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義、仇佩芬、曾意蘋、唐鎮宇/綜合報導】
兩岸兩會昨天在「江陳會談」閉幕後簽署有關兩岸農漁業合作的《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兩岸將本著互惠原則,加強檢疫檢驗,協商解決農產品貿易的檢疫檢驗問題,防範動植物有害生物傳播擴散,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委會表示,由於兩岸農產品檢驗標準不一,簽後確立直接溝通管道,可有效防堵對岸的「山寨檢驗合格證明」,也可降低我國農產品輸往大陸時的阻礙;協議未涉及農產品開放,檢驗標準也不會下修。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我國目前共有廿二項水果輸往大陸,這些水果使用的農藥我國訂有殘留標準者共有六五七種,但中國大陸只有一六一種,造成部分農產品拿著我國官方出具的檢疫合格證明書到大陸去,若該農藥標準對岸沒有訂定,常會遭刁難或遭對方以「不得檢出」退回,新鮮農產品往往延宕時日而腐敗。
協議建立後,我國防檢局與對岸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建立聯繫管道,釐清問題所在,避免「橫生枝節」。
防檢局局長許天來舉例,過去曾發生農民合法輸出至大陸,在海關卻被對方以「包裝不合格」退回。簽訂協議後,雙方就有管道確認標準,若對方無此項檢驗標準而我方有,我國可提供給大陸參考。
官員透露,對岸部分不肖業者偶爾也會拿著「山寨檢驗合格書」要進口,對岸檢疫單位雇員多達廿、卅萬人,我國海關光是查證檢驗書上簽名是否真有此人,就得耗上半天。簽署協議後,雙方可更快、更正確的防範偽造證書。
陳武雄表示,簽署協議並不影響海關檢驗程序,檢驗標準也不會下修,檢驗速度快慢「是要靠對方自己累積信用」,如果對方產品多年沒出紕漏,程序自然會快;如果遭列入黑名單,抽檢次數就會增加,甚至逐批、逐箱檢驗,世界各國都如此。他強調,若產品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就算老天爺來也不會讓它通關!」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會談時強調,這幾項協議的簽署,都是為保障民眾權益,落實為民興利的目標;海協會長陳雲林則指出,這標誌著兩會協商成果,正向兩岸基層民眾傾斜,為兩岸同胞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