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來英華威撤資案過程中其媒體發言之評析

2009/04/22
(作者目前為比利時天主教荷語魯汶大學能源暨環境法制發展中心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人員,專攻能源環境法)

針對近日來喧騰一時的英華威撤資案,在此全國能源會議落幕後,檢驗其近來報紙上及相關媒體發表意見之可信度,並提出可能化解當前僵局之途徑:

一、固定價格搭配長期收購價格機制之制度設計目的,並非剝削廠商。放眼世界係普遍被接受為最具有促進投資安定性、營造優良投資環境之經濟誘因工具。而歐美國家中之業者(包括汽電共生及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向來也是這套遊戲規則的受惠者。即便在這一波全球經濟不景氣衝擊下,眾多更適用市場法則之再生能源業者(如生質柴油業),已應聲倒下之情況下。風電產業仍屬少數受此制度屏障,倖免於大難者。

二、英華威要求以歐洲國家之高額收購價格,強制適用在台灣,並不合理。最明顯之處,即歐洲物價水準、人力及製造成本及一般電價較高,自然導致收購價格普遍較高之現象。若照英華威之邏輯,台灣油價是否也應仿照歐洲,動輒一公升四五十元,才屬合理?

三、英華威因歐元飆漲而受害,不應怪罪台電收購價格不合理。首先,英華威購買風電設備之初,當初歐元幣值較低,二元之定價,應已有考量價格合理(或甚至有賺取暴利之嫌),否則豈會繼續投資?再則,進行投資後,因歐元經濟強勢,而導致獲利受損,只要不是「出現營收赤字」,就不應怪罪收購價格不合理;最後,近來大規模投資案慘遭德國銀行封殺,係肇因於「強勢歐元」及「歐洲經濟危機」之雙重影響,亦不應怪罪台灣政府。若英華威當真有心關懷台灣環保,扶植台灣環保風電產業,大可採取「德國技術,台灣生產」之OEM降低成本(cost down)之措施。此種折衷措施,一方面可減少強勢歐元之衝擊;另一方又可實現其持續關懷台灣環境保育之理念,乃「雙贏」策略,何以不採?

四、英華威聲稱並未佔領台灣最有利風場位置,不符合實情。首先,英華威公司本身自詡為風場分析專家,基於商業常理,不可能在初期投資且無其他民營競爭對手情況下,先佔風場較差之地方。其次,若先佔風場較佳之地點,都無法獲利而處於虧損狀態,按照商業常理,也不可能會有後續投資?更不用說,嗣後英華威轉投資設立之鹿威、中威,前仆後繼,加入新設?若當真均為賠本事業,德國英華威集團會做如此愚蠢之投資決定?最後,若台灣風場真如英華威所說具有奇佳優勢,對照德國物價水準,二塊也應該屬於合理可獲利之價格。

五、關於英華威提及東元集團投資大陸風電情況,台灣人民應該為台灣民主的成就感到驕傲。至少,德國前總理施洛德於總理任期末,強行運作,並於卸任後接下俄德天然氣開發計劃財團董事長一職之官商勾結情況並未在台灣重演。行政院長之親戚,已採取適當的利益迴避措施。更不用說,若好風場都被英華威先佔之情況下,其他「後進廠商」之投資獲利與誘因自然減低,乃商業常理使然。

六、英華威指摘風電收購相對價格,相較於民間發電業及汽電共生業並不合理。實際上,電力收購價格訂定,原本就需要考量多種因素,難以單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其不合理之處。筆者認為,這與台灣電力系統為孤立系統,而德國為與其他國家「緊密連結之連網系統」且「已經實施電業自由化」之數項因素相關。比如說,萬一德國風力發電運作失常,自可輕易由鄰國法國購買核電或波蘭燃煤發電調度,降低之成本,自然也可以反映在較優厚的風電收購價格上。反之,台灣為孤立系統,且考量到風力發電未必在夏季尖峰用電時段運作,故民間發電及汽電共生業等更能擔任危機供電角色(如颱風時期),自然較為可貴。以較高收購價格,係考量其「能源穩定供應貢獻」之觀點,並非全然不妥。環保因素,只是購電價格決定之一環,並非全部。

