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組合屋的迷思

2009/09/01

* 2009-09-01 * 中國時報 * 【陳文卿】

 在台灣「組合屋」原本是用來當作工寮。九二一地震後,首見大批組合屋出現,安置受災戶。這些組合屋既然是臨時性建築,建材與搭建方式皆較克難,舒適與安全性很難講究。可是事實上,往往一住就是好幾年,就不能不對組合屋的品質有基本的要求了。畢竟災民不是難民。

 組合屋的好處是制式化構件,因此成本低建造快。可是牢靠性、隔音、通風與隔熱皆不良卻是最大的問題。尤其是南部天氣酷熱,大太陽曬在鐵皮屋頂及薄薄的外牆,白天室內溫度將直逼四十度,因此不開冷氣根本無法住人。但龐大的電費,住戶恐將更受不了。而且鄰居談話聲清晰可聞,缺少私密性。再加上下雨時屋頂的噪音,居住品質之低劣可想而知。

 既然住組合屋是不得已的措施,應視需要才興建,免得蓋了一大批卻無人住,形成浪費。因此,行政院決定改興建「永久住屋」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既然如此,就應該鼓勵國內的業者投入興建「永久性組合屋」。

 「永久性組合屋」其實是「工業化住宅」的概念,在日本已興起多年。日本幾個著名的大建築公司,如清水建設、住友建設、一條建設等都努力推出這種可快速生產、品質齊一的工業化住宅。它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組合,但基本構件(包括建材、五金、衛浴等)都是在工廠制式化生產,都有一定的規格,組裝時也有一定的SOP。住戶可依坪數、功能等不同的需求,在電腦上作組合設計。所使用的建材、配備及隔間尺寸皆清清楚楚,減少售屋糾紛。

 工業化住宅從設計到興建,工期都可縮短,造價也可降低。而為了配合節能減碳政策,日本建設省也對此工業化住宅作評定,鼓勵業者廣泛使用節能、環保的建材。

 國內現在對節能環保的「綠建築」都十分重視,但如果對組合屋也要引進綠建築設計,則必須整合現有的綠建材業者,來生產「工業化綠住宅」。利用各種防音、隔熱、再生的綠建材作組合,再由工廠按圖生產大批基本構件,即可打造「永久性綠色組合屋」,以符合節能減碳的目標。

 建材決定建築物的品質。工業化住宅是將以往由建商主導的建案,改為由建材業者來主導,必須從外殼部份就引入綠建材(如輕質再生磚)。否則等RC主體結構完成後,才要談外牆隔熱就很難了。

 國內目前應該是有能力可以快速生產大批三十坪左右「永久性組合屋」的。缺點是不能蓋太高,約兩層樓較合適。但滿足目前需要應該沒問題。

 (作者為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理事、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