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次的成功 —— 記2009年高偉凱參選新竹縣議員

2010/05/13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責任主編:徐沛然

20097月到12月,我以全職工作人員的身份,協助勞動黨提名候選人高偉凱在竹北市參選第十七屆新竹縣議員。這篇文章是我的紀錄與整理,本文並非定位為嚴謹學術著作,所以文責自負的客套話就免了。但仍必須要提醒讀者,文中用「我們」指稱整個勞動黨競選團隊,但一切描述依然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不代表勞動黨立場。

 
 
緣起
 
2009六月初,高偉凱告訴我他年底要參選縣議員,問我能不能去幫忙。因為個人興趣和金錢誘因,我便一口答應。七月初我開始每天前往位於湖口的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一開始的工作只有幫忙整理文件、維護電腦。開了第一次選舉工作會議之後,我又增加一項管理高偉凱服務處網站的工作。八月初團隊將競選辦公室遷到竹北,勞動黨也召開第二區黨委會向黨員宣佈參選。這段期間候選人的行程還算鬆散,主要是去拜訪熟識的工會理監事和黨員們提供的竹北地區親友名單。
 
競選工作進入緊鑼密鼓階段是在最後兩個月。十月初競選辦公室增加新的專職工作人員,整體編制達到將近二十人。十月六日是候選人登記,當天晚上開始掛候選人旗幟。大約在此時,一些幹部開始憂心候選人曝光不足。於是十月十二日,我們在上班時間到慈雲路(竹北市通往新竹科學園區的要道)路口宣傳,由助選員拿旗幟和手舉牌,搭配候選人站在宣傳車上講話。當天下午我們開始在竹北市掃街拜票,候選人挨家挨戶拜訪選民,其他人手舉旗幟遊行和發傳單。
 
自此競選活動的主軸便確立為站路口和掃街。工作人員每天早上六點在總部集合,出發到各大路口去,於上班尖峰時段站崗舉旗。直到九點回到總部休息,下午四點開始挨家挨戶掃街拜票。這樣子進行了近兩星期,直到十一月八日競選總部成立大會。
 

競選總部成立是整個競選過程的轉折點,我們事先大力動員竹縣產總各會員工會,再加上勞動黨黨員以及工運界其他團體,當天到場約四百人。成立大會動員情況超乎預期,讓工作人員士氣大振。也差不多在此時,高偉凱的名氣才逐漸打開,出去拜票時聽到的是「有啦!每天在路口碰到你們!」或者是「聽說他蠻認真的。」而不再是「那是誰?」

十一月八號之後競選活動做了些許調整,由於主要路段的掃街行程都已結束,團隊決定剩下行程交由候選人帶一兩位助選員前往即可。此後下班時間和早上一樣,採取站路口及街頭演說的方式。以往站路口的人員只有拿旗幟和手舉牌,現在加上「支持高偉凱」的大字標語,讓站路口的隊形比較活潑。上班日站路口,週末我們就到菜市場以及夜市去講話、發傳單。
 

儘管在街頭拼命大吵大鬧看起來頗有聲勢,但這樣的活動形式卻一直存在一個隱憂:我們接觸不到東區的大樓住戶。

 
 
可望不可及的東區
 
竹北市從東南向西北延伸入海,略成一長條狀。鐵路橫亙其中,以鐵路為界大致可分為東區和西區。1靠海的西區主要是老舊社區和農田;而東區不但是縣治特區所在,近年來由於興建高鐵站,湧進大量移入人口,原本荒涼的空地上蓋起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那些大樓內的住戶,多半於隔壁的新竹科學園區上班,因而在竹北置產。
 
每位議員候選人都知道,這次選舉比上屆增加近兩萬張選票,這些選票幾乎集中在東區。所以東區是所有候選人虎視眈眈的兵家必爭之地,但也是最難攻掠的票倉。一來這些住戶在園區上班,多半早出晚歸,很難在社區內碰到。隔著圍牆的大樓警備森嚴,不像傳統社區的透天住戶能夠挨家挨戶登門拜訪,有些社區甚至嚴禁任何競選活動或文宣。再加上他們是移入人口,地方連帶不深,傳統的樁腳系統也難以滲透。這些看得見摸不著的選票,考驗著眾候選人的宣傳實力。
 
