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前線:生態高雄的嚴峻挑戰

2009/08/10

高雄世運期間,市府環保局籲請民眾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也擴大機車排氣稽查,維護空氣品質。(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馬康多

小說家王家祥曾如此譬喻:「台灣島的形狀,就像隻鯨魚一樣。那台北都會區是其腦部,宜蘭則剛好是噴水孔。中央山脈則像是脊椎般。嘉南平原,則是鯨魚的腹部。而高雄很不幸的,則是排泄處。」如此譬喻,過去20年來,大高雄地區於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稱職」的吸納鋼鐵、石化、水泥等重工業的進駐,而交換的代價,則是被遮蔽的天空以及隨處可聞的刺鼻氣味。但於世界運動會舉辦期間,高雄卻展現了另一個面貌。

藍天、綠地以及海灘,還有蜿蜒於市區中間的運河以及被稱為綠建築典範的主場館。隨著每項世運賽事的進行,世界也見證著高雄的環境競爭力,彷佛距離成為《痞子英雄》導演所說好萊塢之夢並不遠。而市政府也拿出具體數據,印證世運期間高雄環境品質的變化。如空氣品質方面,不僅無空氣品質不良日,空品良好的比例更高達8成;對民眾呼吸系統造成時間影響的懸浮微粒,世運期間平均濃度也僅有每立方公尺39微克,遠低於國家標準值(每立方公尺65微克);同時強調著高雄市民每人可使用綠地面積為5.39平方公尺,比台北市每位市民享有公園綠地面積還高(5.03平方公尺)。然這一切「生態高雄」的象徵,會不會僅是曇花一現?

根據國內學者研究,若將各縣市民眾因消費行為所產生的環境衝擊,與因境內污染源所需承受的環境負荷之間的比例,代表環境正義,該分析結果顯示2004年時,高雄縣市民眾,其所承受的環境負荷,是其自身消費所衍生的環境衝擊的5倍以上。舉例而言,高雄市民人均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35公噸以上,但實際上其碳足跡僅約5.5噸,小於台北市民。在法規空氣污染物方面,如氮氧化物、懸浮微粒等,倍數更達10倍左右。而在對人體健康影響甚劇的重金屬方面,如砷、鎘、戴奧辛等,大高雄地區的民眾,所承擔的環境衝擊,更是其所產生的環境衝擊的20倍左右,其差距為全台縣市之首。這個現象背後的主因,當然不脫鋼鐵業、燃煤電廠、石化業等「貢獻」。

面對高雄周遭這些重大污染源,相關主管機關紛紛提出空氣污染加嚴標準強化管制,例如高雄市於去年即新頒布燒結工場戴奧辛加嚴標準,以及高雄市電力設施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但根據環保署監測資料顯示,在粒狀污染物以及臭氧兩項標準上,高雄地區一年內仍有15%左右的時間,是處於不符合空氣品質國家標準的狀態。鳳山跟大寮地區,更出現有25%的時間,粒狀污染物方面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合格率達全台之首。在有害污染物方面,高雄地區大氣中的戴奧辛濃度,根據楠梓與仁武兩監測資料顯示,2006年冬季為每立方公尺0.098及0.110皮克毒性當量,但今年1月則測得為每立方公尺0.073及0.075皮克毒性當量,顯示去年年底所頒訂的加嚴標準,已有成效。

為了擺脫工業城的形象,除了當前對環境友善的行動方案,如溼地公園設置、自行車道推動等,高雄市亦承諾其要往「健康城市」邁進,欲如台北一般,取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此外,高雄市政府更於2007年時,簽署國際各城市推動的氣候保護協議(The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承諾以2050年減量至1990年的6成。而在《痞子英雄》的城市行銷成功,市政府更以建立對影視工作者最友善的城市為目標,以期能在重工業沒落之後,創造一個全新的事業體。然而這些具有遠見的自我定位,眼前最大的挑戰,並非民眾跟隨是否認同,而是國營事業的阻礙。

根據統計,台電、中鋼與中油三大國營事業,2007年時總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佔了高雄市粒狀污染物排放量的2成6,氮氧化物的4成,硫氧化物的6成5,更是戴奧辛以及各類重金屬的主要來源。高雄縣方面,光是台電興達火力電廠,其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佔比亦達3成以上。然而當地方政府聯合民間團體積極創造新的高雄願景之時,其卻需一再迎戰實為擴廠的三輕更新計畫、大林燃煤電廠更新,以及其實遷不出高雄的五輕遷廠案,所衍生的環境問題。而我們更難以想像,當整座城市仍被迫與重大污染產業共存共依之時,如何在刺鼻的有機氣體環伺以及大量的石化燃料使用下,找到邁向低碳與健康城市之路?而大高雄地區面臨的挑戰,正是台灣當前縮影。

當行政院一連提出六大旗艦計畫,將重點放在文創、綠能、生態觀光等之時,又於全國能源會議中,承諾石化、鋼鐵、水泥等耗能基礎工業,將限縮以內銷為主,幾乎令人相信台灣總算正視產業轉型此關建議題。但另一方面,舉整體行政力量推動ECFA之時,卻又從評估報告中發現,這個協議最大的受益者,卻是以出口為導向高污染產業。互相矛盾的發展方向,實令人費解,到底目前馬劉政府對台灣的定位何在。

當高雄市府站到第一線對抗大林電廠的更新案之時,令公民團體對其整個城市轉型,走出重工業時代,有了信心。然而在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若仍是不願面對長期以來環境與社會資本的犧牲,掙脫不了開發主義的禁錮,再多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國土空間發展策略,也引領不了台灣走向永續發展之路。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