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與圈地運動

2010/02/10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曾討論「原始積累」,這是指現代資本主義必須建立在使直接生產者與其生產工具分離的基礎上,並且,生產工具與財富必須集中於少數人之手,大部分的人民一無所有,只能出售其勞動力才得以維生。另外,「原始積累」的過程是透過暴力達到的。歷史上具體的例子包括英國起於12世紀的圈地運動,在貴族與商人階級擴張農場的壓力下,小農被迫失去土地。也包括在所謂的「長16世紀(1450-1650年)」,歐洲殖民者掠奪南美洲原住民的土地,並迫使原住民族成為奴工(之後是黑奴),為殖民者挖出大量貴金屬,正是這些掠奪而來的貴金屬被大量運往歐洲,才使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擴張成為可能。

這種使人離開土地或生產工具的圈地運動,曾被認為只出現在現代資本主義早期階段,即其侵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才出現,因此早已是過去式,不會出現在我們今日這「文明」或「民主」的「成熟」資本主義社會中。但如同David Harvey與Silvia Federici等人指出的,透過迫使人民離開生產工具而進行的資本積累本來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同時,晚近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neoliberal globalization)本身就是另一波圈地運動。

儘管包含台灣在內的大部分東亞社會並沒有全盤推動新自由主義,然而就如同Aihwa Ong所指出,新自由主義在東亞的脈絡下是被選擇性地運用。這是一種經濟理性的算計,只有被視為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的特定人群(例如高科技研發人員)才享有新自由主義所創造出來(或重分配)的財富,相反地,被認為不具市場價值的人群(例如小農經濟),不僅被排除於新自由主義所創造的財富之外,也被剝奪生產工具與原先所享有的社會保護。

近來關於中部科學園區的爭議正體現這種圈地運動,也使我們赫然驚覺,原來原始積累就在台灣社會血淋淋地上演。高科技產業或許能使資本家們更順利地積累資本,也會為特定人群創造就業機會與財富,然而這將使園區周圍十多萬人口面臨流離失所的命運。首先,土地強制徵收將直接迫使園區預定地居民離開家園,並且,高科技產業潛在的污染問題將影響環境,將使農漁民賴以維生的生產工具-土地-無法生產,這是以另一種形式剝奪生產工具。另外,高科技產業驚人的用水量也將排擠農業用水,一方面這會使農民無法依賴土地而生產,另一方面也是將原屬於全民的水資源「圈」為資本家所私有。

也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這個過程中自然少不了暴力,在各種農漁民與當地居民抗爭的場合中,警力屢屢強力壓制請願的聲音,這便是國家暴力的介入。且當經濟發展與高科技廠都被當權者定義為所謂的「公共利益」與「拼經濟」的同義詞時,當地民眾的抗爭以及各種異議都很容易被視為只是不理性的反應,甚至是「暴民」行為。

再者,被「圈」為私有財產的不只侷限於物質上的天然環境與資源,還包含公部門。國科會與環保署都是國家機構,經費來源都是全民的納稅錢,也分別承擔推動整體科技發展與支援學術研究(是整體而非特定科技,是學術而非產業利益)與保護生態環境與人民的重大公務,然而國科會卻已被私有化,正如邱花妹日前指出的:「淪為替廠商找水找電找土地、乃至擋爭議的開發急先鋒。」而環保署,更在日前最高行政法院宣判撤銷中科三期環評後,視法律判決如同虛設,刻意曲解法令讓開發單位在已無有效環評下繼續動工,簡直已化身為受雇於廠商的私人法務代表,嚴重背離全民所託付的職責,使人民所應享有的環境保護受到侵害。

自然環境與資源,以及公部門都不應被資本家所佔有,伴隨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而來的圈地運動,也不該任其橫行。在這股全球逆流中,也只有草根性的動員力量能夠進行抵抗,從而,所謂的「不理性反應」或「暴民」,才是希望所在!

建議標籤: 

回應

請問作者是誰

作者是蔡侑霖,已經補上,感謝提醒。

問那麼多幹麻!!!你想怎樣??

將原屬於全民的水資源「圈」為資本家所私有,掠奪人民的土地和生產工具,經費來源都是全民的納稅錢. 這就是資本論所提的"雙重剝削"和"惡性螺旋循環".

由華盛頓DC所規劃的科技代工產業.將造成當地自主性產業的全滅.

一個不合法的行政處分程序.....一但被判定撤銷....
就要回復到法定正當程序的原點...也就是回覆原狀....
重新進行法定的程序.....再來一次....
其與廠商的信賴保護所造成的賠償.....由中科管理局和環保署負起政治責任.和賠償責任..包含對當地居民和強制徵收土地的賠償..