我們團隊也知道東區大樓是重點票源。一開始團隊計畫以「科學園區勞動人權協會」的名義走訪各社區,希望為住戶舉辦「勞動權益說明會」,講解勞保年金、國民年金制度,順便增加高偉凱的曝光率。但工作人員前往各社區接洽,多半因「選舉敏感時期避免政治介入」而被拒,或者是定案後卻因突發因素取消。唯一辦成的一場,因社區管委會沒有宣傳而無人參加,警衛還私下跟我說:「我們這邊都是住有錢人,有好多醫生跟董事長,根本不想聽這些。」大約到十月中旬,我們就完全放棄用勞動權益說明會進入社區的可能性。
 
至於其他候選人則是以行動咖啡車、折氣球、炒米粉等有「好康」的活動來進入社區。但勞動黨礙於經費限制無法用這種方式,「勞動權益說明會」又得不到社區居民的青睞。到選舉結束前,我們依舊想不到與他們接觸的手段,只能不斷在社區發放文宣。
 
 
創意競選
 
既然進不了大樓圍牆,只好想辦法在圍牆外讓他們看見。在十一月中旬,團隊當中的「智庫組」擔心助選活動一成不變造成整體氣勢低落,便構想出一系列競選花招。一開始是由工作人員扮演羅丹著名雕像《沉思者》,上面掛牌子寫「我正在考慮投給高偉凱」。後來又有掛著「我原本是北極熊,加班變成了貓熊;我要支持上班族代言人高偉凱」的貓熊人偶,以及真人尺寸的馬力夯飲料瓶、兵馬俑、長頸鹿、新娘等等。選戰最後半個月,每天下午有半數人力帶著道具到東區各人群集散地如家樂福、自助餐店、便利商店去扮演並發傳單。
 
這些道具的宣傳效果不錯,路過民眾往往會心一笑甚至駐足拍照。尤其是貓熊堪稱小孩殺手,在看著孩子與貓熊握手擁抱而滿心歡喜的家長面前遞上傳單,可謂百發百中的發傳單密技。扮演道具也比單純站路口喊口號來得有趣多了,工作人員不至於很快彈性疲乏。
 
 
結果揭曉
 
選戰最後一個月完全沒有休假,清晨的路口到夜晚的東區,類似的行程日復一日操演著。十二月四日的選前之夜,其他候選人紛紛舉行大型造勢晚會之際,高偉凱的競選團隊選擇他們最擅長的方式:站路口。總部動員近百位支持者,分散到竹北市二十多個路口去,手持燭光表示支持。從十月十二日到選前,長達五十四天的路口馬拉松終於在眾人堅持下跑到終點。
 
十二月五日投票日,下午四點總部再度聚集一批支持者,大家被分派到各開票所監票。我負責監票的開票所,高偉凱開出第三高票,我第一次覺得當選不再只是「可能性」。回到總部時人群已經開始鼓譟,因為前半段開出的票數都很漂亮。當高偉凱本人回到總部,有人起鬨喊著「議員!議員!」時,他一臉難以置信。原來他自己到西區偏遠的開票所去,整個票箱裡只有四張他的選票,旁人都在問高偉凱是誰。他形容這是他這輩子最不希望被認出來的一天。
 
晚上八點多,支持者傳回捷報,高偉凱得到第六高票,以4736票確定當選新竹縣議員!競選總部瞬時爆出一陣歡呼,也有勞動黨幹部激動落淚說:「勞動黨終於有民意代表了!」勞動黨二區主委陳新源說這是「美好的一戰」,而這個歷經失敗後的勝利絕對也是台灣工運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得票分析

 
在十二月五日開票結果揭曉當晚,苦勞網記者問高偉凱當選的主要原因,他回答「不知道。」如果詢問競選總部的工作人員,他們可能會說因為這個或那個原因,然而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因素。究竟是哪些人投給高偉凱,又是為什麼?
 
