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1-02 * 中國時報 * 【劉憶如】
風暴過後一年,隨著世界各國好消息傳來,什麼時候該開始讓當初大手筆救市的政策回歸正常,成了目前熱門話題。澳洲、挪威在今年十月相繼升息,亞洲各國誰將率先緊縮貨幣、調升利息,引發熱切討論。台灣雖不像會在亞洲開第一炮,但日前央行對銀行授信風險控管的提醒,也引發市場一陣緊張。
研議救市退場 授信風控先登場
其實這種緊張目前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的,而這種緊張,也主要來自於今年的股市反彈實在是有夠強勁。今年年初至今的十個月以來,俄羅斯股價上漲一○二%,越南上漲九二%,印尼、中國、台灣、印度等各國也都上漲六○%上下。各新興國家股市的V型反轉,引起救市行動是否將創造股市,甚至房市泡沫的疑慮。這種憂心中,究竟政策的反向要如何進行,甚至是否該進行,因而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
例如印度央行雖尚未直接升息,但已透過對銀行放款比例的限縮,強烈傳達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即將轉向的訊息。印度央行的主要考量是在於在股市榮景背後所看到的通膨壓力,印度央行放款比例的限縮其實也只是加入亞洲其他央行的政策潮流,包括新加坡、香港,及韓國;但儘管如此,印度股市仍極為敏感,股價已連續下跌六星期,可見對政策的依賴仍是目前反彈力道的主軸。
其實所謂各國大幅反彈,也真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景象,目前新興市場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又再度呈現各行各路的脫鉤現象。例如日本股市今年至今反彈僅有一一%,遠低於MSCI指數平均上漲六二%的幅度,而且雖面對國際油價及其他商品價格大幅上升的狀況,但日本目前物價的壓力仍是在通縮而非通膨。日本核心CPI已連續七個月下滑,薪資亦隨之下降,當然造成消費愈發不振的傷害。日本整體零售金額至今年九月底已連續下滑十三個月,企業投資計畫也因對未來通縮持續的預期因而下降,民間消費與投資的雙雙不振,造成日本景氣回復的困難。
歐元區亦不像新興市場那樣樂觀。雖然歐元區十六個國家的經濟亦有復甦跡象,但銀行放款卻直到今年九月時仍在萎縮中,這創下自一九九二年來首度全年銀行放款負成長的紀錄,也就是所謂「信用緊縮」的現象仍在發酵中。
因此,歐元區擔心復甦之途漫長,卻與日本有著不一樣的理由。但不論原因為何,歐元區為求鼓勵增加銀行對企業的放款,目前看來仍會繼續維持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
日歐兩樣情 美國面臨通膨壓力
最後,最重要的指標當然還是美國的利率政策。去年風暴如火如荼展開時,也是美國首先打出零利率的旗號,其後才有日本、英國等各國紛紛追隨;因此全球利率走勢若要反轉,美國的角色自是不可或缺。有趣的是,美國聯準會即使考慮升息,卻因自己過去的聲明而解套不易。
去年十月美國聯準會將利率調降至零至○.二五的破天荒水準時,就曾附帶聲明這個空前低利率「將維持一段時間」;今年三月時,聯準會顯然亦沒有預料到由新興市場帶動的全球反彈如此快速,因而再度聲明低利率政策會繼續延長一段時日。因此,雖然道瓊指數已衝破萬點,通膨壓力也隨著美元今年三月以來的大幅貶值而如影隨形,面對美國應開始思索何時調升利息的呼聲,聯準會要解套也還需費一番思量。
(作者現任中國信託首席經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