是故,針對今日英華威與台電公司之僵局,本文認為最佳的解決途徑,便是建議英華威應如同近日攤在陽光下受檢驗之民營電廠獲利一樣,公布其「財報」、「財務情況」、「董事長與總經理等管理階層之薪資」,以讓民眾與經濟部能源局之有關當局,瞭解是否當真存在收購價格不合理(抑或是因肥貓管理階層(?))導致營利受損之情況。而此種理性溝通模式,也應該是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之日仍在未定之天之前,最佳解決英華威公司當前困境之方式。若人民真的對風電之環保性有所認知,自然會對台電與政府形成輿論壓力,促其改善英華威之財務狀況。或許,台灣政府也可透過協商台灣銀行團資金挹注之模式,抒解英華威之財務困境。

最後,本文必須重申,本文之立場並非反對推廣風力發電。只是考量到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生質柴油類似(而與相對較環保之太陽光電、太陽熱能不同),均屬環保爭議較高之再生能源發電種類。故其近來在歐美發展之趨勢,有強化環評機制把關(如:政策環評),並盡量將其放置於人煙較為罕至之海上之趨勢。此外,考量到資源間的排擠效應(一分錢補貼用在風力發電,也意味著減少其他更環保的再生能源發電之補貼)及國家資源配置最適化,及補貼應該花在刀口上的觀點,本文認為對風力發電,不應給予過度之補貼。若英華威一味反對風力發電應該受海岸開發之環境影響評估,且一再主張應提高環境補貼,並試圖掩蓋德國及歐美之最新潮流趨勢,此種純粹由自身利益最大化之觀點出發,無異於其原先所要反對之貪婪之濫用環境之跨國企業。本文認為扶植這種企業發展,大概才是台灣未來環保產業發展的最大隱憂吧。

回應

高先生對英華威的批評與標準,是否同樣對其他形式的電廠適用?為什麼過去從來沒有人要求台電的核電廠,火力電廠或汽電共生廠要來OEM?據我瞭解,英華威不是要求政府比照歐洲國家的電價要求台電收購,而是要求一個合理的價格,所謂合理的價格是至少不要低於台灣民營燃煤或燃氣的價格,這要要求不見得過份.不要看人家是外國廠商,就要企圖用民粹那一套來抹黑人家,看看德國或美國吧,人家可是每度電相當台幣十幾塊在買台灣股王生產的太陽光電板的電呢!如果德國也來民粹或OEM那一套,台灣股王早就不知倒哪去了.
另外,據我瞭解,英華威前面3座風場之所以可以蓋得起來,是因為風很好,但是接下來台灣的其他風場風資源較差,如果要能做得起來,就必須收入高一些,這和什麼歐洲經濟危機沒有關係.另外,英華威有聲稱他們沒有佔最好風場嗎?我記得看到的報導是寫"台灣又不是他們進來之後才開始有風,在台灣幾十年台電的董事埋怨他們把最好的風場佔走,並不公平"應該是指台電自己不做,別人做了又眼紅抹黑吧!對於全面檢示台電與英華威的財務狀況,我也舉雙手贊成,這樣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台電老喊賠錢,也可以瞭解事實真相!另外,有關國外海上風場的開發,主要是因為陸上風場已開發完全,以無多少空間,才會走向海上,你看看起步較晚的西班牙,因為陸上還有空間,所以還沒有真正到海上開發,這和環境敏不敏感無關,拜託一下,高博士候選人,請把事情和細節弄清楚再來評論吧!
另外,台灣十分適合發展風電,聽說英華威的風機就一直在轉,也還好有英華威的風場,不然台灣真的被台電騙了,明明是技術差,偏要說成台灣不適合.老天爺對台灣這麼好,聽說風和太陽以及地熱的資源都是一流的,這些不做,偏去搞什麼核能,實在太對不起老天爺了

謹針對您的意見,揀選回答如下:
第一、就如您所發現,美德太陽光電廠商,透過OEM方式來降低其成本。如果太陽光電廠商都能,為何英華威不能適用一樣的道理?難道台灣的廠商真的沒有能力代工風力機的任何一部份零組件嗎?我要講的,只是路不轉,人可以轉的道理,而這樣的商業習性,也已經發生在很多資訊業及太陽光電產業了。而台灣有些風機,也是透過本土廠商與國外廠商技術合作的方式。

