸入新鮮血液。

歐美在這方面獲益匪淺。此外,隨著移民輸出國人口的不斷增加,移民也是一件好事。IMF的資料顯示,來自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圭亞那和牙買加的移民離開後,促進了本國工資的上漲和貧困率的下降。

移民也可以讓本國人從日常工作中得到解放, 轉而去做更具技術含量的工作。讓外籍勞力照顧孩子,父母就可以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移民也是消費者,他們也要租房子、買東西,也要購買服務。愛爾蘭考福的酒商因波蘭客人而盈利頗豐,因為波蘭人喜歡喝野牛草伏特加和東歐淡啤酒。考福的超市、速食店和其他商店也總是門庭若市。

輸出國的困擾

但是,對於那些移民輸出國而言,人才流失是 一個大問題。在南非,雖然接收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到英國或澳大利亞工作,導致南非國內許多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在摩洛哥,具備理工科學歷、電腦技能和會說外語的人都去了法國、荷蘭和加拿大,只有那些學文科和公共行政的大學生留在國內。穆罕默德·卡查米教授為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移民問題智庫組織AMERM工作,他感歎說,自己的國家缺少IT人才,而巴黎卻有摩洛哥IT工程師聯合會。非洲南部國家都缺乏好的醫護人員和教師,這些人往 往都去了中東國家和歐洲諸國謀求發展。

國外需求的人才是本國最難留住的。19世紀初葉,雖然許多歐洲國家嘗試挽留甚至阻止,但仍有大批工匠移民美國。如今,像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塞內加爾這樣的小國,超過1/2到2/3的大學畢業生去了國外。

發達國家比其他任何歷史時期都想要接收更多 的技術移民。世界銀行2000年對20個發達國家的5200萬移民做的調查顯示,36%的移民擁有大學學歷,比1990年大幅提高。當然,人才流失只是一 個結果,而並非造成移民輸出國問題的原因。例如在非洲國家馬拉維,大量護士離開是因為當地拖欠薪資,醫院條件惡劣;而企業家紛紛移民,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商業環境很糟糕。即便強行挽留這些人,他們也可能跳槽或轉行。

接收國的誤區

2007年11月,被譽為"法國CNN"的France 24做了一次民調,結果顯示:55%的西班牙人認為移民對他們的經濟有好處,義大利人同意這一觀點的比例是50%,德國和英國只有42%。

許多民眾擔心的是,大量外來者會佔用有限的公共資源,而且,如果國家經濟不景氣,外來者會搶他們的飯碗。

一個世紀前,美國移民潮達到頂峰,當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開始時,美國國內彌漫著濃重的排外情緒。如今,美國房地產市場下滑也許會導致大範圍經濟蕭條,美國本土公民對於移民的憂慮再次氾濫。事實上,即便在經濟情況良好的情況下,美國窮人還是不歡迎外來者。

不歡迎移民的人認為移民或許會給經濟總量帶 來好處,但個人感受到的卻十分有限。英國的反移民組織"移民觀察"(Migrationwatch)表示,移民每週給每個英國人只有幾便士的效益增加。美國的反移民人士羅伊·貝克則建議,老齡化的國家應減少對外來勞工的依賴,希望引入更多投資和培訓當地人。但類似清潔和護理的工作,並不能外包到海外或實現機械化。即便更多的當地人有機會去做技術活,不斷減少的勞動人口仍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經濟將緊縮。

事實上,最讓本地人不滿的是從事技術含量較低工作的外籍勞工。在美國,28%的合法建築工人、1��3的女傭和管家來自國外。如果算上非法移民,這個數字將更高。

移民是否讓當地窮人的生活變得更糟糕呢?哈 佛大學移民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並沒有這種關聯。從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間,有大量移民存在的美國城市,薪資比其他美國地區低3%,而對於那些最 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低8%。但大量移民存在的地區,可增加更多就業機會,因此抵消了薪資降低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符合現代史上的其他移民潮規律,如 上世紀90年代初61萬俄羅斯猶太人湧入以色列,1962年90萬法國人撤離阿爾及利亞,以及1974年到1976年,60萬葡萄牙人從非洲撤離。每一次移民潮的湧入都增加了就業機會,並使薪資水準稍有下降,但後來又恢復正常。因此,哈佛大學移民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美國的大量移民湧入,只給10%的最窮 的美國人造成影響,大概使薪資縮水5%。

此外,對於大批移民會佔用接收國大量公共資 源的擔憂,如學校、廉租房和醫療衛生設施等,研究顯示,許多合法的新移民都是身強力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並不會佔用多少公共資源,而他又和普通公民一樣交稅。當然,隨著移民年齡的不斷增加,他使用公共資源的幅度也會隨之增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對全美境內的調查顯示,高中以上學歷的移民平均一生繳稅10.5萬美元,而高中以下學歷的移民繳的稅最多只有8.9萬美元。

當然,移民也會引發一些負面效應。倫敦地鐵爆炸案和巴黎郊區騷亂已顯示,移民是否能融入當地社會,非常重要。宗教極端主義增加了人們的恐懼,大家擔心移民難以接受目的地國家的基本價值觀。但阻止移民並不能杜絕恐怖襲擊。

如今,戰爭難民最後都變成了移民(無論合法與否)。在今後數十年,氣候變化也許還會迫使一些人移民。而錯誤的政策、恐怖主義的消極影響以及同化移民的失敗,都是每個政府必須面臨的問題。 (蘇慶先、李拯宇、李澤旭、金姬)

主題: 
資料來源: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