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在汽車高產量外的省思

2009/10/21

【(/廣東江門市.教師)】

 當年的北洋海軍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卻在甲午海戰中輸給日本。事後,史學界總結出來的原因是北洋海軍僅僅在設備軍力上領先,而整個軍隊的管理制度卻跟不上。

 車禍竟與汽車同步增加

 這是100多年前的事。今天,大陸大力發展汽車工業,汽車保有量大幅增長,若干年後我們可能自豪地說,大陸的汽車保有量世界排行第幾。但是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車禍也在加倍地急速攀升,惡性的汽車撞人事故更是頻見報端。我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與北洋海軍相比,我們是進步了,不但引進了先進的技術,還把整套的管理制度引進來了。在大小城市,交通燈、斑馬線一樣不缺;在法律體系裡,交通法規也有相應的分量。但為什麼我們仍然像當年的北洋海軍一樣,在高歌猛進的同時,卻倍感挫敗呢?

 我想,我們引進的還少了關於汽車的文化。所謂汽車文化,其中一大部分是關於汽車的道德與風俗,也就是守法、禮讓、環保、敬畏生命、紳士風度。

 汽車曾是特權階層專利

 可能我們也有自己的汽車文化,那就是,比誰的車更貴、比誰的車性能更好、比誰的車飆得更快,套用奧林匹克的格言就是「更貴、更好、更快」。也正因此才會有視斑馬線如無物、視人命如草芥的事情發生。

 當然,這種汽車文化植根於社會,它只不過是社會文化中顯得較為招搖的部分而已。大陸本就存在著官本位傾向,唯長官意志是從,一切為長官讓路,官大一級壓死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汽車意味著特權,是特權階層的專利。隨著經濟發展,汽車進入千家萬戶,但仍然是身分的象徵,而且從有與無的對比,進化為低排量與高排量的對比,普通與名貴的對比。

 馬路是社會現實的縮影

 相對於「腳無寸鐵」的行人,汽車自然是高人一等、耀武揚威。於是乎,馬路上的權貴們當然不肯給行人讓路,哪怕是撞死人也想著用權用錢擺平,馬路其實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

 近段時間,我們似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大力進行嚴查整治。但是似乎並未捉到什麼真正的大老虎,待風頭一過,新一輪的駕車肇事又有開始跡象,其中還不乏執法者的身影。看來,是時候靜下心來惡補一下汽車文化課,從深層次反思我們的一些劣根性,只有這樣才可能糾正社會的風氣,也才可能真正杜絕惡性的汽車事故。否則,北洋海軍的潰敗會以某種方式重演。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