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劉曉波的獲罪與獲獎

2010/10/09

* 2010-10-09 * 旺報 * 【本報訊】

 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一位信仰非暴力抗爭,「不追求奪取政權的目標,而是致力於建設一個可以有尊嚴地活著的人性社會」,「致力於獨立公民社會的擴張」,強調既「不放棄自由主義的價值堅持,也要奉行寬容原則,提倡多元對話」的中國公民劉曉波。毫無疑問,這是今年中國政治,乃至於國際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而這位諾貝爾和平獎最新得主、中國公民劉曉波,被北京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目前正在錦州監獄服刑。由獲罪而獲獎,誠如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所陳述的,「劉曉波」成為在中國爭取人權的廣泛抗爭中最主要的象徵。

 媒體報導,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賈格蘭德表示,得獎人是一個有爭議的選擇。的確,劉曉波獲獎前後,都引起一連串的爭議,其中固然有大陸民運內部的理念路線分歧與意氣之爭,但對劉曉波獲獎更大的異議者來自大陸體制內的一部分力量,它們可能認定這是對中國的敵視,是西方敵對勢力推動和平演變的企圖之一。如何回應劉曉波的獲獎,的確是對大陸當局的一項考驗。

 在劉曉波獲獎的同時,大陸總理溫家寶正在歐洲進行訪問。從今年初以來,尤其是最近一個多月,溫家寶極力主張政治改革的優先性,言詞愷切,意志堅定。溫總理說「國家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要有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使人們能夠更好的發揮獨立精神和創造思維,就是要使人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溫家寶主張既要「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約的問題」,也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

 而以劉曉波為主要發起人的《零八憲章》,基於「自由、人權、平等、共和、民主」的理念,列舉了若干溫和而較具建設性的改革主張。劉曉波本人則在〈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一文中說到,中共「政權對社會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擴大的包容性,對不同政見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逐步接受了人權的普世性」,尤其胡溫當局「提出『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標誌著中共執政理念的進步」。

 溫家寶和劉曉波,一位是國家領導,一位是普通公民,一位是自由人,一位是階下囚,但從理念上看,他們之間並不存在千山萬水的阻隔,甚至有著共同的語言。以中國大陸今日各種矛盾之複雜,無權而失意的群體之龐大,社會兩極分化之懸殊,如果以劉曉波為代表的溫和改革派仍迭遭打壓,如果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反刺激大陸體制內若干力量採取更強硬的作為,都只會讓中共的批評者、反對者更趨於激進極端,而這又豈是中國之福?

 再過幾天,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就要召開,會中將討論「十二五規畫」等重要議題,這是大陸政治生活的另一件大事。日前,胡錦濤主席力倡「包容性增長」的進步概念,我們除期盼「十二五規畫」中能有消弭社會矛盾的具體改革措施,更期待大陸政治改革的進度也能呈現「包容性增長」,以多元對話化解敵對仇視,放手讓公民社會組織茁壯成長,真正打造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

 或許,讓劉曉波於12月10日親自領獎且得以回國,是大陸政治真正走向「寬鬆、寬厚、寬容」的積極訊號。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