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誼/專訪】
▲大陸導演賈樟柯。(林欣誼攝)
曾以《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大陸導演賈樟柯,七月底為抗議墨爾本電影節邀請疆獨活躍人物熱比婭,並播放熱比婭的紀錄片,率旗下兩部影片《河上的愛情》與《完美生活》退出電影節,贏得大陸的愛國民眾支持。賈樟柯向來關注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近作《二十四城記》刻畫出中國工人面對社會轉型的無奈經歷。今年他又在香港出版《中國工人訪談錄》一書,收錄《二十四城記》未能完整呈現的另外十名工人訪談。
一九七○年出生的賈樟柯,一九九七年以第一部劇情長片《小武》崛起。他曾說過,台灣導演侯孝賢對他的啟發很大,也曾提及十多年前他看到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時,「整個人傻掉」。「因為我覺得親切,這電影就像在拍我老家朋友一樣,雖然它講的是台灣青年的故事。後來我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個人生命的印記、經驗,把它講述出來就會有力量。」
他談到,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發生時,自己只是山西小縣城裡的少年,旁觀著這歷史的一幕。「雖然沒有直接的衝擊,但隱隱刺激我開始思考,而且想把我的思考呈現出來。在畫畫、寫小說、寫詩的同時,我決定學電影。」
但在他成長的年代,電影不是革命文藝,就是商業通俗,感覺總不切身,他想要用電影「拍自己的故事」。
他的《小武》講述的是一個小偷的日常生活,他更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出。「大陸的九○年代,就和台灣的八○年代一樣,剛剛歷經了經濟起飛的變化過程,所以我們也和台灣的新電影浪潮銜接了起來。」
二○○六年,《三峽好人》為賈樟柯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去年他推出了融合紀實與虛構的《二十四城記》,紀錄成都當地擁有五十年歷史的「四二○工廠」即將拆毀的故事。他與工廠上百位工人的訪談,以此為基礎刻畫出中國工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經歷。
「四二○工廠」在毛澤東時代是瀋陽的飛機發動機修理場,後來奉命遷往成都,組建為代碼「四二○」的保密軍工廠,廠內三千名工人舉家西遷。
這座軍工廠後來成為「成發集團」,二○○八年集團決定將土地轉讓給房地產公司,而這座曾有三萬職工、十萬家屬,自成一座小城的工廠就要灰飛煙滅。賈樟柯趕緊扛起攝影機深入廠區,試圖為它保存最後的記憶。
賈樟柯今年出版的《中國工人訪談錄》一書,收錄了《二十四城記》未能完整呈現的十名工人訪談內容,對象的年齡橫跨三代,更是一部珍貴的集體記憶。
他在書序中談到,自己讀高中時,有些同學輟學進了工廠當工人,當時看他們能夠早一步走入社會,掙一份穩定的工資,頗令大家羨慕。到了九○年代中,這些同學突然都下崗了。
「我自己沒在工廠生活過一天,也不曾在體制裏討過飯吃,但這種國營工廠凋敝帶來的影響,工人從一個社會的領導階級,被邊緣化到了四處打散工的境地。這種心理的落差我完全能夠理解。」他說,正因這份「感情認同」,讓他的攝影機面對工人時,總能輕易卸除他們的防備。「他們平常沒有機會對誰說出這些壓抑的心事,如果你懂,他們會把你當知音。」
賈樟柯說,電影不是他此生一定要做的工作,「如果不是拍電影,我最想寫作。」
他認為,比起幾周後便會下片的電影,書更能流傳永久。作家中他尤其佩服沈從文,「他用語言描述聲音、色彩,那種準確,拍都拍不出來。」
他也談到,下個階段他將挑戰歷史題材,「因為所有的現實問題,都跟歷史有關。」
目前他已開拍紀錄片《上海傳奇》,同時也在籌備以國共戰爭為背景的劇情片《雙雄會》。擁有史詩格局的《上海傳奇》,將呈現上海從清末至今的風起雲湧,規模橫跨兩岸三地。為了追索一九四九年從上海遷台的老兵,他還將於九月來台北,找尋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