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爭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2010/07/23

【仇佩芬/特稿】

 在台灣慣常可見的土地徵收,這一次激化出全國串連的農民運動。此事發生在五都選戰方酣之際,隨之而來的政治效應,迫使閣揆不得不強壓著縣長的頭,向農民道歉。然而,政府提出的方案,仍強調科技開發與農地存續「兼籌並顧」,一味追求經濟開發的思維,也為大埔及後續的相思寮等爭議開發案,埋下隨時可能爆發的地雷。

 苗栗縣政府圈地開發的行為有無瑕疵,縣長劉政鴻應否負起政治責任,自有法律與政治的遊戲規則可以判定。「七一七」夜宿凱道運動摒拒政黨力量介入,而能達成政策轉圜的結果,也足證農民訴求並非政治目的。

 然而政府為求盡速減低此事政治效應,在未與農民協調的情況下,片面提出換地耕作的方案。看起來既保留了開發案,也「尊重」了不願放棄務農的農民意願。事實上,政府顯然並未理解拒絕徵收的農民要的是對住民意願的理解,與對農村生活方式的尊重,方案流於一廂情願。

 馬英九總統自競選以來,開出的「六三三」競選支票就是經濟數據。而在執政之後,政府更無時不刻追求經濟成長數字、就業率與失業率的收降、全球各項評比的排名,以及隨時都在變動的民調數字。就像升學補習班的學生眼裡只有分數、沒有知識。

 「七一七」當夜的凱道上,拙於言辭的老農字字句句想傳達,是他們不懂GDP增減一兩個百分點對生活有什麼影響,但世代耕種的農地沒了,讓他們必須放棄一輩子的生活方式。他們在意的不是收入、不是數字,而是拋棄祖業,讓他們「無以傳子孫」。

 政府對經濟數字的執迷,讓施政不離工業、不離開發,最終激化成怪手毀田的非理性行為。讓大埔農運和平落幕,是政府與農民共同的責任。馬政府更不該忘記,農民們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住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利不容剝奪,只有人民意願被充分尊重,才能讓一切的經濟數字有意義。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