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品安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第565集 歷史建築拆拆樂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緣起
彰化高賓閣與集集樟腦出張所,二棟歷史建築,分別面臨遭到拆除的危機,讓台灣的歷史記憶,陷入消失的困境。保護文化資產的團體與居民,紛紛呼籲,留下歷史空間,讓社區能夠共榮,但是他們擔心,拆屋的怪手,隨時會來…
內容
走入彰化火車站前的小西街,如同進入一個時光走廊,一棟清朝遺留的進士第,註記這條街道的古老。從前清到民國,小西街見證了彰化的發展,一間已經歇業的旅社,訴說在台灣經濟七十年代起飛的年代,彰化棉布生意的興盛。
經營旅館的蘇榮宗老師,在旅館歇業後,轉型成為文化館,收集許多童玩。以小西文化協會為組織,希望找回彰化舊城的光榮。但是,新的危機產生,在街道上一棟荒廢的歷史建築,面臨拆除的命運,深知彰化歷史變遷的文化人士,都知道這棟歷史建築,有著不平凡的過去。
高賓閣的建築外觀,仿照大輪船的外型,屋頂左側的變體女兒牆,打破傳統的平衡設計,仿照成輪船的樓艙,牆面上更綴以圓型弦窗,如同船身的意象,建於1937年的高賓閣,呈現當時現代主義的前衛設計。日本戰敗後,高賓閣被政府收購,轉型成為鐵路醫院,1984年醫院結束經營,一度轉租民間業者,業者退租後,開始長達二十多年的荒廢命運。
進入高賓閣內部,荒廢閒置的空間,依舊保持當時設計的格局,屋頂上大跨距的木造結構,顯示高賓閣當時的氣派。來到屋頂上,大家尋找傳說中,台灣早期的屋頂花園,在後期增添的鐵皮屋頂下,發現殘存的花園遺址。
高賓閣的美,成為彰化舊市區的重要地景,但是長期荒廢,讓附近居民覺得髒亂。彰化扇型車庫成為遊客參觀的中心,它一度面臨拆除,經過搶救保留,成為彰化聞名的文化資產與觀光景點,帶來大量遊客。
隨著人潮的增加,火車站前的舊市區,也有都市更新計畫,為了解決市區的停車問題,高賓閣成為拆除目標,計畫變更成停車場。但是熟悉市區狀況的文化人士,前望市區附近一處停車場,指著空盪盪的停車位,表示停車空間充足,為何要拆高賓樓。
在一場都市更新說明會中,彰化市政府規劃留下建築立面,後方依舊拆除,地方文化人士呼籲搶救高賓閣,他們認為舊市區的發展,不是增建停車場,而是留下老建築。
研究台灣歷史文化的人士,表示留下高賓閣,不只是保留一個空間,更是追溯過去文化的一個起點,高賓閣曾是台灣文化界的活動場所,台灣新文學大師賴和,曾經到訪過高賓閣,賴和基金會的周馥儀表示,台灣不缺乏豐厚的歷史,但是卻缺乏對這些歷史空間的尊重。
為了搶救高賓閣,網路上發動連署,地區居民也集會簽名,要留下高賓閣。在講求保存區域歷史的今天,這代表的不只是一棟建築的消失,而是在舊城區裡,一個斷代歷史的空白,讓充滿時光記憶的巷弄,失去了歷史故事的一角。
彰化高賓閣要拆,集集樟腦出張所也有危機。集集鎮吳厝社區的居民,齊聚大樟樹下,談起集集樟腦出張所面臨拆除,心裡氣憤又無力。
建於1898年的集集樟腦出張所,從高處俯瞰,才可以看出它的完整結構,它前方的廳舍,以及後方的宿舍區,算是台灣少見面積完整的官式廳舍。這棟建築,成為見證集集樟腦事業發展的唯一歷史遺址。集集曾經是台灣樟腦的重要產地,英、德各國在鎮上設置事務所,至今只有日治時期的出張所留存下來。
日本戰敗後,政府接收,改為林業管理單位,搬遷後面臨荒廢。最近卻傳出,林務居計畫拆除出張所,將空地交給國有財產局。聽見出張所要拆除的消息,最生氣的是附近居民,因為他們守護出張所已經多年,那裡有他們的努力心血。
在台灣,社區居民對荒廢的歷史建築,通常是無法進入,或者是冷漠相應。但是吳厝社區很特別,居民主動去整理環境,讓這個老邁的歷史空間,增添新的活力,這裡一草一木,都有居民記憶。更特別的是,居民愛這個空間,整理好環境,每個人都把出張所當成好鄰居,樹下泡茶閒聊,屋內開會運用,出張所不會人煙罕至的孤寂。
吳厝社區的一群老居民,照顧一棟老建築,開創社區守護的典範,一種相依共生、充分利用的歷史建築再生活化。面對居民的傷心,集集鎮長開始奔波,希望林務局打消拆除念頭,讓出張所轉型成文創園區。
目前出張所能不能保存,必須等待都市計畫的變更審議。但是對居民來說,他們希望保存出張所,讓集集有個可以呈現歷史風華的文化資產。 從彰化高賓閣與集集樟腦出張所,分別面臨拆除危機,根本原因在於都市更新的推動,在一昧改造舊市區、鄉鎮的風貌下,這些國有歷史建築,常常成為犧牲者,變成歷史建築拆拆樂的政策下,不斷消失的歷史記憶。歷史老建築並不凋破,有著太多歷史故事,只是我們慣於遺忘,然後拆除消失,一切沉寂。
水稻渠成-南埔百年水圳
採訪/撰稿 徐彩雲 攝影/剪輯 葉鎮中
新竹縣北埔鄉的南埔水圳,建於清朝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至今有160多年的歷史,是南埔村的生命線,早期灌溉60多甲的水稻田,也是北埔地區的穀倉,但是年久失修加上人口外移,如今隨處可見休耕的農田,原本有一千五百人的南埔村,現在也只剩五百人,水圳就像是被人遺忘的老農一樣,孤獨地度過它的流轉歲月...
汐止三湖紀事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忠峰
早期在山區,為了因應灌溉需求,到處都有埤塘、湖泊等淡水湖澤,不但可以蓄水、調節氣候,也是重要的淡水生態系,提供許多生物棲息的場所。但隨著城市發展,許多大大小小湖泊被一一填平,有的湖泊則轉為觀光景點,在台北縣汐止就有三個湖泊,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故事就先從一個名字很美的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