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憤怒:抵抗我們共同的敵人
──豐田汽車公司

Ed為豐田汽車菲律賓工會理事長、遠野為支援會成員
譯者: 

責任主編:陳寧

編按:位於香港的「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AMRC),固定發行有以英文出版的季刊Asian Labour Update,每期都有一個專題,來報導評論亞洲勞工及工運的現狀。2010年夏季號(75期)的專題為「亞洲勞工的國際串連經驗」(International Solidarity),因近年來勝華、洋華、富士康等高科技業的勞資爭議案,再次帶動台灣工運圈進行國際串連的嘗試,因此這一期的專題文章或可提供我們更多借鏡。此期專題文章的英文全文可見此鍵結(PDF格式)。本篇文章由陳品安翻譯。

2000年1月,一群日本朋友收到從菲律賓天主教職工青年會(YCW;Young Christian Workers。譯按:又稱公教職工青年會,是一個國際性的天主教勞工組織)寄來的一封信,請求日本的工人們,特別豐田汽車的工人們,發送團結訊息相挺「豐田汽車菲律賓工會」(TMPCWA;Toyota Motor Philippines Corporation Workers Association)。工會從1998年4月開始,企圖透過選舉成為法定工會,這使得工會得到日本朋友的支持。雖然工會贏得了選舉,但豐田汽車菲律賓公司在2001年3月解雇233位工人,且拒絕與工會協商。工會開始罷工向公司施壓,希望公司撤回解雇的命令並承認工會的地位。而後工會得到愈來愈多日本群眾的支持,2001年10月,工會在日本的後援會──「菲律賓豐田工會支援會」(Support Groups for TMPCWA,或稱為Protest Toyota Campaign;以下簡稱「支援會」)成立。橫跨菲律賓與日本兩地的國際性串連運動維持了十年,這是相當少見的情形,到底是什麼支持了這麼長久深遠的國際性串連運動呢?

是什麼支撐了日—菲串連運動?

首先,我們必須提及這個兩個組織的國際性串連,是起因於日菲國際性串連的歷史背景。回溯至1980年代,便可看見日本公民、宗教人士與工人們跨國聲援處於菲律賓戒嚴政府下的人民。當日本工會逐漸傾向於資方時,仍有些工人致力於集結一個真正的勞工運動。但90年代初期,菲律賓政治混亂導致國際串連運動的勢力逐漸式微,即使如此,微弱且紛歧的國際串連網絡仍足以回應工會需要支援的請求。作為一個實在、可靠的工會,位於神奈川縣的「全日本造船機械勞動組合」(Zenzosen)關東地方協議會是支援會的核心成員之一,長久以來對於裁員、解雇及職場騷擾有豐富的抗爭經驗,除了組織移工、非典型勞工等,也與職災工人一起鬥爭。他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即可理解菲律賓的青年工人是為了正義抵制如此高壓、龐大的企業,以及他們在被解雇後所經歷數年的艱苦鬥爭。

照片說明:工會理事長Ed Cubelo來到日本,與支援會一起至豐田公司總部前抗議。 照片來源:工會與支援會

透過多重的溝通管道

可以肯定的是,密切訊息交流與面對面的聯繫維持了國際串連運動。電子郵件幫助訊息頻繁地傳遞,菲律賓的在地報導透過電子報和郵件群組的方式傳遞給支援會的會員,日本的訊息也是如此傳遞到工會的會員群組。像照片、影片之類的影像資訊,讓工會與支援會可以在鬥爭行動中相互瞭解彼此。起初,為了傳遞訊息給全世界,日本與菲律賓雙方一起編寫「抗議豐田運動電子報」,而後便改為建置一個網站,讓各地的人更容易獲得相關的訊息。

