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牛進口三管五卡 貿易爭端風險仍在

2009/11/08

【╱台北 8日電】

2009.11.08 04:49 pm

放寬美國牛肉進口,在台灣引發的爭議方興未艾,行政院祭出「三管五卡」政策,希望降低國人疑慮。不過,在國際架構下,這些行政手段是否可能引發另一個爭端?

對於「三管五卡」政策,身兼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的經濟部常務次長梁國新直言:「這是我方行政權,不是美國牛肉進口談判的主題。」

梁國新的這番話,不是沒有道理。

翻開世界貿易組織(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SPS)附件 C條文,所有WTO會員國對食品安全檢驗檢疫,有權利與義務採取與執行食品安全檢驗措施,這是一種「權利與主權」。

有關台美牛肉進口談判,雖然熟悉 WTO法規的官員認為,牛肉開放與否一切取決於科學證據,不過,外界難免擔心行政部門以公權力介入的方式,防堵美國牛雜碎與牛絞肉進口,是否會引發美國的不滿,甚至向 WTO控告台灣損害美國貿易利益?

實施檢驗檢疫措施是進口國的主權與權利,但也可能冒著美國在半年或是一年後,蒐集台灣市場資訊,向WTO 提出舉證,控訴台灣以公權力介入的方式,造成美國牛肉在台貿易利益受損的風險。

早在美國爆發狂牛症前,韓國與美國即曾為了牛肉進口在 WTO打了一仗。

官員表示,韓國當時為保護國內畜牧業,在消費市場端「影響」美國牛肉擺設。例如韓國本土牛肉擺放在賣場的中央,美國牛肉卻放在角落,故意讓消費者找不到。

美國花了一、兩年時間蒐集市場資訊,向 WTO舉證韓國政府透過公權力影響市場消費,造成美國貿易傷害,這起貿易爭端,最後韓國輸給了美國。

從韓國與美國的牛肉爭端案例,對照當前台灣面臨的牛肉進口問題,雖然 SPS對各會員國檢驗檢疫政策只是通則性的規定,但一切講究科學證據,如果美國可以在未來半年或一年,舉證台灣在消費市場端的行政措施影響美國牛肉在台灣的貿易利益,的確有被美國政府告上WTO的可能。

不過,在食品安全的最高原則下,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就像是梁國新所言,「這些都是假設性問題,現在無法去設想」。

【2009/11/08 中央社】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