第二、英華威的問題,就是一方面宣稱台灣有很好的風場(代表獲利很高),另一方面,卻又說自己賠錢。如果台灣的風場那麼好,照「相對物價水準」來換算,英華威照道理不可能虧錢。有一點必須釐清就是:台電收購汽電共生及其他IPP價格較高,並不代表一定就是英華威虧錢。只能說是英華威「少賺」而已。

第三、風力機擺到海上去,這是歐洲這幾年很熱的話題。我想你說的,只是風電公司提供的「表面」的理由;實質的理由,其實是在地居民反對風力機架設。

第四、台灣的確是風力、太陽、地熱資源都是一流。但台灣麻煩的地方就是,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一。「獲得足夠的空間」對台灣來講,是很大的問題。歐洲人與美國人,其平均居住空間很大,大家都住HOUSE,自然可以把太陽光電擺在自己家的屋頂。如德國的十萬太陽屋頂計畫。但在台灣,這一種模式就很難適用。如:放在集合住宅屋頂,勢必面臨所有權與收益如何分享的複雜法律問題,我初步認為就算設有補貼機制,也很難達到實際效果。

第五、我想要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不搞核能,就一定要搞當前再生能源當中,與水力可以並列較不環保的風電呢?而不是有其他的再生能源選項?

第六、其實大家都忽略歐美之所以再生能源會蓬勃發展的重要性因素,就是:「電業大部分已經自由化」。這也導致發電業者可以自由設立,也代表著給「再生能源發電業」自由存在的空間。如,德國的綠色和平組織,後來就轉做「綠色電力」,專賣綠色電力,可以直接透過再生能源發電,籌措自己組織的經費。而這種模式,就是台灣的環保NGO沒有辦法作的。這一點我真的覺得很可惜。

額外一點補充就是:

大家忽略在在滿足我們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預測模型當中,環保性相對較低的「水力與風電」,預計會佔最重要的角色。其實這也顯現出能源政策的現實無奈吧。就是,較不環保的『傳統能源』(如,天然氣發電及核能發電),會在面對氣候變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較不環保的『再生能源』(如水力及風電),也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套用一句能源前輩最常講的一句話:「能源政策就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即,吃便宜的能源,我們的「環境」就會癢;吃貴的能源,我們的「荷包」就會癢。沒有絕對環保的能源存在,就是我們當前能源政策的難題。

請教高先生

為什麼您說風力和水力是屬於“較不環保”的再生能源?
他們各是如何的不環保?
這是相當令人好奇的一的問題。

目前已經有什麼樣的再生能源是既“環保”又可以“適用於台灣”的呢?

大家一再的反核電、反火電
可是又有什麼替代能源是適合台灣的呢?

而另一個問題是
大家常說整個能源政策需要全盤檢視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的電
以前的人需要那麼多電嗎
不斷的開發開發再開發
就為了生產生產再生產
我們的生活真的有需要那麼多的東西嗎

可是
現在的社會發展都已經如此了
全球的經濟就如同火車一樣不斷的行駛
不知道要把大家帶往何處
深深的置身於全球經濟一環的我們
又有什麼辦法可以喊停呢

我們能夠不繼續開發嗎
誰阻礙了開發似乎就等於了阻礙了經濟發展
照這樣的輿論看來
環保團體這樣不就等於是阻礙了拯救台灣經濟的絆腳石

問題相當混亂
很抱歉
可是仍然期待並感謝您的回答
謝謝

初步將您的問題歸納為兩個問題:
第一、針對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的環保疑慮:
1.水力發電,又可以分成大水力,與小水力。其中,大水力一般被認為是對環保的重大浩劫,也因此,歐美國家在環保運動崛起之後,幾乎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水力電廠設置。(在環保運動之前,美國與瑞典等國家,都積極蓋很多大水壩)
而小水力,雖然對環境生態有衝擊,但相對來講小很多。所以在這一波的因應氣候變遷過程中,被擺到被鼓勵發展的「再生能源種類」中。但其對環境的衝擊,也是高於其他較環保的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太陽熱能等)。
2.至於風力發電,他對環境的衝擊包括「殺死鳥類」,也因此為了避免這些現象,很多風電機上會做一些改良,如劃上一些紅線,就與這點顧慮有關。另外,「噪音」、「對視覺景觀的妨礙」、「電磁波」都是風電的其他環境問題。

第二、用電需求,隨著國民所得成長而增加的現象,是無可避免的。
因為人越有錢只會變的更懶,添購更多奢侈的耗電設備。如:你以為歐洲人比較環保,但歐洲人就是很愛用洗碗機、烘衣機等耗電設備。明明洗碗,用手洗一洗就可以了;他們天氣這麼乾,衣服洗完,晾一下也就乾了,為什麼需要買這些設備呢?

