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尊重生態限制

2009/04/13
台灣大學全球變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自馬政府上台以來,政府打算重新擁抱核能的跡象隨即顯現。首先是在去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行政院以由上而下、未徵詢民意的方式,火速訂定了「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其主要除了將馬總統的減碳目標及經濟成長的政見納入外,最重要的,是「將核能做為無碳能源的選項」,這明顯地違反了「環境基本法」中非核家園的目標。其漠視民主程序,無視既有法令的政策制訂過程,實是令人嘆為觀止。

接著,行政院在今年2到4月中旬舉辦2009全國能源會議,在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再生能源、調整產業結構、課徵能源稅、以及實施碳權限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等幾個大方向表面上早已有共識或歧異不大甚至已有相關法案送立院審查的情況下,這個全國能源會議成為台電與擁核學者企圖打破「非核家園」、為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背書的平台。尤其行政院透過會議程序的操弄,企圖以不符合比例原則的與會專家代表,要來挾持民意,更令人深以為憾。

這些擁核人士的背後動機其實不一,儘管說詞冠冕堂皇。台電公司應是與核能工業有難以割捨的利益關係,核工學者則是難以割捨自己的專業領域,其內心意念實不足為外人道也。由於可從核電廠獲利,他們比常人更有意願承擔核電風險,而口口聲聲向外說明核電是安全的。然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在有其他選項下,我們何必承受這樣的風險呢?不管核電廠的風險能降到多低,這只不過是個無意義數字,核安意外可能明天就發生,可能一百年也不會發生,但一旦發生災變,許多人將一輩子喪失家園、健康或生命,我們為何要陪著這些人去玩這場代價高昂的賭博遊戲呢?

尤其核安牽涉到操作人員及儀表設備的狀態,每個人都有不小心踢到東西的時候,電腦也常會無故當機,甚至搞不好天上會掉下隕石,這些都是難以控制的因素,無法用操作手冊與流程設計完全將以排除,我們何必在人口稠密的小島上擺那麼多不定時炸彈為難自己呢?而政府不是應該從普羅大眾的利益去思考制訂政策嗎?

然而,政府經濟部門的官員與其常諮詢的學者們,則常常忘了民眾的公共利益,而更在意一些不能反映國民真正福祉的數字,比如說經濟成長率,這是他們難以割捨核能的原因之一。尤其在馬先生當選總統後,633政見成了施政目標,這些官員更是要想盡辦法達成,而要達成6%這麼高的經濟成長率,最保險的作法就是推動重大開發案,因此未來能源需求勢必會持續成長,在未來幾年再生能源尚有限、火力電廠又因減碳目標而不能蓋太多的情況下,因此核能成為他們的必要選項。

儘管在金融海嘯後,國人都知道633是個玩笑話,但是由學術大老下指導期的行政部門似乎仍缺乏反省與調整機制,仍以此為規劃方向,而在全國能源會議的報告中,不惜違反常識,照本宣科地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中的「將核能列為無碳能源選項」做為低碳能源結構發展的策略之一:再生能源都已經不能說是無碳能源了,整個生命週期比各種再生能源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核能,怎麼可說是無碳能源呢?他們希望核一、核二、核三等能夠延役,核四趕緊進行,以配合未來接二連三的重大民間投資或公共建設,而台電公司除了目前推出一個個火力發電廠更新擴建計畫外,更希望恢復過往的核能政策,將核能裝置容量的比例從目前的11%提高到30%,因此希望到2020年後,能夠以每年1部的進度增加6部核能機組。

從他們這種規劃方式來看,所謂的調整產業結構,只不是個口號罷了。在許多國家都在發展綠色經濟之際,我們的政策制訂者們竟然能無動於衷到此地步,無視綠色產業的發展也能貢獻他們割捨不下的經濟成長率,而仍如過往規劃國家未來的產業發展,不禁令人懷疑他們與核能及高耗能產業如石化、鋼鐵與電子業的關係。儘管行政院也喊出要發展綠色產業,但現今政府與企業仍在聯手推動一個又一個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開發案,如中龍鋼鐵、中科四期、國光石化、六輕五期,在這些「既定」政策的資金排擠下,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恐將仍如牛步。

