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有用嗎? 環團:金融炒作、垃圾政策

2009/12/21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鄭朝陽】

碳交易市場火紅,過去幾年倍速成長,環保團體卻指責,碳交易已淪為金融商品炒作,「無助減碳,是一項垃圾政策」。連有「地球暖化研究之父」之稱的美國太空總署地球科學家詹姆斯.韓森(James Hansen)也呼應這個說法。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曾獲選美國時代雜誌環保英雄,她和工作團隊製作「碳交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動畫,描述價值三兆美元的碳交易市場形同買空賣空,不但沒有減少碳排放、改善地球暖化,還因此製造了更多碳汙染,讓汙染者有機會從碳交易中獲取暴利。

動畫中指出,設計碳交易規則的包括惡名昭彰的恩隆、以及以次級房貸傷害全球金融的華爾街投資業者,「他們上一個泡泡剛破掉(指次級房貸)」,碳交易是新的泡泡;但這個新泡泡破掉不只讓人破產,而是地球毀滅。

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所運作至今,尚無大幅減少碳排放的成績,幾乎宣告這場世界最大碳交易實驗的失敗;德意志銀行最近也發表報告認為,碳交易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實現大幅減排,預言這項交易制度失靈。

台大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解釋,碳交易制度倉卒上路,確實漏洞百出,例如要認證碳權的案量太多,查證人力極為有限,加上聯合國發展的碳減量查證方法和程序最近才逐漸成熟,以致實際碳減量成果難以查核,甚至出現浮報、造假等舞弊現象。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舉例,印尼Sinar Mars 公司砍伐大面積雨林,再改種棕櫚樹,因種樹取得大量的碳權,卻對實際減排有害;隨著碳權價格被炒作得愈來愈高,這類助長氣候災難的公司就能獲得暴利,也導致排碳量不降反升。

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環保署聲稱要發展境外碳交易市場,開放企業可買海外碳權,這將導致企業減碳的「綠金」外流到國際市場,排碳的「環境債」卻留在台灣由全民分攤。

●觀看「碳交易的故事」動畫(中文版):http://www.taiwanwatch.org.tw/sos-carbontrade/sos-soct.htm

【2009/12/21 聯合報】

臉書討論

回應

這是個不負責任的說法
碳經濟制度最大的優點不在於賺錢
而在於可以讓世界整體而言以最低成本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改善

它是配角, 不是主角
主角是總量排放管制這個CAP
沒有CAP, 交易就沒有意義

有人鑽漏洞利用它來圖利
應當是找尋補洞的方法
豈有因噎廢食的道理

現況是大家對於造林及避免開發土地這種類型的碳額度疑慮尚多
計畫方法學規範中也明訂不得為造林而伐林
文魯彬先生的說法不一定正確

綠黨的說法其實也挺有疑義的
溫室氣體跟其他傳統污染物不同
對局部並不造成傷害
要說是環境債由全民分攤, 會犯了地區性與全球性混淆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