得票來分析,竹北市二十六個里當中,高偉凱得票率最高的八個里分佈在東區緊鄰高速公路兩側,該地段是高樓密集的住宅區。高偉凱在這個區域總共拿到三千票,是他總票數的六成三。如果只算這八個里,高偉凱是第二高票,得票率超過百分之十。這八里的票數只佔竹北市的四成七,高偉凱卻有超過六成的票從這裡開出來,可見高偉凱得票多分佈在東區。2跟上屆議員選舉時相比,這四年間竹北人口增加兩萬五千人,而選舉人數增加一萬八千人。3有趣的是,選舉人數成長最多的七個里增加了一萬四千票,而這七個里都是高偉凱得票率最高的區域!(請見下表,其中套色強調的行政區為選舉人數增加和得票率都最高的里)。
ddd5p8zv_459g2f4p2cm_b
  
經我初步統計,從九十五年到九十八年七月,竹北市人口社會增加數(遷入人數-遷出人數)為17385人。有理由相信,這增加的一萬八千票絕大多數來自移入人口。當初勞動黨選在竹北市而非工業區所在地湖口鄉參選,就是考量這些移入人口相對缺少宗親與派系的連帶,是地方人脈薄弱的勞動黨還有機會爭取的選票。事後看來,這樣的策略相當成功。但這裡還留著尚待解釋的疑問:這些移入人口究竟是因為沒有特定支持對象而選擇高偉凱,還是因為贊同參選理念呢?特別是當大樓內居民多數會認定自己是「中產階級」時,「工人代言人」的口號能打動他們嗎?
 
 

選民反應

 
目前我無法透過量化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此我先透過少數選民的反應來呈現他們投給高偉凱的各種理由。從網站留言板和工作人員自身經驗看來,辛勤站路口帶來的迴響最大。以下是一段競選網站上的留言:
 

我原本不是高偉凱的支持者,但前陣子,每天我都在上班的路上(頭前溪橋)看到他站在那兒,不是一味地講早安,也不是一味地只講請大家投給他,而是不急不徐地講述著他的政見與抱負。一天…五天…七天…我被他打動了…好幾次,我有向他豎起大拇指,不曉得他看到了沒有…我覺得他跟其它候選人不一樣,沒有雄厚的財力,沒有強大的靠山,但是他很努力,很認真…重點是,他沒有放下他的政見,而是一直向大家宣導他的政見…政見才是一個候選人要拿出來給百姓們的保證…

 
我詢問過另一位選民投給高偉凱的理由,她說:「因為每天都看他站在路口,感覺很辛苦,就覺得這個人應該可以信賴吧!」站路口是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土法煉鋼的宣傳策略,其要義是「用體力和時間來代替金錢」。在一分鐘左右的紅燈時間內能講的內容有限,路過民眾只留下短暫的印象,因此這種策略需要不斷重複執行的毅力。事後證明,不見得每個人都清楚聽到高偉凱講話的內容,更不一定是被其理念感召,可是至少都留下「高偉凱每天很認真在站路口」的印象。
 
透過勞動黨員和竹縣產總會員工會的人脈關係拉到的票算是高偉凱僅有的「組織票」,這是由黨員或工會幹部抄下他們認識的竹北親友得來的名單。雖然這些人投給高偉凱的機會最高,但總人數只有約六百人,遠低於當選門檻。4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影響是年初台積電裁員事件,勞動黨及高偉凱的協助無形中提高在園區的知名度。選前最後一個月,我們就將廣告看板改為「請支持與台積電員工共同爭取權益的高偉凱」。
 

選戰期間高偉凱陣營總共製作了十份不同內容的文宣,5這些文宣多數用在夾報廣告,其他則在遊街、扮道具時發,以及擺放在大樓的收發處。有選民表示高偉凱的文宣做得很用心,內容充實。而最後階段的創意花招也發揮一定的拉票效果。有一次我扮貓熊,一位年輕媽媽走過來告訴我:「我們家小朋友跟我說一定要投給貓熊!」

選民走進投票所蓋章之前,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他的抉擇。然而文宣、人脈、噱頭都只是手段。如果「勞動黨經驗」能對往後的工運參選有所啟發,那應該不只是學到如何站路口、作文宣和扮貓熊而已。以下我將說明,這次經驗中有哪些是未來工運投入選舉可能的優勢和劣勢。
 
 