所謂專家,最厲害的就是把違反常識的東西包裝成專業;他們大談理性,但基礎卻是不折不扣的慾望,否則我們今日的環境,就不會在專業的把關下,生態日漸凋零、資源迅速耗盡。政府的角色,應是把守公共利益,不讓私利的競逐危及共有的資源,如空氣、水、土壤、與提供人類許多產品與服務的生態系;政府應遵照這些生態限制築起一道道防線,而不是自己成為產業競利中的一環。

全球暖化的危機,提醒了人們不能跨越一道重要的生態防線: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然而,我們仍有許多其他重要的生態限制,如水資源、以及排放到環境中的毒性物質與廢棄物的數量。昂貴而不安全的核能,固然可以比火力發電排放較少的二氧化碳來提供大量的電力,但是,其所支持的高強度經濟活動,仍會跨越其他的生態限制,而危及人類的生存。以水資源為例,在已無適當場址興建大型水庫的情況下,我國的供水能力,自1980年代來即已跨越極限,年年超抽地下水,政府為發展工業甚至不得不犧牲與糧食安全有關的農漁業用水,未來為經濟成長而推出的開發案,只會讓這情況雪上加霜,而核能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很普通的常識。

我國於2001年時地層下陷面積已達2,667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台北市,至2007年仍「持續」下陷且年下陷速率達3公分以上的面積仍有803.2平方公里,且集中在彰化、雲林、嘉義一帶等政府正在推動高耗能耗水之重大開發案的地方。此外,我國天然海岸比例已從1988年的67.67%降到2007年的50.85%,這表示我國的海岸資源與其所提供的防洪、農漁產品與休閒觀光等價值因這些不當的開發而年年降低,而這些共有資源與普羅大眾(尤其是沿海弱勢社群)的生命安全、糧食安全、生計保障與心靈慰藉有關,未來的幾個重大開發案將讓天然海岸比例不及一半,我們還能稱為福爾摩沙嗎?我們還能以海洋國家為榮嗎?

因此,我們誠心地呼籲政府,應放棄只顧經濟成長率、以核能為尚方寶劍的經濟政策,而重新建立一個以再生能源為基礎、以大眾福祉為依歸、尊重生態限制並考量到未來子孫生存的經濟發展政策。當然,我們不敢期待,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因此而立即大幅減量,但政府至少可立即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限量管制政策,再徐謀產業向低碳、低耗能方向的調整轉型。否則到最後,不僅許多口號都成空,台電可能又將耗用國庫不知多少個五十億,來收買偏遠地區的民眾,以處理不敢放在他們自己家裡的「安全」低階核廢料,而我國不僅將喪失轉移到綠色經濟的先機,更可能因為這些勢將敵不過發展中國家的不當投資,而耗盡半世紀來累積的國力與有限的本土自然資源,而在海平面上升淹沒前,就先沉淪而難以翻身。

事件分類: 

回應

GDP能吃嗎?

如果不改變一直要追求GDP成長的迷信,

那也就無法跳開「電力需求會一直成長,電力供應要一直增加」的迷思。

然後就是要一直擴大生產,要一直蓋電廠。

硬是要把生態系統循環,給塞進直線式的邏輯運作,算是一種腦殘嗎?

