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2-13 * 工商時報 * 【馮復華/綜合報導】
碳排放權已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中國作為全世界核證減排量一級市場上最大供應國,即將在16日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推出中國版本的碳交易標準「熊貓標準」,爭取國際制價權。
華爾街日報報導援引中國制訂政策官員表示,中國2010年啟動中國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可能性極高。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底宣示 2020年,中國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至45%,此新契機也推動中國碳交易市場加快設計總量相對控制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相對於國際上總量絕對控制的模式,將形成「中國特色」的碳交易市場。
碳交易始於1997年「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發展中國家主要通過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參與國際碳排放交易;根據聯合國估算,全球降低碳排放市場將達到2兆美元,引發各國相繼重視新能源產業,碳交易標準的制訂也成為各國競逐焦點。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12年全球碳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張茉楠認為,繼石油等大宗物品後,碳排放權的「準金融屬性」已開始顯現。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場規模達1,263億美元,較2005年增加了近11 倍。
在全球碳市場中,中國是全世界核證減排量(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CER)一級市場上最大供應國。據聯合國統計,至11月底中國已註冊項目671個,占總數35.15%,已獲得核發減排量占全球核發總量47.51%,兩者均居世界首位。
然而,中國目前處於國際碳市場及碳價值鏈的低階位置,無主導權,且需接受外國碳交易機構設定的較低的碳價格,相對於歐盟碳交易每噸為12至13美元,中國價格僅為約8美元。
除國際碳交易市場裡中國價格被嚴重低估外,近日,聯合國掌管碳交易清潔發展機製(CDM)發信表示將暫停中國所有風電企業的碳交易計算,也讓中國警覺世界機制交易過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是大量援引歐洲法律概念來打造遊戲規則,將使發展中國家,明顯處於弱勢地位。
據上海期貨交易所能源化工部高級總監陸豐介紹,目前國際排放權交易市場並未形成統一市場,市場上交易著不同標準範圍的產品,交易結構也不同,諸多前提下,催生出中國版的「熊貓標準」。
北京經濟觀察報報導,熊貓標準首先是確定交易的範圍和尺度,然後是各個行業標準,並規定減排的中間商和投資人的權利和義務,專家預估藉由標準的確立,中國碳市場將在建立現貨市場之後,發展成為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走向一條金融、證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