而台灣也一樣隨著國民所得增加,生活水準提高,新的電力需求也一再出現。比如說:以前沒有冷氣的中小學上課教室,現在也都一一裝上了超耗電之冷氣。從前家裡也許只有一台電腦,但現在是一家人每個人可以都擁有一台電腦。

也是這種「人性」愛懶愛舒服的現象,導致雖然過去幾十年間,電器的效率有明顯的改善,照道理應該電力需求會下降,但「總電力需求」卻還是逆向成長的現象。

就我的經驗,用洗碗機不就是不環保喔!就您所言有偏見存在。
我在德國工作定居五年了。從小到大就知道節約能源,因為國小一年級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育我這個道理。
台灣用電需求量高,個人淺見跟家庭、學校教育和重不重視這個議題有關。
節省用水也是一個重要議題。根據自身經驗用洗碗機是把該清洗的餐具堆進洗碗機中,當洗碗機堆滿後開始清洗,清洗是用高溫方式(溫度可自行設定),歐洲食物油膩,若是用手洗一洗,重油不一定洗乾淨,造成水資源浪費。因為我本身並不是專業,但是我會去找到數據讓您知道洗碗機耗電力多少,個人認為冷氣機應該比較耗電。再說到烘衣機,不是所有的歐洲人都居住在房子裏,歐洲也有沒有陽台的公寓,氣候乾也不見得衣服晾在屋內比較快乾。我家的衣服在冬天時要晾在室內,掛上將近兩個星期(沒有開暖氣狀況下)還不見得完全乾,那也是因為我有書房可供晾衣服,您的所言是不是親身經歷?關於您的專業尊重,但是一些未有數據、經驗的言論是否應該查證再發表。

To Joy,
雖然這一個問題已經離題,但還是初步回答如下:
一、油膩的餐具,不代表用洗碗機洗比較環保。用熱水一樣可以洗淨。至少我留學期間,也常吃義大利麵等會沾黏很多難洗起司之食物,才發現,您的說法可能不一定成立。

二、碗盤放到洗碗機之前,其實還需要進行很多沖洗的前置工作(否則會阻塞洗碗機)。個人認為,這些流程加上去,不一定比較省水。

三、我常常發現台灣人有一個問題就是:台灣的教育教的,都不重要;外國隨便教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很認真教。台灣的教育,也常常教育我們節省的習慣,但只是因為個人沒有學習到,就自然忽略了。相反的,到國外受教育,可能因為生活費比較貴,反而學的比較認真。但這並不代表只有國外教的比較認真,比較有在教。德國人的浪費,也許不是表現在洗碗上;但肯定開車的能源浪費是有名的。沒有速限的高速公路,就是浪費石油的重要元凶。

四、歐洲人普遍對於暖氣的使用,非常浪費。(就像台灣、日本等國家,很浪費冷氣一樣)這是同樣的空調浪費問題。歐洲人明明可以多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不用開暖氣。但他們就是很喜歡冬天穿無袖在暖氣房內享受暖氣(這根台灣人開冷氣蓋棉被睡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我想這些現象觀察,未必一定需要精確的數據。但我承認數據是更可以呈現出更精確的分析。可惜我只是學法律不是學統計。

沒有速限的高速公路,就是浪費石油的重要元兇。
==================================

ALLCOME:限速的高速公路就比較省油?

ALLCOME:重點不是在高速公路限不限速!

ALLCOME:重點是在人們【自己亂踩油門】吧!

但他們就是很喜歡冬天穿無袖在暖氣房內享受暖氣

====================================

ALLCOME:房間內打炮完畢後通常倒頭就睡了,誰還要把衛生衣、衛生褲、毛衣、毛襪一件一件穿回去才睡覺?