大推看守台灣網站上的影片「東西的故事」
http://www.storyofstuff.com/international/

一、對謝先生愛台灣重環保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對非核家園作一說明
1.平心靜氣討論台灣非核家園政策的功過,我們以亞洲的四個主要國家比較
(1)印度
印度就根據其能源相對短缺的國情確定發展核能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從研究以天然鈾為原料的加壓重水反應器到以鈽為原料的快滋生反應器,進而以釷為原料的高級快中子反應器的三階段核能發展戰略。 20世紀50年代中期,印度建成了亞洲第一座試驗性核反應器。目前,印度已具備設計建造以天然鈾為燃料的加壓重水反應器的能力。印度在其第二階段核能發展計畫中,將採用快滋生反應器發電,其燃料可使用2500年。印度有7座機組興建中,在2022年前核能機組將擴充7倍,印度希望出口核子反應器,國家核能公司官員也希望出口核子反應器以賺取外匯,以整廠輸出方式協助興建核子反應器。印度的GDP 703十億美金,國勢日益強大。
(2)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認為發展核能發電最大的意義在於環保。建設1000萬千瓦核電,每年可少消耗約3000萬噸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58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6萬噸。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及消費國。現有發電結構中,煤佔74%。煤污染高而長距離運輸困難,水力發電受到客觀限制開發受限。而太陽能、生物能再生能源遇核心技術瓶頸,使用成本極高。所以,清結、高效率的核電成了首選。1957年,人类开始建设核电站并利用核能发电,到现在,核电约占全世界电力的16%。在未來十年間,將興建30台以上的百萬千瓦级核電機組。目前有11部機組運轉中及11部機組興建中。中國大陸能源局長張國寶說,調整能源結構的優先選擇就是加快發展核能。未來15年內核電裝機容量將增5倍 。中國大陸有世界最多的外匯存底,其GDP 2092十億美金,其國勢也日益強大。
(3)日本
日本的能源政策是希望可以在2030年時將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比例提高至40%。日本將持續核燃料循環的計畫,透過核廢料的處理轉成鈽原料,以供核能發電使用;也計畫耗資1兆日圓興建快滋生反應器(FBR),並生產鈾鈽混合氧化燃料(MOX)供FBR使用與運作。日本的國家能源政策主要考量是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及減少對國外進口能源的依賴,相關的核能政策為(1)繼續讓核能成為電力的主要來源(2)處理用過鈾燃料並利用鈾鈽燃料循環初期使用於輕水式反應器,同時自2005年開始在日本國內自行處理用過鈾燃料(3)穩健地發展快滋生反應器以充分利用鈾資源(4)促進大眾瞭解核能並強調核能的安全及防止核武擴散。日本原能會在2005年重申核能發展的大方向,立即的目標仍是放在輕水式反應器,包括以進步型反應器取代舊型反應器,在2030年前核能發電的比重將達30~40%,而在2050年時快滋生反應器將可商業化,日本是傳統工業大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GDP達5087十億美金。
(4)韓國
南韓科技部3個核能發展計畫中,希望將南韓的核能工業提 昇為全球前5大國之一。計畫提升核能發電比例至60%。在強 調核燃料生產的同時,積極建造韓國自行研發的APR-1400進 步型反應器。南韓核能發電的目標: 南韓的電力需求將以每年2%成長,也就是每年需1500MW的容量加入服役,其中1/3來自核能發電。也就是說在目前興建4 座機組後2015年前要再建8座機組。南韓計劃至2030年興建11 座核電廠。 國家的能源政策會影響到整體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韓國為例,國貿局資料顯示去年南韓出口4,224億美元而台灣為2,556億美元僅為南韓的60%,韓國生產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汽車、鋼鐵、造船多為耗能的重工業,韓國造船量世界第1,汽車世界第6,但韓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台灣低,而韓國與台灣一樣都是自有能源極度缺乏的國家,韓國的解決方法是依賴高科技的核能,在過去20年韓國的經濟發展無障礙的原因是政府對長期能源有完整的規畫尤其是正確的核能政策,韓國目前有20座核能機組在運轉,計劃至2030年再興建11座核能機組,將核能發電的比例由目前37%提升至60%,韓國也能製造核能發電設備整廠輸出,給年輕人創造無數的高薪就業機會。韓國GDP為671十億美金,韓國人做到聯合國秘書長可見其國際地位。
(5)台灣執行非核政策,核能人才流失,無核能工,經濟成四小龍之末,目前核能配比低,火力排放二氧化碳多遇燃料上漲虧損慘重,再生能源<1%又成本高,若核能配比增加所賺的錢可貼補再生能源的發展,台灣GDP 393十億美金。
(6)中國大陸未來從山東到廣東將蓋近百座核電廠,加上日本南韓的70幾座核電廠包圍台灣,非核家園已無意義,應修成低碳家園。
三、核能為低碳能源說明
核能發電係利用鈾分裂產生能量,發電過程中並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若考慮建造工程、運轉、徐役、燃料棒處理等各個過程則再生能源亦會排放二氧化碳,依據世界能源會(WEC)2007年出版的「Performance of Generating Plant」對各種發電的整個燃料週期的排放二氧化碳評估,天然氣每度電排放二氧化碳430克,煤碳為800~1050克,太陽能為60~150克,風力為3~22克,水力為4克,而核能僅為6克與水力發電差不多。雖然數據來源有差異但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開核能與水力發電差不多卻遠比太陽能低。
四、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問題可藉核能解決
温室效應使海平面上升,科學家預言台灣將將加速下沉,因為支撑這塊美麗島的地下水早已大量流失,西南邊幾全成地層下陷區。由於南北極冰山融解造成許多海島沉入海底。據推測,到2050年,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二度。如果所有的冰山全部融化,海面會上升六十公分,到那時整個荷蘭會被淹沒;孟加拉國將消失無蹤。據調查彰化每年下縣沉14.2公分,雲林10.6公分,嘉義8.7公分,台南6.5公分,由於西南鄉鎮抽地下水養殖漁業發達,水患8年800億也無法解決,因此需使用海水淡化設施禁抽地下水,海水淡化須耗費大量能源,國外使用小型核能作海水淡化成本低極成功。