除此之外,日本與菲律賓工人更頻繁地與彼此聯繫,例如工會每年9月到日本東京、神奈川、愛知和琦玉等地,擴大對豐田與經銷商的抗議活動,並組織相關會議。

當日本支援會的成員到菲律賓時,他們會到豐田菲律賓公司、日本大使館和菲律賓法院,與工會一起抗議。直接的交流比電子郵件更能讓彼此瞭解對方的情況。

一開始,雙方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支援會花了很多錢支付工會成員到日本抗議的交通費用,並與工會每年都至「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大會上遊說,這些都依賴於日本工人和公民們的捐款,而募款需要相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外,支援會因一個工會提議並進行的計畫遭受極大的損失。因為被解雇的工人難以維持生計,工會為了協助他們謀生,提出並經營一個飼養豬、雞的計畫,結果卻不敵市場競爭、天氣與疾病因素而宣告失敗。工會害怕這項失敗計畫可能會導致工會與支援會的關係因而結束,但工會仍誠實並坦白地將事實告訴了支援會。支援會派出一個調查小組到菲律賓,雙方一起並肩渡過這場危機,同時也加深了對彼此的理解與信任。

照片說明:支援會成員來到菲律賓,與工會一起至日本大使館前抗議。 照片來源:工會與支援會

將豐田視為共同的敵人

將兩個組織串連在一起的支柱是對抗豐田公司—我們稱它為巨大的跨國公司,或工會打手第一名—的聯合行動。工會對菲律賓法院的不利判決提出抗議,並在2003年2月與國際勞工組織的結社自由委員會向菲律賓政府提起上訴。2004年3月,工會與支援會共同向在日本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絡處(NCP;National Contact Point)申訴豐田汽車公司違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跨國企業準則」(OECD Guidelines)。

國際勞工組織依照工會的訴求發出聲明,並在2009年9月派出高級代表團調查八件有關非法殺戮與派駐軍隊的案件。此後,菲律賓政府也對工會的案件採取了一些行動。工會和支援會不斷地向日本的聯絡處投訴豐田公司違反跨國企業準則。當日本政府面臨世界各地勞工界,包括「經合組織工會諮詢委員會」(OECD-TUAC)和「國際金屬工人聯合會」(IMF;International Metalworkers’ Federation)的嚴厲批判時,不得不作些事來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工會於2004年9月加入全造船機械勞動組合的關東地方協議會成為會員工會,並試圖與豐田直接談判協商,但後者卻拒絕了。針對這個情形,全造船機械勞動組合向豐田公司提起訴訟,然而,日本最高法院卻以外國工會不能加入日本的上級工會為由,在2009年8月駁回全造船機械勞動組合的訴訟。當跨國公司自由地越過邊界,在南方國家享受優惠的法律、稅制和廉價的勞動力時,在地工人卻無法組織規模相同規格的工會與之鬥爭。這必須運用一切手段讓世界各地的公眾輿論來改正這種不公平的現象。

工會與支援會從2007年起共同開展一項全球運動,在每年9月時收集連署,訴求是要求公司撤回解雇命令並承認工會成立。工會與支援會透過頻繁的聯繫磋商與文書工作,共同策劃許多行動來對抗他們的共同敵人──豐田公司。這些聯合行動揭露了豐田公司傲慢的真面目,以及政府、媒體與親資方工會的無能。

總括來說,支援會在過去十年中支援了104位至今沒有接受資遣費的工人、和仍在工廠裡被騷擾著的工人們。工會的成員相信,他們如果勝利將引導其他跨國公司工人們的勝利。工會認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支持與鼓勵,包括日本,便代表他們是正確且正義的一方。

從這十年的經驗可知,國際串連運動需要共享憤怒與相互信任。

延伸閱讀: 1. 豐田菲律賓工會網站

2. 菲律賓豐田工會支援會網頁

3. 關於豐田在菲律賓的勞資爭議,詳細過程可參考:張大業編,《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抗爭的圖像》第八章〈豐田在菲律賓:駛向夢想或駛向盡頭?〉,2010年由唐山出版社發行。

點閱 亞洲勞工的國際串連經驗 閱覽本系列報導全部文章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