ALLCOME:有誰冬天打炮穿著毛衣、長褲、毛襪在打炮的?

ALLCOME:難不成保險套也要用「毛料編織」比較保暖?

一、台灣風能資源的特色
麥寮風力發電系統和澎湖中屯風力發電系統全年容量因數分別約為33.5%及42.1%,但石門風力發電站95年容量因數僅為28.65%,我國風力發電發展條件和國外不能相比的是,我國風力發電系統在夏季用電尖峰期時的供電能力非常差,石門風電站夏天容量因數約為冬天的四分之一,而麥寮風電站冬夏差距更大。不像丹麥地區的夏季風力發電量為冬季發電量的四成多,或是美國Minnesota州的三成多。從月發電量來看,麥寮和中屯示範計畫的冬季容量因數可達70%以上,但是夏季八月容量因數都只有6%上下,顯示風力發電機組明顯無法在我國電力需求高峰的夏季擔當供電重任。既然麥寮和澎湖中屯兩座風力發電廠位在臺灣風力條件較佳的地點,卻還在夏季無法穩定供電,顯示臺灣夏季的風力發電條件,是無法滿足電力需求的,仍需由其他能源替代,由於夏季通常日照較為充足,而太陽能發電亦為清潔能源不過成本稍高,在台灣夏季風力不足的情形下可考慮太陽能及風能互補發電系統。由石門發電站的風花圖來看,冬季風系較夏季風系速度大且時間長,因此風電在冬季時可充分發揮以節省燃料費用。
國外風力發電發展較快的國家經驗顯示,風力不穩定問題確實會引發電力供應問題,因此我國必須採取因應風力發電不穩定及導致發電成本上漲的問題。風力發電造成全國發電成本增加則來自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現有政策購買風力發電的成本,另一部分則來自風力發電不穩定所增加額外成本。風力發電雖然具有降低污染排放之效益,但是如果無法穩定供應,將造成整體電力系統的營運成本上漲,這些成本必然要轉嫁給全國用電戶,電價將因而上漲。因此單靠購買外國風力機組產生的電力是不夠效益的,應同時研發自製風力機組並外銷才有助於整體經濟的提升。
二、應發展具特色的風機工業
風力發電是欣欣向榮的工業,它同時也被聯合國列為「明日之星」產業,非常值得我國引進並開發,因為能夠提供許多就業機會。在歐洲平均每台風機可創造三個工作機會,丹麥的風電工業的就業人口甚至達3828人,為造船業的三倍,也比電力公司所提供的就業人口要多。丹麥並非傳統工業強國而是畜牧立國,其風力發電政策正確舉國支持也帶給該國經濟鉅大利益,對當前景氣低迷、失業率不斷提高的台灣,實在值得引進風電工業並開發,一來可直接增加就業機會,二來可活化產業結構,幫助傳統製造業者轉型。因為風力發電直接應用到傳統工業的產出,其主要零件如齒輪箱以及發電機,都可以在台灣找到一流的供應商。只要政府支持並以國內風機市場國產化為誘因,風機產業將大有可為。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有非常好的工業基礎,若能引進丹麥或德國的風機製造的技術並自行創新,可以使風機工業在我國生根發展,並且可能成為半導體工業外,另一枝先進的新秀。若我國發展風力發電的策略只是買外國製的風機,則只是創造國外的就業機會,風力發電效益較小。風機技術雖然進步神速,但若不跨出第一步則我們永遠無法迎頭趕上先進國家,目前風機工業還算處於發展進步階段,還未成熟到像傳統工業那樣市場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手中,參看西班牙的發展即為一例,西班牙在數年前大力推動風力發電,不到五年的光景,風機工業已蔚成氣候。台灣發展風機須與先進國家區隔市場,應發展簡易型、成本低易操作維修的小型機組,以城市市場為考量,做到風力發電大眾化普及化的目標,因此對於可微風起動的磁懸浮風能發電機應更加投入研發。 總之各國發展風力發電並不是鼓勵買外國製造的風機,而是以本國風機市場為基礎及誘因來發展土化的風機工業。
三、台灣能源匱乏,沒有資格放棄任何能源,清潔的風力發電當然必須發展,但在發展風能時須有正確的認知,風能並無法徹底解決台灣的能源需求但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及溫室氣體排放。最重要的是發展風能要本土化,要效法丹麥發展風能工業及開發相關商品。建議如後:
1.風能只能當節省燃料的輔助能源,其產量無法滿足全國電力須求。
2.台灣夏季缺電而此時風力不足,應考量與太陽能或其他能源搭配使用。
3.發展風力發電要發展本土化的風機工業,不可一昧購買外國風機創造外國的就業機會。