我只是單純的有疑問想問樓上的…
德國預計在2021年停止核能的使用,不是嗎?

而且核電原料鈾礦全球僅剩四、五十年的使用量,台灣就只注重在發展核能 or not
不僅如此全球兩百多國,僅三十一國使用核電
發展新能源的聲音一直不大,希望大家能夠再把眼光放遠一點阿!

請網友參考
1.德國目前有17座反應器,2007年核能發電量佔25%(比台灣高),德國聯合政府在1998年確實有非核計畫,但在2001年已妥協,不強迫關閉核電廠,可有32年運轉期限,政府承諾尊重現有核電廠之運轉及廢料處理保護免受干擾,政府也承認德國核電廠安全,2003年德國巴伐利亞基社黨領袖認為核能的發展使巴伐利亞由農業經濟轉為國際知名之高科技重鎮,德國政府逐漸放棄核能之政策將使德國嚴重依賴進口油氣,這種政策無法使現代化的工業國家生存,在2007年德國銀行警告政府廢核後果無法達到二氧化碳減量,電價會上漲且有限電危機,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也認為關閉核電廠是絕大錯誤。至於未來德國走向可從其他歐盟國家態度觀察。全世界共436個機組在運轉,興建中的有43個,計畫中的有108個,美國核管會公布的新核能機組興建申請共33個,瑞典政府於2009年2月5日撤銷停用核電廠的承諾,宣布將興建核電廠,波蘭希望在2020年前蓋首座核電廠;英國去年決定更換老舊反應爐並蓋新廠;法國已下令建造第61個核電機組;芬蘭也正在蓋舉世最大的EPR核能機組,荷蘭計畫於2013年關閉唯一核能機組政策改變,反而考慮增加核能機組。
2. 2006年6月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IAEA NEA紅皮書)發表調查報告,全球的鈾礦還可供人類開採85年。而鈾燃料的來源除地球蘊藏量外可藉科技增加其使用壽命,例如使用快滋生型反應器,這是一邊燃燒鈾燃料一邊又生成新的鈽燃料的反應器,則鈾礦可以使用2500年。(Uranium 2005: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Demand)若改用釷燃料循環,釷存量是鈾的3倍可更加延長核能使用壽命,最後若核融合反應器發展成功則人類即可製造人造太陽,能源將永不虞匱乏,因此使用核能是必須的,它可延長石油及天然氣的壽命,利用延長的時間,人類可利用高科技研發快滋生、核融合或氫能源延續人類文明,若自廢武功禁用核能,則太陽也有滅亡的時候如何永續人類文明。
3.發展核能均為世界的主要國家,美國(2.9億人),加拿大(0.32億),巴西(1.9億),阿根廷(0.39億),墨西哥(1.04億),中國(13.11億),印度(11.09億),日本(1.27億),韓國(0.48億),巴基斯坦(1.59億),俄羅斯(1.42億),英國(0.6億),法國(0.63億),德國(0.82億),烏克蘭(0.46億),西班牙(0.44億),荷蘭(0.16億),比利時(0.1億),羅馬尼亞(0.21億),匈牙利(0.1億),台灣(0.23億)等人口逾40億人佔全世界人口65億的40%,國民生產毛額佔80%以上,有些國家太落後不會用核能,有些國家太窮無錢蓋核能,有些國家人口太少不需核能,有些國家天然能源豐富用不到核能,我們台灣99.3%能源靠進口,所有能源都需要。

