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泰國忽然宣布取消泰銖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改採浮動匯率制,泰銖隨即暴跌18%,泰股也跟著崩盤,更引發鄰近諸國的金融風暴,之後甚至擴散到南韓、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土耳其,成為全球系統性的金融危機。10年的療傷止痛過去,亞洲各國的經濟又恢復1997年之前的生龍活虎,但金融危機真的離我們遠颺了嗎?
亞洲當年幾個受創最深的五個國家,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南韓以及菲律賓,雖然各自以更開放或更管控的方式面對危機,但從各種表面數據看起來,大都已經慢慢恢復到1997年前的水準,卻也讓這些國家付出極大的代價。以南韓為例,為了符合IMF結構調整計畫的要求,各種大型企業被外資收購,雖然南韓之後的崛起成為新的經濟神話,但好處卻沒有回到一般人民身上,貧富差距嚴重擴大。而印尼的種族衝突、菲律賓國內異議人士的屠殺鎮壓、馬來西亞抗拒IMF採取的嚴厲管控政策。這些都是金融風暴後的社會後遺症,至今仍然在這些國家內部發酵中。
當年金融風暴的起因,為這些東亞國家的經常帳大幅赤字,靠著國際熱錢的流入,也就是資本帳的順差來彌補,一旦國際熱錢認為撐不下去,就開始拋售當地貨幣換成美元以獲利了結,當時泰國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宣布棄守泰銖,以防止外匯存底被淘空。所以核心問題仍在於,經常帳赤字的原因為何,其實就是當時東亞各國的出口導向政策,不斷開設生產線,彼此低價競逐歐美市場,造成的生產過剩危機。
其實這10年來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東亞各國針對生產過剩及金融風暴後國家經濟主權受歐美國際金融組織箝制這兩大問題的因應手段。在生產過剩上,東協10+3就是要翻轉過往只針對歐美國家流血輸出的問題,將東亞各國建構成商品互通有無的大市場,在這裡打算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就是中國,由於中國在金融風暴中未受損傷,GDP每年仍以將近10%的速度成長,中國為了讓東亞共同市場成形,宣布將自己的市場開放,讓東亞各國的商品進入中國。但直到現在,由於東亞各國仍處於當年風暴的恢復期中,加上貧富差距不僅沒解決,反而更惡化,國內的內需市場依舊貧弱,如果出口導向只是從歐美轉換成消費實力更為空虛的中國,而亞洲各國的所得分配問題依然嚴峻的話,1997年金融風暴的起因並沒有獲得根本解決。
在金融主權上,則是打算成立亞洲的貨幣基金組織以及成立亞元,除了在東協有對此討論之外,2005年的曼谷協議,更倡議建立「亞洲貨幣單位」,不過這裡面牽涉到東亞兩大強勢貨幣,也就是人民幣及日幣本身的競和問題,這裡又因為美國在戰略上,不會放棄與石油美元幾乎同等重要的亞洲美元,而必須拉攏日本、南韓、菲律賓甚至台灣,而使得情勢更為複雜。
10年過去,雖然整個東亞的形勢已經和1997年不同,但畢竟還是轉軌的雛形而已,加上東亞各國的差異過大,能否順利整合仍在未定之天,更何況整合成單一市場後,不見得對於一般民眾有利。另外,中國目前也面臨到了大批熱錢流入、股市飆漲泡沫化的問題,對於未來東亞各國乃至於世界的經濟形勢,其實沒有樂觀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