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0.10.17 03:17 am
經濟部長施顏祥9月底率領158人的台灣經貿參訪團出訪印尼,印尼官方也釋出善意,表示要提供島嶼讓台灣投資。施部長回國後,此一議題引起討論,就政府首長的發言內涵,我們可以把目前的南向策略,歸因於防衛性及積極性兩個層面的考慮。
在防衛性上,行政院長吳敦義多次提及,中國大陸沿海台商受到工資與環保要求雙重提高的影響,考慮將廠房移往中國內陸或其他地方發展,部分勞力密集的台商可考慮到印尼投資;他並指出,如此也符合台灣希望多找幾個安全籃子的目標。
的確,自2007年起,中國大陸為了「調結構」,採取一連串經貿新制,包括內外資兩稅合一、實施勞動合同法、調降出口退稅等,均不利於勞力密集出口型產業發展,這些措施雖因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而收歛,但今年以來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引發的後續效應,卻已帶動大陸工資幾乎全面上漲。更嚴重的是,目前許多台商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工資或人民幣升值壓力,而是幾乎找不到足額的工人。在以往,許多勞力密集產業曾樂觀判斷,目前大陸沿海的民工只是一小部分,還會有成千上萬的民工將前仆後繼地湧往沿海地區,不愁沒有工人,但不過幾年,現今已出現勞力密集產業找不到勞工的現象。
這促使1990年代從台灣外移大陸的台商思考「二次外移」,印尼因而成為台商尋找輔助或取代大陸工廠的選擇之一。除此之外,這次施部長也與印尼談到台灣中油三輕、五輕未來遷往印尼,並建置石化中下游產業體系等議題。以印尼本身擁有油源,卻缺乏強而有效率石化工業來看,考量印尼作為台灣石化產業相互支援的國外基地,確可獲得資源再利用及產業安全的雙重效益。
無論從大陸勞力密集產業台商尋找第二生產基地,或是台灣中間原料產業建置第二春基地的角度看,基本上,還是以防衛性、產業安全層面來看台灣的海外布局。然而,台印合作實不必自限於防衛性思維,一如施部長所言,整個亞洲地區在快速成長,從東亞的中國大陸,到東南亞的印尼、越南等國,再到南亞的印度,這些經濟體都在高速成長中,並且孕育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提供巨大的商機;相對於前次的外移,現在的台灣企業界有了實力,更有了足夠的信心跟決心要走出台灣。
也就是說,台灣產業海外布局與發展思維,不再僅及於生產基地防衛性的布局,而是開始進軍終端、應用及服務市場。這種積極性方向與思維,實比防衛性更重要,政府在與印尼談產業合作時,不應僅論及投資處所關心的機車零件、自行車、紡織服飾、電子零件及石化產業而已;而更應該談新興產業的實驗合作,例如 Wimax的電信合作,事實上,印尼政府已發給印尼最大營運商印尼電信Wimax執照。
再如印尼日照時間比台灣更久,太陽能試驗為何不能在印尼做?又如,倘若台灣LED照明可以在印尼試點成功,又何愁拿不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訂單。還有一例,印尼對台灣的農業及食品加工非常有興趣,那麼台灣可否將食品物流及通路合作一併談進來?進一步再想,目前台印兩國都非常重視文創產業的發展,這又有無合作空間可談?
簡單來說,兩岸產業交流模式既成範例,台灣與東南亞的合作模式也可依樣畫葫蘆;台灣產業搭橋,一樣可以搭到東南亞,甚至可以更全面性,因為東南亞國家在產業標準及規格上的選擇,持相對較開放的態度,也更容易與全球商機接軌。儘管都是南向,此時的南向可是完全不一樣。
【2010/10/1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