然後就是要一直擴大生產,要一直蓋電廠。

===============================

ALLCOME:不只是蓋電廠而已啦,只要是灌水泥、鋪柏油有關的工程,

ALLCOME:「四、五年級的政客」與「四、五年級財團」聯合起來,就是要不停的灌,不停的鋪,

ALLCOME:學生、弱勢、勞工可以餓死沒關系,

ALLCOME:但是財團絕不能倒,獲利絕不能少!

ALLCOME:政客本身就是財團的延伸,財團本身就是政客的主人!

ALLCOME:我一直覺得,這群四、五年級的賤種,根本不像太是人類!

有些回覆寫的很棒

核電時代 芬蘭核電廠的借鏡…

【經濟日報╱編譯周子渝/綜合外電】四年前在芬蘭動工興建核能發電廠原本應該是新一代核能發電的標竿,但一連串的設計瑕疵和一再提高的工程預算,已使它變成核能發電的警世故事。

這座建在芬蘭泥濘地帶上的大規模發電廠動工之初,號稱將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核能發電反應爐,興建的速度將更快,造價更便宜,當然也更安全。但計畫不如預期順利。

一堆問題 瑕疵多花費高

四年的工程和無數瑕疵,已使這座預估造價30億歐元(42億美元)的反應爐,至今花費已超過預算至少50%。工程原訂今夏完工,但製造反應爐的法國核能集團亞赫瓦公司(Areva)和訂購反應爐的電力公司,現在已不敢預測完工日期。

法國電力集團(EDF)和星座能源集團(Constellation Energy)的合資企業Unistar核能公司董事長華萊士一再表示,新一代核電廠的建造將因為標準化而大幅降低成本。但初期的經驗已顯示,新一代核反應爐的造價或建造難度不比30年前低

亞赫瓦和德國合作,在1990年代推出名為「歐洲壓水式反應爐」(EPR)新設計,但這項設計在法國卻賣不出去,因為當時法國能源市場已經飽和,且遭到聯合政府的綠黨成員大力反對。

亞赫瓦於是轉往芬蘭,因為當地的電力公司和缺乏能源的造紙業,過去15年來不斷遊說政府興建核電廠。新核能發電廠計畫的原始預算是40億美元,芬蘭電力公司Teollisuunden Voima宣稱,如果及時完工,將幫助芬蘭政府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標準。

亞赫瓦保證,新核電廠能提供1,600百萬瓦的電力,占芬蘭全國電力需求10%,價格也將比天然氣更便宜。芬蘭國會2001年同意在波羅的海的小島歐基盧歐圖(OlKiluoto)興建核電廠,並在2005年動工。

語言難通 工程面臨挑戰

巨大的水泥地基首先發生問題,芬蘭輻射和核子安全局發現它有太多隙縫,很容易被侵蝕。該廠今日仍有1萬名操至少八種不同語言的工人在工作,溝通成了工程的重大挑戰。

而更嚴重的問題則是經濟衰退、能源需求疲軟、信用緊縮和政策的不確定性。亞赫瓦承認,新反應爐的花費很可能高達80億美元,比當初的報價高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