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威任台北報導】88水災後,仍有不少災民持續在安置營區生活,對部落婦女而言,無法從事農忙工作而失去生活重心,即便有外出工作機會,也會擔心孩子沒人照顧。至善基金會在安置中心成立「媽媽成長班」及「部落托育班」,希望協助原鄉婦女及幼兒的生活重建。
至善基金會運用921地震與艾利風災後在台中大安溪部落與新竹縣尖石鄉的重建經驗,開啟「原鄉永續重建」的5年計畫,認養高雄仁美營區,協助那瑪夏鄉民生與民權村的受災族人進行生活重建。
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指出,原鄉婦女被安置在營區後,道路中斷無法返回自己家園;沒有農地頓失收入來源;離營辦事孩子就沒人照顧;家中老人也缺少關心;還要憂心著部落文化傳承流失,每天都在期待何時才能「回家」。
為了協助原鄉婦女生活重建,至善在安置中心成立「媽媽成長班」,讓受災婦女藉由手工藝編織課程,抒發情緒的窗口,傳承部落文化。
婦女失去生活重心
「突然間不用做例行性的打掃農忙,很多受災的婦女在營區頓時失去了生活重心,長期處在焦慮的狀態下,每天都很想趕快家。」洪智杰表示,基金會已經向勞委會申請臨時工,支持部落婦女就業,並邀請部落婦女拿擔任編織老師,設立媽媽成長班,進行手工藝編織課程。
「媽媽成長班成立之後,婦女們可以在編織的同時,跟其他婦女一起唱著歌,談論營區的最新情況,抒發心中累積已久的情緒。」拿說,受災婦女在失去生活重心後,面對災後的創傷,很難平復,更因為安置政策搖擺不定,婦女們難以理解,導致憂愁成日掛在臉上。
相較於集中式的編織教學,拿利用營區寬廣的空間,將媽媽成長班設計成流動式,希望婦女們只要想要編織,就可以隨時拿起針線,拉張椅子,在營區的任何一個角落,與其他婦女一起進行編織。
避免親子出現裂痕
在幼兒照顧部分,則與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合作推動玩具圖書館,並成立部落托育班,邀請樹德科技大學兒家系的12位學生擔任志工,讓受災孩童多一份關心與溫暖。
洪智杰表示,在無空間阻隔的開放安置中心的環境內,常可以看到原住民孩子在不熟悉的營區環境中玩耍、跑來跑去的畫面,時常因不小心受傷,惹父母生氣,因為父母本身也累積壓力,面對活潑的孩子可能因此缺少耐心,親子關係也就出現問題。
基金會請來樹德科技大學的12位女學生,以每週輪流一次的方式,陪受災孩童玩遊戲、唱手指謠,讓孩子們在短期的安置期中,多一份的陪伴與關心,目前營區約有20位的學齡前孩童接受照顧。
「你們都不聽話,別人打你,你都會痛痛哭哭,那為什麼要打別人呢?」樹德科技大學兒家系大四學生唐乙嘉說,這裡的孩子為了希望引起大家關注,大都以「拍打」來建立關係,有時輕輕一下,有時卻沒拿捏好力道,施力過猛,剛開始服務時,都覺得被孩子欺負,有被嚇到。
至善基金會「88水災-原鄉永續重建計劃」需要更多外界的支持,愛心專線:02-2356-0118;網址:http://www.friendshipci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