勢之一:習慣抗爭符碼

 
在選戰期間,工作人員對於該採取哪些競選形式有兩派看法:「戰鬥路線」和「和平路線」。前一種思維大致承襲過去搞運動的經驗,拿起擴音器一定要大吵大鬧,要宣示力量就是靠人多和氣勢。除了人多,抗爭少不了帶點聲嘶力竭的悲壯色彩,以及草莽素樸的身體力量展演。大聲公、白布條、喊口號與遊行這些抗議場合少不了的元素,略加修飾後就被搬上選舉舞台。形式背後隱藏的邏輯是:我們工人很可憐啊!在工廠被欺負的那麼慘,在社會上沒地位,出來選舉也沒錢,悲哀呀!只有我們自己推的候選人才能幫助我們啦!這就如陳信行(2007)所言,從「自力救濟」時期就存在的喪禮式抗爭。參與抗爭的人是悲愴的、無助的,也是迫不得已的。
 
而相反意見倒不是因為擔心「污名化」工人,而是認為選舉該學別人搞得體面點,或者至少「文明」點。在街頭大吵大鬧很可能引起負面反應,民眾通常對這種「抗議」形式沒有好感,我們在路口講話時就有人說:「你們是在抗議啥啦!受不了!」因此和平路線的邏輯就是:選舉自然是選民最大,競選活動帶頭擾民,怎麼可能當選?6
 
我並不認為延續抗爭時那一套就是落伍的、不雅的。其他候選人在選舉時塑造美好形象,骨子裡是怎樣大家也清楚;工人參選沒必要去學人家說場面話、做表面工夫。但習慣抗爭符碼的問題是,無法根本扭轉工人是無力者的形象。晚近的社會運動理論指出,文化創造與認同的重新建構也是運動的重要成份。既以工人之名參選,客觀的現況分析是一回事,在論述上其實可以強調「為社會貢獻最多的受雇者值得更多敬重和尊嚴」。一再加深工人弱勢的形象,不但不利運動長期發展,也難吸引那些亟欲「翻身」的選民的認同。
 
 

勢之二:金錢

 
俗話說:「選舉無師父,用錢選就有。」這句話一點不假。以台灣的現況來說,金錢對選戰的影響絕對是舉足輕重。高偉凱的競選經費約兩百萬,大半是靠支持者的小額捐款一筆一筆湊起來。兩百萬對一般人不是小數目,但就議員候選人而言只算貧民等級。
 
先拿所有看得到的宣傳手法來說。例如有線電視廣告是以購買的檔數來計算,一檔是在廣告公司指定的兩個頻道內隨機播出一個月,高偉凱總共買了三檔十五秒的廣告,花費八萬多。某一位候選人則是把所有檔期都買下,估計大約兩百萬。大型廣告看板租一個月一萬四千元,高偉凱只租一面花費五萬多塊。候選人旗幟一面約三十元,我們一開始製作五百面,後來捐款變多才敢追加。印製傳單花費不少,但其他候選人還會做扇子、原子筆、氣球、牙膏、口罩…等等各式各樣的宣傳品,我們只做得起面紙。需要花錢的宣傳手法還有簡訊、網站、網路廣告、辦造勢晚會,甚至買報紙地方版新聞等等,這些我們當然無法利用。
 
這只是看得見的花費,最花錢的是看不見的人事成本。競選總部在最後兩個月共有十四名領薪的全職助選員,人事費用約佔據總競選經費的一半,是筆龐大的開銷。有些候選人在選戰末期每天請數十名助選員,以一人一天一千元的行情,一個月下來就是上百萬。當然,「用錢選就有」講的不只這類正規開銷,一票一兩千的買票錢、跑紅白帖的費用才是重點,甚至傳言某候選人花錢買下整棟大樓一年的管理費。7像這樣的花費外人難以估算,不過根據民間流傳,選議員至少要兩千萬,這屆聽說有花到六千萬。相較之下兩百萬實在是九牛一毛。
 
雖說現在明目張膽的賄選越來越困難,但就算排除買票行為,選舉要花錢的項目依然很多。傳播媒介越發達,意味著候選人要在更多管道上競逐曝光機會。特別是多人參選的縣議員選舉,選民很難記住每一位候選人,候選人必須爭取任何能讓選民留下印象的方式,因此金錢的重要性絕對不會降低。
 
