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興建工程聲明稿>2009.4.1
保留綠樹建公園、節省公帑減水泥!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09/04/01

台北市政府計畫將去年閒置的「兒童交通博物館」改造為「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並在園區內興建一座跨堤便橋連接河濱公園,達到親水和活絡台北市南區的目的,對促進地方發展和擴大居民遊憩空間有其重要的功用。然而,以園區現行刻意造境(梯田)、大幅移樹的設計方式,將對既有的生態廊道和生物的棲息環境 造成莫大的傷害,故我們在此特別呼籲:

1. 我們支持將「兒童交通博物館」改為「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以促進文化交流與活化此地成為台北市民共享的文化園區。

2. 本園區內因長期低密度的使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保有一定的生態資源。依據市政府的「生態城市」規畫,本園區是連接蟾蜍山、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新店溪河畔等地的「綠手指」與「藍臍帶」的交會地,是台北盆地南區重要的生態廊道。

3. 檢視目前市政府所提供的公園設計圖,最大的問題在於無視於基地上的生態體系,依據文化園區的需求,並不需要移植和砍除樹木就可以達到。而所要創造的「梯田」除了是一個客家意境的假象,也將是一個耗 費大量能源的過時的設施,種種設計不當之處皆已違背客家族群簡約與崇拜自然山川的傳統精神,陷客家文化於不義。

4. 巨大的跨堤水泥景觀平台根本不符合亞熱帶的氣候使用,與目前的節能減碳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我們相當支持將園區與堤外空間相連結的構像,我們建議回應目前鄰近居民的使用習慣,提供一條從師大路人 行道與另一條從園區中跨越的路徑。以減少破壞景觀與創造路徑經驗文原則,以目前園區的條件可以創造一條在樹林間穿梭的廊橋,不用大興土木,也減少對生態的衝擊,並可讓縮小跨堤平台和周邊自然景觀融合。

5. 從圖面上看,我們質疑跨堤景觀平台的7根基柱緊臨捷運結構主體,有影響捷運結構安全的疑慮,應多諮詢相關專業人士,避免造成貓纜第二的工安事故。

6. 未來於工程期間,應加入民眾和相關團體的參與及監督機制。

共同行動團體:自然步道協會、都市改革組織OURs、綠黨、荒野保護協會、台北鳥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

新聞聯絡:潘翰聲 0935-295815、綠黨 02-2392-0508

主題: 

臉書討論

回應

<a href="http://www.sfyh.com">seo</a>公司
為您提供優質的<a href="http://www.sf917.com">網路行銷</a>服務!
還有這家<a href="http://www.abusf.com">網路行銷</a>公司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