筆者對中部科學園區的反對...並不從環保作為出發..
而是關於"國家經濟自立與產業自主"的憂慮...

海地的歷史: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煙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法國殖民者在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平原上,山地種植咖啡,乾燥丘陵地種植靛藍,棉花地則分佈在乾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1767年,這裏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到1780年代,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然而當地所需的食糧幾乎都需要進口。
在歷經40年的殖民地經濟掠奪後...海地的土壤嚴重流失...植被已破壞殆盡. 土地再也無法種植.亦不能生產糧食. 此時.法國殖民者對海地島上自非洲販運而來的兩三百萬黑人說:你們自由了..你們獨立吧...迄今.海地永世貧窮.世界最貧困.而那就是台灣的未來!!

象牙海岸.獅子國.斯里蘭卡.海地.菲律賓....
無數"海外領土"的例子再等著我們.和我們子孫的未來...
如果台灣人民的意志...不能阻擋"萬能商品的魔術"的話(引用:資本論第一卷)
就讓我們加入劫掠的一方吧!!

飽掠之後...到世界任何一個平安美好的土地....
過著富足的生活就好..
中科管理局和環保署官員...他們是再救自己吧!!

可以上網抓 馬克思 資本論 (E-MULE電驢)也有....

晨星出版 漫畫版 "馬克思經濟學入門" 弘兼憲史 著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03213

最近三十年國家將資源投入高科技固然有他的道理,但好事做久了就成壞事了!因為造成許多的科技新貴高高在上,土地不夠就爭收,強迫遷村開發園區;居民拿到的一點錢只夠租屋數年;政府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另企業做社會公益也是聊備一格的表面工夫,政府與立法機構也構成共利結構,很少替平民百性著想,社會經濟已經如此衰退嚴重,政府竟然抓交通違規更嚴更勤,且只要超過一天就加倍,跟本就與強劫無異,各項罰款費率也均不降(居然沒有議員為民請願),可能因民代違規被照可以銷單,百姓可說是備受蹂躪,看來真的要出一位救世主才行;如被稱徵收成功,又會炒高附近的房價,庶民經濟又要破功了!
社會上強迫推銷是"違法"的行為,所以強迫購買土地也屬違法;打著經濟發展的大帽子強行購買土地是屬違憲的!我們的監察院是否又在睡覺呢?如果再睡,在野黨也非常想上台北市徵收總統府為蔬菜園區的基地咧!但我們是會按程序先與馬總統们先做溝通的!

2010年的台灣,抨擊某某政府單位,其效果等於零。其原因是這些躲在這些腐敗的政府單位的首領普遍感染「心智與道德分離病」,或罹患「正義流失軟骨症候群」,或遺傳到「臉皮過厚基因麻木」、「利慾熏心深度昏迷」等流行絕症。治不好的。

唯一的方法,是指名道姓地把這這些首領從這些腐敗的政府單位分離出來示眾,做為告誡子孫的最佳負面教材。

於是乎查了一下,找到惡人的名單:

國科會主委:李羅權
環保署長:沈世宏

如果這個網站允許大眾貼上歹徒的兇照,那就更理想了。

中科管理局局長 楊文科

對環保署而言,台灣人民只是死不足惜的螻蟻罷了。
環保署的存在是為了掩護有利可圖的屠殺。

1.我想比較好的做法是環保署開發許可的即日失效,接著由廠商和環保團體直接協議新的環評流程,取代環保署,是否停工由廠商自行重新評估,是否能公開透明的通過環團的環評。
由環團代表新的合法公眾,進行確信認定,公諸於世。

2.就產業自主的面向,我們要成立新的合法組織,取代經濟部和經建會,否定重污電子代工產業在台灣的持續蔓延,去追求經濟自立,永續人民的工作主權。不再給予次級產業(電子代工)任何優惠的政策下(不給予土地,水源,租稅,能源和勞動優惠),由廠商自行決定去留。

3.那末低污且自主的永續產業,如自行車業和精密儀器業會留下,開放於外資之下的
重污奴隸代工業,將驅逐離開我們的土地。

因為促產條例,坑殺散戶的分紅制度,電子殖民的經濟和全面開放的台灣市場,已造成當地自主性產業的全滅。
經濟自立與產業自主的滅失,是說電子代工是亡國的產業也不為過。
食隨知味之後,而今的產創條例,台灣將僅存四家巨型企業,和歐洲商會與美國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