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是不是要脫光衣服躺在怪手前?─誰偷走大龍峒的4500年遺址

2009/05/24

文/陳韋綸

「天啊!這是我們文資法保護下4500年前大龍峒遺址的下場!」大龍峒文史工作室陳應宗又一次的呼喊。上週五(5/15)夜晚的承德路上,陳應宗、滬尾文史工作室紀榮達及山仔后的歐漢平正在開會,思索如何應對已然動工的大龍國小宿舍更新及停車場興建工程,不時嘆氣中悲憤與無力夾雜。2007年中研院考古學者劉益昌進行探坑試掘,發現距今4500年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遺址。今日相同地點被縱深20公尺連續壁包圍,中間則以水泥回填,但無人知曉之中的古蹟文物如今何在。陳應宗不解地疑問:「這是好幾百車、估計兩萬平方米的土,但裡面的文物被載到哪裡,為何我們都不知道?」

陳應宗:整個文資法程序是倒著走

關於陳應宗與包括北台灣文化守護聯盟(北文聯)同志們抵抗「北大同文化園區」的迢迢路程可說舉步維艱;上週末剛從淡水觀潮廣場前搶救古蹟四連棟的現場回來,週二記者致電時,他正彙整幾年下來大龍峒地方相關工程與行動的大事紀。沒日沒夜地忙碌,一個禮拜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兩小時。如今大事紀又添增一筆:「拆除(大龍國小)北部校舍,開挖20公尺深的連續壁,地面挖除2至3公尺;回填1公尺。」07年於此鑿四坑發現文物時,大龍國小已被列冊遺址。文資法規定搶挖過程必須監看,以2900萬元得標施工監看工程、奇美樹谷文化基金會5月7日進入,但陳應宗發現工程在年初早已開始,5月3日校區內最後三棵老樹在沒有斷根情況下被移除,「整個程序是倒著走,根本是違法亂紀!」拿著幾年下來每一次大龍峒遺址文資專案小組的會議紀錄,陳應宗忿忿地說:「證據確鑿。可我們都很無奈,連法律都沒辦法。這是非常黑暗的黑箱作業。」

2003年馬英九任台北市長時領導「北大同文化園區計畫」,以強化觀光為主旨,涵蓋範圍包括孔廟、保安宮、蘭州街派出所及大龍國小;實際工程則包括拆除孔廟及保安宮圍牆、蘭州街派出所,以及興建六藝廣場與停車場。當年專案小組委員除馬英九及金溥聰,尚包括都發局局長及文化局局長廖咸浩。幾年下來孔廟由古蹟變更為社教用地、日據時期建築蘭州街派出所不復見。陳應宗指著從大龍國小附近住宅眺望圓山的照片說:「整個大龍峒與圓山文化是相接的,都是史前人類生活空間,非常珍貴。既然今天半個學校被拆除,就應該好好保護。」陳應宗所言,銜接大龍峒一帶蘊含的大龍國小、圓山到蘭州街派出所地底訊塘埔、園山至清初輦寶輪等豐富遺址。

「當時本來是要動工的;我們發起一萬多人連署,當時報紙也登很大,想說應該是沒問題……結果照樣在2006年10月用10億2000萬發包校舍跟停車場工程。我們就按鈴地檢署,也跟文建會呈報。」拿著當時的公文裡頭名言「…向本會反應大龍國小具保存價值,本案決議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現勘以確保文化價值。」陳應宗說:「這已經講得很清楚,文建會把球踢回文化局。」多年來,他宛若獨立於孤島疾呼勘查時要通知、公佈專家名單等等,「但是你看審議委員會報告就知道,有幾個官員、幾個又是被找進去的專家?」陳應宗很堅持不改變原貌,把歷史抹除,也曾重言再幹下去,真的會讓台灣生態、文化跟歷史全面缺乏。「我們國土政策是真的很糟糕呀……沒有上、中、下游政策;我今天不是反對都市更新,但是要合乎文資法。文資法跟環境保護法位階是最高,要開發就要先問:有沒有破壞環境?有沒有做到文化保護?」陳應宗說。

市政府為什麼著急動工?

大龍國小校舍更新與新建停車場工程面積南北兩塊共計約8000平方公尺。據了解,北市文化局以出土文物集中南側、北側較少為由、持續動工,但僅依據當初劉益昌探坑報告的初步發現。紀榮達則表示大龍國小底下的文化層集中於深度1到1.6公尺,但如今中間開挖深度已達3公尺,且已水泥回填;2月起陳應宗等人紀錄工程,卻發現未有專家監看。而今年4月,樹谷文化基金會以2900萬得標施工監看,理應7日進入,但如今表面回填,2900萬道理何在?而被挖掘出的遺址文物又在哪?

問陳應宗市政府何以如此著急,他解釋大龍國小現在學生少,但為了與明倫國小合併,所以必須擴建校舍。明倫國小接近圓山捷運站,記者續問那塊地未來如何使用?他笑了笑說:「那就是都市更新的大肥肉啊!」

盆地內文史工作者嚴峻挑戰是抵抗各種名目的都市更新計劃。無論是山仔后、滬尾以及大龍峒文史工作室的歷史研究進程,總是不得不投注大量時間思索與政府─財團結盟的捉對廝殺。「唉呦,你說怎麼辦?太離譜了。」歐漢平甚至想著,是不是要找一個人脫光衣服躺在怪手前,才會有人注意台灣歷史快速地被破壞?甚至對記者這麼說:「你們年輕人身體比較好看,怎麼不找一群人過去呢?我說真的!」嗯,倘若這是唯一途徑的話……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