感謝何先生相當具有建設性的回應與建議
1.的確在看英華威與台電的論戰過程中(特別是針對「夏季風力穩定性」這一段)真的是看的霧煞煞:英華威與台電所持的論點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沒什麼交集
也很感謝何先生提供更精確的數據

2.相當同意您對於台灣應發展台灣本土的風電產業之論點
其實在開發中國家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論戰中
有一個論戰角度,就是從「南北差距」的論點出發
也就是說:西方科技列強,是利用氣候變遷的論述,來強迫開發中國家,接受他們的環保及再生能源科技,進而創造所謂「新的科技殖民」的效果
而這一個論點
套用在今日台灣的風電發展,真的是再明顯也不過
反而台灣沒什麼在收購發電的太陽光電,卻反而因歐美廠商有COST DOWN之壓力,且台灣有高科技產業的優勢,而成為台灣重要的兆元產業

國家的補貼,絕對不是盲目的補貼
而是補貼對台灣有幫助的未來
也因此,補貼的背後,不只有能源政策目的,其實也有「扶植本土產業」之「產業政策」目的
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3.您關於成本分析的那一段非常精彩
也澄清了我的一些疑問
就像我另外一篇文章所說,歐洲可以給予比較優厚的收購價格,大概跟其無須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就可以避免風力發電不穩定之成本有關(如買入鄰國法國之便宜又穩定之核電)

4.針對夏季尖峰用電
其實是台灣電力系統向來需要面臨的殘酷考驗
這也是我認為在這一點特色上,「太陽光電」會比風力發電在滿足尖峰用電需求時,更重要之地方。
若在最熱的時候,以太陽光電,取代氣輪機等需要用到化石燃料之尖峰發電設備
肯定對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且又可強化能源安全,有雙重的幫助
不過這也不是說風力發電完全不重要
至少隨著能源儲存技術的發展
說不定未來可以用風力發電生產氫氣等方式,將「不穩定的能源」轉換成穩定的能源,而可用於尖峰用電時間上
不過在這些科技成熟前,可預期的,在尖峰用電時期,風力還是扮演有限之角色

台灣電力公司根本是壟斷電力生產與配送的怪獸,在私人企業不能經營電力配送下,所生產的電力價錢當然是台電說了算數,這種公司如果在美國,先用anti-trust law 給split再說。

台灣電力的電力生產、電力配送系統,都應該全面民營化,開放民間公司經營,電力系統才不會被壟斷,電價才能降到合理空間,就像過去行動通信全面開放給民間業者經營一樣,大家才能享受現在通信的低費率,如果還停留在過去中華電信壟斷的時代,現在有幾個人能用得起大哥大。

現階段風力當然不可能成為主要電力來源,但卻值得投資,台灣風場是跟歐美不一樣,風車葉片、發電機alternator,加上自動控制系統,應該可以逐步找出各項最大功率輸出的參數,發揮很高的效率,只是在不合理的收購價錢下,誰還願意花時間去量測風場、調整許多參數,甚至花更多經費來改變alternator內部線圈結構,換了誰都一樣認賠、撤資,誰還願意繼續做賠錢的生意。

話再說回來,馬英九不是天天喊節能省碳嗎?搞到最後連環保的風力發電公司都要認賠撤資,已經是狠狠的甩了馬英九一巴掌了,這篇文章談一些trivial problems 如小鳥會慘死、破壞景觀,都於事無補了!(對了所謂會產生電磁波更實在可笑,如果是高壓電輸送時所造成的,那叫電磁場,不是電磁波,是高壓輸配電時都會有的!)

對了,東元電機在中國的風力計畫,如果說跟東元董事長哥哥是行政院長劉兆玄無關,那只能騙騙三歲小孩了!

上述文章是個人的淺見,個人是來自南方論壇的CW,如果要賜教,請到南方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