由金錢主導選舉的情況可以透過一些制度設計來遏止,例如公費選舉、競選經費限制、選舉活動時間與形式的規定。但在台灣這些規定不是半吊子就是沒有嚴格落實:選舉補助款是事後且超過一定得票率的候選人才拿得到,而候選人用後援會的名目規避經費限制早已司空見慣,選舉活動偷跑、旗幟到處亂掛成為慣例。8法規執行不力,選舉淪為四年一度的廣告宣傳戰,本錢粗的候選人容易砸錢買形象,對經費拮据的工運團體是先天不利的條件。
 
 

勢之三:組織模式

 
緊湊的選戰中,團隊每天要處理許多消息和突發狀況,也必須針對每位工作人員的不同意見下判斷和決策。因此組織的統合與應變能力比起只是搞運動時更為重要。勞動黨的選戰團隊,因為一些個別因素一直沒有名義上的總幹事,而實際上在發號司令的,大多是高偉凱或陳新源。除此之外,整個工作團隊也沒有任何明確的分組或組織架構。但形式的架構不存在,不表示實際運作時沒有任何權力佈署。每個人都清楚知道哪些人講話比較大聲,哪些人的意見比較會被採用。於是非正式的人際圈代替正式的組織架構,當意見不同時,比較靠近決策核心的人意見容易被採納,整個團隊的權力分佈形成以高偉凱和勞動黨幹部為核心的模糊同心圓。
 
這套組織運作模式一直持續,平時就算偶有混亂和零星衝突,都還過得去。直到選前倒數六天,工作人員間爆發嚴重的衝突,幾乎演變為拳腳相向。事後高偉凱緊急和幾個幹部召開會議,接著召集所有工作人員,做了以下宣告:「這個競選總部過去沒有總幹事,剩下這六天也不會有。因為沒有總幹事,我們只好沿用黨的幹部做為幹部。平常大家有任何意見都可以提出來,晚上幹部們開會討論;一旦遇到緊急狀況,是以黨的幹部,榮譽主席、中央黨委、地方黨委等人的命令為主,這些人的命令有牴觸時,以最後發布的命令為主。」他還補充說明這叫「民主集中制」。他在當時的宣告,談不上針對組織問題做出調整與澄清,只不過是首次把一直存在的潛在規則公開說出來罷了。可是嚴重衝突爆發的原因,正是某幹部有意見,而另一位工作人員堅持之前會議上其他幹部的說法,雙方各執己見最後引起紛爭。
 

經驗不能當作勞動黨的內部問題來看待,我認為其他運動組織在轉戰選舉時也會遇到類似的困境。勞動黨與大多數社運團體一樣經費匱乏,請不起很多專職人員。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近年來都是由總幹事高偉凱負擔大多數的工作,其他幾個幹部扮演輔助和討論的對象。因為人手不足,組織者只好不斷自我壓榨、自主學習,最後將能力、知識、資源都集中在身上;也因為人手不足,人力調度和分配的機會很少,沒有必要在組織架構上花費太多力氣。但選舉畢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有分身去幫你發傳單。這些選舉時臨時找來的新人手該如何整合到原有團隊,並且形成明確的決策機制?如果不是有意識的進行分工和組織架構調整,只延續過去口頭上說明權責關係的方式,便會造成責任歸屬不明確、決策不果斷;實際的決策權往往是原有團隊以內部討論來完成,其他工作人員不知道誰是名義上負責的人,只好依個人判斷或偏好來行事。

對多數工運團體而言,參選是少有的經驗。選舉的人力的佈署與運用都與平時的組織經營有所差異,社運團體在投入選戰前要先意識到這個差異,進行調整和準備。如果因為選舉過程的衝突流失掉累積的人脈關係,反而斲傷組織的發展。
 

勢之一:無所不在的勞資爭議

 
這次選舉最大力支持高偉凱的個人和團體,許多是過去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服務過的個案。有些案例早已經過數年,可是知道高偉凱參選的消息後也主動聯繫,出錢出力。處理勞資爭議是勞服中心最主要的組織工作,但若從選舉的角度來看,這恰恰是以勞資爭議為切入點的選民服務。其他民意代表的選民服務是以人事調動、經費爭取、糾紛調解為主,爭議事件協助則是工運團體的專門,也不會和組織理念相去太遠。以台灣雇主普遍違法的現況,勞資爭議頻仍,不怕沒有「市場」。透過協助勞資問題,長期下來能夠累積可觀的信任與人脈。
 
