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的隱喻

2009/03/31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 / 03 / 31 星期二 10:59

倫敦唐人街旁的李斯特廣場,匯聚了倫敦最多的劇院,數十部世界著名的音樂劇和歌劇,每天都在這裡上演,包括了改編自雨果同名小說的《悲慘世界》。世界主要國家的領袖,幾天後將要聚首倫敦討論全球事務。應該建議他們有空去看一場《悲慘世界》,否則他們未必能理解為何這些天來在倫敦的各種集會示威之處都能聽到這部音樂劇的主題曲之一《你可曾聽到人民的聲音?》

在倫敦數以萬計的人憤怒地走上街頭,冒著寒風和陣雨遊行示威,要求保障體面的工作和基本的公共服務,結束全球貧困和不平等,以及實現綠色經濟。參與遊行的團體來自世界各地,不少來自發展中國家,在跟著下來的這幾天裡,可以預計這場遊行的聲勢和吸引到的關注將不亞於峰會本身。這種本來只有G8峰會或世貿會議能享受的待遇,出現在一場有不少發展中國家參加的G20峰會中並不尋常,它的確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當前我們陷入的這場危機的成因的強烈不滿。英國工會大會總幹事巴伯的發言相信代表不少遊行者的心聲:「我們憤怒是因為金融危機並非自然災害,而是不負責任、不顧後果的行為造成的危機,它製造了眾多的不平等,令普通人不得不為危機埋單。」

不同的遊行團體有不同的政治訴求,不見得都與金融危機的成因有關。在倫敦街頭,我們看到的是指向相當不同的各類標語,有的希望「清理全球金融」、有的要求「打爛資本主義」,甚至有的號召「全世界工人團結起來」。還有與金融危機似乎毫無聯繫的「氣候非常時刻」。很遺憾,遊行團體中的大多數,似乎都注定了要失望,因為這場G20峰會完全沒有打算討論除了經濟衰退以外的其它問題。全球暖化、援助非洲或者新國際秩序,起碼都不會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奧巴馬政府最關心的問題。這場峰會充其量最多是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增加國際貨幣基金儲備資金和進一步的刺激經濟措施上達成一些共識。

不要太快否定世界各國示威者在倫敦的聲嘶力竭終將徒勞。那個由華爾街說了算、美國一言九鼎的時代已經進入了尾聲。倫敦的示威預示著後金融危機時代西方國家政治格局的轉變,可以預期的是,民間反對力量的膨脹,事實上比這場金融危機更有力地威脅著這些國家政府的管治能力。這是一批西方國家的領袖不得不比以往表現得更為謙遜和順應民意的重要原因。在這場危機之中,新的政治勢力正在佔據更大的空間,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更為公平的國際秩序似乎看到那麼一線的曙光。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