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沙龍之哥本哈根會議(上)

2010/02/23
苦勞網特約記者、苦勞網特約記者

編按:2009年底在丹麥舉辦的COP15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的第15次締約國會議)由全球政治領袖共聚一堂討論阻止氣候變遷方案,最終產生一份「哥本哈根協議」。我們特別訪問了前去參與會議的綠色陣線協會蘇毓婷、陳思穎,透過他們的觀察與參與心得,瞭解這次氣候會議的內容與種種問題。

---------------------------------------------------------------------------

徐:這次哥本哈根會議是全球矚目的焦點,兩位也代表綠色陣線協會前往參與這次的會議。我知道蘇毓婷是綠色陣線協會的理事,曾經參與過關注全球南方這個團體一年的時間,了解了蠻多關於南北國家之間的爭議;陳思穎小姐是綠色陣線協會的工作人員,主要是了解關於農業問題的部份。

兩位這次代表綠色陣線去參加哥本哈根會議,不曉得這次會議長達兩個禮拜的時間,他們進行的狀況如何?

蘇:在COP15期間,除了在哥本哈根近郊的貝拉中心裡面的正式官方會議之外,在市中心也有一個人民論壇,是以丹麥為主的公民社會團體聯合了國際上幾個主要的網絡一起共同籌畫。

徐:你剛提到官方跟民間其實分兩個會場,這兩個會場各自進行的討論如何?此次NGO的代表又如何參與到這次的過程?

陳:這次場內狀況,台灣很多民眾也可以在媒體上看到進度,最主要可以分成幾個比較重要的結論,其一是非常混亂,其二是充滿了很多密室協商的狀況。這部份包含從談判開始沒有幾天的時候,就有一份丹麥文件被英國衛報批露出來,裡頭充滿了要跳脫京都議定書的架構,開始要要求開發中國家更多的責任。這份文件被批露出來後,在場內就引起了好幾天的爭議,等於說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這兩個比較大的陣營產生了非常大的歧見。

而場外的人民論壇,就分成非常多重要的議題,也都有經過分析、統整。其實場外的NGO最後都有討論出一些很好的建議和見解,也希望場外密集的、具有分析性的討論,由能進場內觀察的NGO把意見呈上正式的會場,或藉由幾個國家的元首,因而能在場內有政策上面的發表或推動。

徐:根據一般的媒體報導,我們知道其實直到會議的最後一天才有一個「哥本哈根協議」出來,但是那協議又不是在大會中討論,而是由美國、中國、巴西、印度、南非五個國家一起弄出來的草案;草案內容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全球溫度的上升不能超過工業革命後兩度以內的範圍,第二點是要在2012年前總共要拿出三百億美金的資金去協助其他國家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工程,第三點是在2020年前每年都還要提供一千億美金。不曉得兩位如何看待這樣的「哥本哈根協議」的內容,以及它實質上所代表的意義?

蘇:對於2℃的這個部份,其實我們必須非常認真的去檢視,因為從過去一年來,已經有許多的小島國家和非洲國家提出一個共同的聲明,要以1.5℃來做為控管升溫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已經指出我們之前用2℃來做為目標是過分樂觀的。另一方面,如果去考量到非洲國家在升溫、氣候變遷所受到的影響,其實是比全球其他地方都還要來得劇烈。所以當我們用受到氣候影響危害最大,同時也是最脆弱的社群的這些人的生計、人身安全為基準,我們就不能把標準設定在這個讓我們覺得安全的2℃,而是應該要將目標進一步地放到這些小島國家、非洲國家所提出來的1.5℃。

陳:另外有提到金融援助的部份,其實我們再去比較美國一年的軍事援助或它一年花費在軍事上的開銷,就會發現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另一方面,這樣的基金來源是要從哪裡來、如何管理?是不是最後又是交由世界銀行這樣的組織去進行?

徐:對開發中國家來講,他們會提出一個這樣的說法:目前大氣中主要的二氧化碳都是你們這些已開發國家之前所留下來的問題,如果現在去限制我們的碳排放量,某種程度上也是限制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可能性或趨勢。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狀況。可以看得出來,以中國為首,中國、巴西、印度這些開發中國家,他們會希望讓他們還有碳排放增量的可能性,不曉得你們如何看待這種爭議?從某種程度上他們說的似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事情?

陳:像中國在這次的會議中扮演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們就提出,希望在計算減碳的方式的時候,應該要從人均或從經濟成長的狀況下,也就是用GDP下去算在未來幾年之內應該要減量到什麼程度才是合理的。

蘇:像是中國或印度這樣大型的發展中國家,他們所提出的人均排放這樣的論點,的確很能打破過去已開發國家指責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發展大幅度排碳的論點;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忽略,在我們要求已開發國家負起歷史上排碳的責任的時候,我們也必須深思,是不是人類從工業化之後這幾百年來的發展模式是出了問題的?如果這種模式是不能永續的,為什麼大型的發展中國家還要用這種模式下去操作呢?

所以在COP15之前,其實印度的公民社會就有發表一篇共同聲明,去指責政府所提出的人均排放這樣的說法,是躲藏在印度龐大的貧窮人口之後的一種遁詞。也就是說,連印度的公民社會團體都有深刻反思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要用一種什麼樣的發展模式,來應對未來氣候變遷的世界。這點也是我們在思考氣候問題的時候,除了看到國際上、南北間衝突的問題以外,也要進一步去思考的問題。

繼續閱讀 苦沙龍之哥本哈根會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