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1
* 2009-11-01 * 旺報 *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為了保持創作自由,許多電影導演選擇走向獨立電影之路。他們的作品通常只能在影展等小眾場合現身。他們想訴說的,卻是影展觀眾之外,更廣大的中國群眾的故事。然而,這些人民的故事,卻受到市場與觀眾的阻絕。
九○年代後,以賈樟柯為代表的導演在艱難的電影創作環境中,形成了對新的中國獨立電影的理解,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就是以影片記錄現實、呈現現實、介入現實。
而他們更大的特色,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電影市場擴大、電影界紛紛跨國投資、拍商業大片之時,尋找一條背對市場、實踐電影的道路。於是,中國的獨立電影僅僅只能在各種影展與電影放映會中、甚至是化成影碟的形式和觀眾見面,和「小眾」見面。《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的主編歐陽江河說,「中國獨立電影的現狀是:中國觀眾看不到中國獨立電影」,這是如此荒誕而昂貴的中國獨立電影歷程。
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各大電影節和影展,提供了中國獨立製片的放映機會。本屆金馬獎主席侯孝賢表示,中國獨立製片在台灣多會得到提名機會,肯定他們的電影貢獻,「相較於華人文化主流中心,處於邊緣的台灣,不像香港那般商業化、新加坡那般獨裁、中國那樣專制,台灣的邊緣性格會照映出整個華語文化的多元。」
今年金馬國際影展依然有一個「華人獨立影像」專題,提供多種角度的獨立電影讓觀眾選擇,而六月舉行的台北電影節,更邀請了多位獨立電影導演來台和觀眾見面,談他們的電影和導演歷程。本報記者特別訪問了新生代導演彭韜、唐曉白和徐童,他們的影片訴說了不同角度的中國,受到世界各大電影節的肯定,但特點仍然是:大多數中國觀眾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