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會選舉》左派選戰難出頭

2007/06/11

【歐洲日報╱本報記者楊年熙十日分析報導】

法國第五共和創立迄今逾五十年,而左派僅密特朗一人坐上總統寶座。社會黨經過二00二年的潰敗,二00七年因華亞爾民調聲望高揚,而再度展露成功的曙光,最後依然以明顯差異敗給右派大黨民眾運動聯盟的候選人沙克吉。

對於十日開始的立法選舉,總統大多數派以優裕多數獲勝早已不容置疑。法國左派在選舉上之難以出頭,據法國政治學們的分析,除了大選特殊體制上的阻礙,其實有一個更深沉的、思想型態上的問題。

這次被預估在國民議會可能喪失最後議員團的法國共產黨(PC),有誰記得,在二次大戰剛結束時,這是法國的第一大黨(一九四六年底黨員人數達到史無前例的八十萬),即使在密特朗當選總統時的一九八一年,亦仍有七十萬黨員。法共所參與的民眾陣線(Front Populaire),以及此次沙克吉競選時提出做為政見憑據的,該陣線社會黨領導人布魯姆(L晹on BLUM),讓一九三六年的左派政府創立了社會福利保險制度、支薪假日、每周限制工時(四十小時)等實施至今的德政。

民眾陣線和布魯姆之興起,是為了在西班牙內戰中支持共和黨,聯合抵制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國的希特勒。布魯姆的政府僅持續了一年,左派聯盟在立法選舉中的勝利維持了二年。歷史學家維諾克(M.WINOCK)和尼凱(S.NIKEL)就此出版了一本書,研究左派從民眾陣線繼承了些什麼。

三0年代時的左派在短短數月間進行大幅改革,建立「生活不全是為了工作」的觀念,釋出休閒時間,而帶給法國社會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今天,由於長期處於在野地位,左派變成必須靠「反對右派」來求生存。當沙克吉將左派選舉勝利的代表人物布魯姆匡在右派借鏡的例子中,繼而對左派政要開放參政權的時候,左派便頓時失據———即使華亞爾的唱馬賽曲和掛國旗亦不足以扭轉頹勢。

依據政治學家賴伊迪(Zaki LAIDI)的分析,左派的問題出在與現實有些脫節,所宣佈的「理想國」是個今天已經實現不了的世界,又反對全球化,將之視作「社會不平等、經濟混亂、治安不良」的來源,因此沒有著眼於未來,帶著悲觀色彩。

社會黨候選人華亞爾提出「未來願景」的口號,沙克吉亦呼籲「眾志成城」,都是因為意識到必須讓法國人走出這種持續多年的「抑鬱」心理,而「眾志成城」,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有希望,對於右派,乃至右派以外的選民都更具有積極性的激勵作用。

華亞爾在競選期間曾經很努力地想喚起「個人責任」,甚至要求里昂的青少年「停止抱怨」,過去沒有任何左派政要敢這麼做,可惜她半途止步,未朝這個方向繼續推進;也許是遇到了社會黨內部大老的掣肘,但不止於此。

左派若是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上失去選民的支持,那麼它之無法更新政見的原因何在?分析家說,首先得從社會黨的歷史上去搜索:亦即總是想用充滿意識型態的言論來彌補不很扎實的的社會基礎;華亞爾曾設法避開這個陷阱,但是照樣沒有走到底,一來因為知識基礎準備不夠,再就是未得到黨內的全面支持。

社會黨選舉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自二00二年以來,組成左派的各黨派都未做深入檢討,這倒不全是知識份子黔驢技窮,而是碰到了意識型態的瓶頸。社會黨員如果對各類問題展開辯論,很快便會發現各執一詞,非分裂不可。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將稍微掀開了一點蓋子的意識型態鍋爐再關緊一點,而避談「左派改革」或「市場經濟」之類的敏感話題。

左派之改革不成,賴伊迪說,也因為法國的政治思想過去受到太大的馬克斯文化影響。後者的反資本主義和法國文化中依戀國家和過度提高國家價值的思想結合在一起。柏林圍牆的倒塌,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推翻知識判斷景觀,道理便在於此。

【2007/06/11 歐洲日報】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