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北京奧運會到本屆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台灣棒球代表隊連嘗敗績。18日,文化研究學會舉辦講座,探討除現行振興計畫外,台灣棒球更應該把對金牌的關注回歸到運動本身。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日前提出12.6億的棒球振興計畫,中國時報球評晏山農表示,在面對各國棒球實力提升之際,政府投入資金振興棒球是必要的,但是「若認為單憑投入10幾億的錢,就希望在4年內進入經典賽前4強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晏山農指出:「怎麼拾回我們對棒球的記憶,遠比投入這麼多的錢來振興棒球更重要。」他回憶,當年三級棒球狂熱的時候,在中南部任何的空地都可以看見小孩用報紙折成手套、把木棍化為球棒,「這種對棒球的熱愛是非常深刻的」。
反觀現在,「各級棒球在社區的認同空掉了,而直接從個人跳到國族的層次」,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表示。他指出,只在乎國家隊表現的情況下,中間的發展基礎和文化養成被嚴重忽略,「我們只看頂尖,王建民直接就代表了中華隊」。觀賽文化的低落,令新血球員失去支持成長的空間。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智明對此表示贊同:「我們對於棒球的想像往往是從強國強手的方向出發的,因此得失心特別重,而忽略參與這個運動的感覺。」一名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的棒球隊隊員分享了他想練球卻苦無場地的親身經歷。他認為,運動已經演變成「一定要光宗耀祖才能叫運動」,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思維,令棒球變得不再單純。
事實上,球場太少的現象不僅造成運動參與障礙,同時更反映棒球文化的稀薄。王智明建議政府應興建更多的球場,營造運動環境。依賴逆轉勝的極端賭徒心態應被糾正,「能不能把每一場球打好,比能不能贏球更重要」。
蘋果日報體育記者則指出,目前台灣棒球的問題其實是受到了賭風的影響。賭博放水的風氣從職棒、青棒一直滲透到少棒,對台灣棒球造成很大的傷害,令整體環境更趨惡劣。台灣運動社會學會理事長黃東治對此表示贊同:「今天棒球會打輸,就是在於共同關係利害者的集體沉淪。」
這其中,就包括了媒體、企業、政府政策、球迷、球員等,造成社會資本下降。黃東治認為,作為資源的媒體和政府以及身為球迷、球員、教練的社會行動者有必要在信賴與規範的前提下產生活化作用,建立認同,重構社會裡面的信賴關係。
前國家代表隊總教練林華韋也批評,現今媒體過於側重市場,對棒球的報導只剩下輸贏定論和過程描述。就政策方面而言,他認為體委會和教育部有必要面對面把職責釐清,避免雙頭馬車的情況。
林華韋並指出,在台灣培訓球員系統欠完善的情況下,「那些值得經紀人開價100萬、200萬美金的潛力球員,我們沒有資格讓他留下」。他說,如果孩子和他說要投身成為棒球員,他一定會反對,「因為整個棒球的環境比我以前在打的時候已經惡化太多了」。
回應
Re: 回歸運動本身 營造棒球生活
資金的挹注後完整的計劃及有效的管理才是有利棒球發展.
體委會應徹頭徹尾檢討改善棒球困境,全民,將要做後盾.
如果能成為全民運動,那棒球大國將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