 

勢之二:進步訴求能拉攏失落的中產階級

 
這兩年來,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台灣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經濟不景氣時,貧富差異銳化更激起受薪者的相對剝奪感。我們可以看到,近來高房價、稅制不公等議題都引起輿論關注與批評。但這些根植於資本主義內部矛盾造成的問題,是藍綠兩大親資產階級的政黨不敢徹底面對的。只有社運團體推出的候選人,才敢在政見上提出更明白的進步訴求,和兩黨做區隔。例如高偉凱提出托育養老公共化、公共運輸系統、保障工會組織等政見,都有別於其他候選人。
 
特別要說明,我認為高偉凱的經驗指出,即便是工運團體,選舉時關鍵的支持者其實是「失落的中產階級」。9定居在竹北的「工人」,多半在科學園區上班,收入優於傳統工人,在階級認同上也不是工人。但在金融風暴時,這些人也可能遭逢無薪休假、裁員,進而產生危機感,並對兩大政黨失去信心。在這種狀況下,高偉凱的政見更能打動他們,而得到選票支持。社運團體若在都會區參選,應該鎖定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提出稅制改革、住宅公共化、擴大社會福利等政見,才能與兩大政黨競爭。
 
除了上述工運團體普遍有的優勢外,高偉凱能勝選,還憑藉一些特定的優勢。首先是前面提過竹北市的特殊性,去(九十八)年新竹縣人口社會增加率是全台第一,粗出生率則是第二位,10而竹北市又是全新竹縣移入人口和新生兒最多的地區。在這個不斷擴張、更新的市鎮,地方派系無法全面滲透,新人有更多機會。在這裡定居、養育兒女的父母特別重視教育政策,高偉凱任職新竹縣教師會總幹事的經歷,以及教師的背書,都為他加分不少。除此之外,高學歷、年輕、改革等形象也比較吸引學歷相對高的竹科上班族。11最後,勞動黨長年在新竹地區耕耘,從羅美文到高偉凱一脈相承建立的口碑,就算為數不多,卻是這次選舉最重要的基本人脈。
 
 

從工運到選舉

 
高偉凱當選是自主工運的重大突破,在他之後,工運乃至整個社運界或許會重燃參選的意圖。然而我認為正是在這個時候,「工運參政」的意義更需要被重新仔細思考。在這裡我要提出一些觀察做為深化討論的基礎。首先,現有的工會組織人數還不足以支撐基層選舉需要的票源。一方面組織率低,二方面工會是以勞動現場為組織基礎,而非行政區。例如竹縣產總旗下工會的會員有上千人,但統計住在竹北市的會員剩下五、六百人;想競選基層民代,光靠工會還不夠。一個工運團體若以選舉做為主要目標,就要更重視經營在地關係,從事地方上以勞資爭議為主的選民服務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問題是這種方式能不能達到拉票之外的組織效果?是否能提昇民眾的階級意識?或者將使團體越朝向「勞資爭議專業代理人」的方向?試想,當工人認為議員向官員施壓比抗爭更有效果,當民眾認為協助勞資爭議是民意代表分內責任時,他們會認為有必要再組織起來抗爭嗎?

誠然,「選民服務」和「組織群眾」不盡然是互不相容的兩條路線。讓工人在勞資爭議當中體認到自己受剝削,然後逐漸看穿資本主義的結構性不平等,最後團結起來對抗體制,這本來就是左派的政治指導方針。我只是要指出代議民主制度的計數原則存在這樣的陷阱:要在選舉當中獲勝,重點是快速獲得大量民眾對某個黨派、團體、甚至個人的認同,而非民眾的意識轉變。如果運動開始以選舉為最主要目的而非階段性手段,就可能落入這樣的陷阱。這已不是個別團體是否「背叛」、是否堅持群眾路線的問題,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群眾運動」的根本矛盾。務實來說,奪取政治影響力依舊是運動的重要目標,但是該以何種手段投入,該如何評估其利弊,是工運現階段正要面對的課題。

 
 
結語:第一百次的成功之後
 

工人,只靠著工人,只為了工人,出來參加選舉,從來沒有當選的。但是我們可以失敗九十九次,只要給我們成功第一百次,以後我們工人就抬、頭、挺、胸、了!

