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別太快看衰老美

2009/01/17

 一個金融海嘯,讓許多人看衰老美,認為美國國力要走弱;甚至當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之後,何時大陸要「超日趕美」又成為話題。不過,千萬別太快看衰老美。

 金融海嘯雖然讓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可能在零到負一%之間,但,別忘了,美國這個經濟體的規模,大到有點「不像話」。它一年的GDP規模在十四兆美元上下,而排名第二的日本,GDP規模在四.四兆美元左右;至於排名三、四的大陸、德國等,大概在三.四兆美元上下。其它傳統列在七大工業國者,英國二.七兆美元,法國二.五兆美元,義大利一.九兆美元,加拿大一.二兆美元。

 在比較這些經濟體的規模大小之後,你覺得還能看衰老美嗎?它的規模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三倍以上耶!其它就更別談了。

 好吧,再展望個廿年好了,有人說大陸成長快速,廿年就能追上老美。但,別忘了,老美也在成長。柯林頓時期的經濟黃金期,美國曾有三到五%的亮麗成長;雖然遜於大陸兩位數的成長率,不過,成長的基準不同。美國是十多兆規模去算成長率,大陸則是三兆多去算。除非,老美衰斃了,未來每年不是零成長就是衰退,但,可能嗎?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全球經濟成長引擎熄火,其它經濟體能有多亮麗的表現?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經濟體在歷經動員資源強拉的高成長期後,遲早會走到接近成熟期的中度、甚至低度成長期。日本、德國徘徊在一%左右、最多三%的成長率多年矣。大陸不會永遠有每年十%左右的成長率。

 再以經濟體的「軟實力」而言,美國在創新、彈性、引領新科技產業風騷上,尚難有匹敵。一個經濟體在初期動員資源的成長後,就要面對本身社會、文化、甚至政治上,可能造成的成長瓶頸,不是每個經濟體都能順利度過。

 例如,印度在放鬆計畫經濟後,快速成長,還被封為金磚四國之一;但,印度很快就要碰到基礎建設不佳、階級差異過大導致文盲過多等成長瓶頸;另一塊金磚巴西,也有文化體制的問題可能導致成長的極限。當年的亞洲四小虎,一度也被認為發展科技產業快速、有機會躍升;但基本功不足,一個金融風暴把大家一起打回原形。在持續成長後,大陸必然會碰上在社會、政治、甚至基本文化上的成長瓶頸,是否能一一化解,還有得瞧。

 更何況,作為可見未來全球唯一的超級強權,美國也很多「方便之處」。在那個「日本第一,老美走衰」的八○年代,老美仍能藉著彈性、快速調整的經濟體特質,加上強權主導的廣場協定,強迫日圓大幅升值,終而有美國繁華的九○年代,重拾第一;日本則是落漠的吞下「失落的十年」苦果。

 從歷史的觀點看,沒有一個永遠「不落」的強權,老美這個強權遲早要謝幕下台。但,就目前各項數據看,未來十幾廿年,這事,還不會那麼快發生。所以,不要太快看衰老美,以免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