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6日上午10點13分,日本新潟縣中越海灣發生規模6.8的地震,使全世界最大、擁有七部原子爐機組的柏崎刈羽核能電廠,緊急停止運轉,至今仍無法恢復正常功能。
台灣的核一、核二廠,距離「山腳斷層」僅5到7公里,核三廠距離「恆春斷層」僅1.5公里;而核四廠鄰近則有6條「非活動斷層」,與龜山島下方仍在形成中的海底火山群。但相較於日本,台灣的核電廠耐震係數卻普遍偏低,倘若這些地底的不定時炸彈突然引爆,誰能保證核電廠安全無虞?
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邀請下,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中心理事武本和信,以及非核亞洲論壇日本事務局代表佐藤大介兩位反核人士,來到台灣踏查核一、核二廠地質狀況,並前往探勘核四廠工地現況。16日下午,他們則在「核電廠可以抵禦超級地震?誰來為核安把關?」座談會上,與關心反核議題的民眾,分享日本在經歷刈羽電廠事件後,對核能安全的省思、檢討與長期反核經驗。
地震 震垮蓋在豆腐上的核電廠
自高中時代便投入反核運動,至今已長達40餘年的武本和信,指著刈羽核電廠一帶的空照圖說,他居住的地方,距離核電廠只有短短三公里。武本表示,早在1974年,柏崎地區就對於是否興建電廠出現正反兩派意見,支持興建者認為,在過去的紀錄中,柏崎根本是「地震空白處」,但反對者則認為,斷層通過廠址下方,具有潛在地質危機,批評刈羽電廠簡直是「蓋在豆腐上」。
直到2007年7月發生地震,刈羽電廠嚴重受損,使反對派的憂心得到證實。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時間對災情的隱瞞,再加上地震後接連的停電,使當地居民反成為最慢知道核電廠災情的一群人。加上官方於建廠前,所進行的地質評估,遭到披露有黑箱作業嫌疑,再再加深民眾對於核能發電的疑慮。
武本和信指出,發生事故的刈羽電廠,其中有兩座機組採用和台灣核四廠相同的ABWR(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在地震中受到的損害,均較舊型(BWR、沸水型)機組來得嚴重。
武本認為,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都對核電廠的安全性造成極大考驗,而就整個社會的穩定供電來看,根本不該將供電來源,大規模集中在隨時可能因緊急事故停擺的核電廠上。武本直言,鼓吹大規模集中發電,只是為了鞏固獨占利益。
(全世界最大的日本新潟縣柏崎刈羽核能電廠,總共有七部反應爐機組,但在2007年7月的地震過後,目前仍停止運轉。照片引用自東京電力公司)
有多少座核電廠 就有多少種抗爭
投入反核30年的佐藤大介,自1993年起,每年召集亞洲非核論壇,希望促成亞洲各國對反核運動的串連。他在投影幕上播放出一張,自己正獨自在海上駕著橡皮艇的照片,背後則有一艘巨大的貨船。在佐藤的說明下,眾人才瞭解,原來船上裝載的,是即將海運至台灣供核四廠使用的ABWR反應爐機組。他在貨船即將開往台灣的這天,划著小艇,來到碼頭,拉起布條抗議,指責日立與東芝公司,不應將安全有疑慮的機組,銷售給台灣使用。
1982年,日本山口縣上關町,鄰近瀨戶內海的一處海灣,被中國電力公司(為日本一間電力公司的名稱)選為興建核電廠的地點。而位於上關核電廠預定地對岸,距離僅3.5公里的小島—祝島,島上世代依海維生的居民,自此展開了長達28年的反核抗爭,並成為日本反核運動中,最重要的基地。
佐藤表示,2012年將是祝島的關鍵時刻,因為上關核電廠即有可能會在該年強行動工。碰巧的是,佐藤指出,台灣的貢寮鄉也是在1982年,被選為核四廠預定地,歷經停工又復工的波折後,台電目前也預計在2012年完工、運轉。兩個同樣為漁村背景的地點,所面臨的命運如此類似,日本祝島的抗爭仍然持續,但在台灣,反核四卻早成為幾乎被埋沒的議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崔愫欣表示,在數次實地走訪日本之後,她發現,只要有核電廠的地區,就有居民所成立的反核自救會,有多少座核電廠,就有多少種抗爭的方式。日本民眾的草根反核力量之強,已經成功阻擋數個核電廠興建計畫,及核廢料貯存場設置計畫。
如今,東京電力公司已經針對震災,修改機組設計,等於間接承認原先的設計有缺失。眾人也都心知肚明,2007年的新潟地震中,恰好沒有餘震發生,災損才得以迅速控制,是不幸中的大幸。
反觀台電,仍選擇性失明,盲目將日本奉為發展核電的優良楷模,甚至宣稱已於幾座現有核電廠,設置比日本更嚴謹的防震措施,不但看不見當地遍地開花的反核聲浪,也看不見他們在自然災害中,對科技與風險的反省和檢討。而當地震再度來襲時,又有誰知道,台灣是否能像刈羽核電廠一樣「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