高偉凱在競選總部成立大會上的演講片段)

第一百次的成功,是之前九十九次失敗後終於得到的成果。綜觀台灣工運發展史,這是一次令人振奮的勝利。台灣工人從解嚴初期的自力救濟、順法抗爭,到民主化之後萌生介入政治場域的企圖。但過去由自主工人或者工運人士出馬參選幾乎都是敗選收場,高偉凱的當選,無疑是揭開歷史新頁。
 
這次歷史性的突破,為勞工運動的政治參與方式開闢新的領域。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經驗是否能複製到其他地區,讓工人的政治力量「遍地開花」?我試著指出當前工運團體參選擁有的優勢與劣勢,以及組織投入選舉可能的問題,供後續有意參選的工運團體做參考。
 
總結說來,勞動黨在工運界耕耘二十年,他們的努力絕對值得肯定。工人首次靠自己選出民意代表,接下來才是改變的開始。期許高偉凱能發揮影響力,讓工人的聲音在政治上不缺席,也讓台灣工運能在第一百次的成功之後走出低潮,開創新局。
 
 

參考文獻

 
邱毓斌 1995 《台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對四個工會及1994年高雄縣議員選舉的勞工史觀察》,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行 2007 〈一則故事的重要性關於台灣工運〉。引用網址:http://blog.roodo.com/dkchen10/archives/4675501.html(讀取日期:2009128日)。

1 這並非行政區域的劃分,而是競選工作人員為溝通方便做的區分。

2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只看其他十八里的得票,九位當選人依然不變,但是排名改變,高偉凱排名第九是當選最後一名。可見要當選必須在其他地區也有基本的票源,但東區這些新人口無疑是提高票數甚至改變戰局的關鍵。

3 人口數依據九十八年十一月和九十四年十一月新竹縣人口統計月報計算,選舉人數是根據中選會的資料,第十六屆縣議員選舉竹北市選舉人數為74963人,第十七屆增加為93420人。

4 這一屆當選最低票數是3359票。

5 很巧的是,邱毓斌(1995)寫的那場選舉,當時自主工會推派的候選人楊鴻明也發了十份文宣,重視文宣是兩人共同點。我想是因為工人或工運組織者參選會特別強調他們與一般政治人物不同的理念。其他候選人的文宣多半只強調自己的服務熱忱或正直清廉,政見則以爭取經費的選民服務為主。

6 至於我本人傾向後一種立場,但當時純粹是因為大吵大鬧太疲累而已。這邊的評論,都是事後諸葛了。

7 選舉過程我常聽到類似的小道消息,這些消息難以驗證真確性,可是言者無不言之鑿鑿,同時也相信消息來源可靠。我對這種消息的態度是,雖然不能看作真實證據,但這至少代表流傳者及周遭一部分的人是怎麼看待選舉。我無法得知某候選人是否真有買票或包管理費,但從流傳者的態度來看,他們都相信並且覺得這些事並不意外。

8 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縣議員的選舉活動只能在投票日前十天進行,而競選廣告物的放置地點也有限制。

9 我認為「中產階級」是個曖昧不明的概念,用在這裡也不盡然準確。我要指涉的人有三個特徵:1.都市化:他們住在竹北東區的社區大樓,又多是移入人口,地方連帶不深;2.年輕:竹北除了新生兒多,年齡結構也比較年輕,三十至五十歲的居民比例最高;3.教育程度高:根據2008年新竹縣人口統計資料,竹北市有四成七的居民擁有專科以上學歷。當然他們的平均收入也許高於傳統中小企業的基層工人,但薪資水平其實不是決定性的指標。之所以不稱「中間選民」,因我認為中間選民只是相對於藍綠基本盤之外的游離選票。既然這裡討論的是「工運參選」,重點放在除了「工人」以外還有哪些潛在的聯合對象,因此姑且用「中產階級」這樣模糊的字眼。

10 資料來源:98年新竹縣人口成長概況,引用自新竹縣政府主計處網站。

11 當然這些優勢並非高偉凱獨有,同選區一位最高票當選連任的縣議員,就同時兼具重視教育、高學歷、年輕、改革等形象,她的得票幾乎是高偉凱的兩倍。這更證明這裡的推論並非臆測。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