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
1929年,梁啟超病逝,由學習建築的長子梁思成、長媳林徽音設計墓碑,這是他們連袂合作的第一件作品。兩人一生為維護中國古建築奉獻,不遺餘力。
梁啟超生於清末亂世,在這樣的時代,他成為一位改革思想家,歷經變法、討伐復辟,而在憂國憂民的同時,他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其9個孩子各個成材,最為人熟知的其長子梁思成,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音之子梁從誡則是中國當代著名環保專家。
《南方人物週刊》報導,梁啟超1873年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以「善變」聞名於世。從戊戌變法開始,到創辦《新民叢報》。辛亥革命後,他回到中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復辟(袁世凱、張勳)、再造共和。
與師康有為 變法圖強
1890年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從此走向政治之路。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他與康有為聯合3000舉人上書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隔年,梁啟超任《時務報》主筆,撰寫呼籲變法的文章。1840年鴉片戰爭後和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但以失敗告終。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剪掉辮子,穿上西服,東逃日本,流亡14年。
1926年初,梁啟超因嚴重血便到協和醫院治療。協和當時是中國最好的西醫醫院,卻在梁啟超身上進行了一次失敗的手術,醫生誤將其健康的右腎割除,而留下不健康的左腎,這成為梁啟超早逝最重要的原因。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協和醫院病逝。他的墓碑是長子梁思成、長媳林徽音共同設計,墓碑上,沒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蹟的文字。梁啟超曾說,「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
梁家第二代 從抗戰到「文革」
梁啟超的9個子女,出生於1924年的思禮是梁氏第二代中如今唯一健在者,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啟超逝世同年,梁思成與林徽音的女兒出世,取名梁再冰,以紀念逝去的飲冰室主人。
1938年,梁思成的脊椎間軟組織硬化症加重,林徽音則是肺結核復發。1953年,一股要掃掉北京古建築的思潮開始興起,林徽音強撐病體去找北京市領導,「你們拆去的是有800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屆時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儘管如此,對城樓、城牆和牌樓的拆除還是在隨後大規模展開。1955年4月1日,林徽音因病逝世。
1966年開始的批鬥,比1955年猛烈得多,在一輪輪的揭發、檢查、遊街中,梁思成的身體垮了,爾後他又失去開朗幽默的性格,變得沉默、膽怯,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去世。
梁家第三代 梁從誡致力環保
第三代中,大眾最熟悉的是梁思成、林徽音之子梁從誡,從誡畢業於北大歷史系,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編輯,正是那段時間,他從讀者投書中感覺到中國開始面臨環境危機。1994年,他創建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從此,梁從誡和環保結下不解之緣。
梁從誡的姐姐梁再冰出生於1929年,這一年年初,祖父梁啟超逝世。現在,梁再冰年近80,容貌仍可見到母親林徽音的影子。而梁思莊之女吳荔明退休前是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現在仍住在母親當年在蔚秀園分配的樓房裏。
梁家第三代出生於抗戰之前,梁思永女兒梁柏有說,「我們這一代三、四十歲正好應該發揮作用的時候就趕上了文革,又因是梁啟超後人,在工作及入黨都受過影響。」不過,他們保有(外)祖父的一個特點,即無論怎樣,仍然對生活和工作充滿了熱情。事實上,他們也都成為了中國社會上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