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10.10.23 02:06 am
路徑詭異,移動龜速的梅姬颱風,造成宜蘭地區一片汪洋;不止蘭陽平原淹,近山的三星、大同、蘇澳、南澳等鄉鎮也淹;巨量降雨引發山區落石及土石流,更造成蘇花公路幾十輛車被困、被埋、墜崖,至今傷亡人數不明。聯合國認定台灣是自然災害的高風險島,這是又一次的教訓與體悟。
造成蘭陽平原大水災,梅姬的強降雨是主因。蘇澳測站二十一日出現破紀錄的一八一.五毫米本島「時雨量」紀錄,單日九三九毫米的雨量更是氣象局「超大豪雨」近三倍天量,創下平地單日雨量新紀錄;再加上東北季風、大滿潮等因素,淹水可以預見。
不過,宜蘭成災原因之一,與上個月凡那比颱風水淹高雄同樣也肇因於區域排洪問題。大高雄區域排水依賴後勁溪、愛河、前鎮河三個系統,凡那比的強降雨、滿潮、環流徹底封住河口,以致河川內水無法出海導致淹水。宜蘭平原排洪主要依賴羅東溪、宜蘭河、冬山河等渠道匯入蘭陽溪,蘇澳地區則全靠蘇澳港,這幾個出海口被梅姬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及大滿潮封住,加上前幾天東北部山區接連大雨吸飽了水,地表逕流大增,所以釀成巨災。
宜蘭的畚箕地形確實在秋天轉為東北季風的主氣候條件下是較易淹水的。去年十月宜蘭就淹了三次,兩次是盧碧、芭瑪的颱風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引發的強降雨,畚箕口被封住,畚箕內水排不出淹了大水;另一次只是單純的東北季風,降雨就淹水及膝。
可歸責宜蘭在地的因素,是原來的天然滯洪能量近年遭到嚴重破壞。宜蘭以水聞名,天然湧泉、大面積的水田、近六十處天然濕地、一百多個埤塘,讓蘭陽平原不止居住環境好,滯洪能力也遠優於西部縣市;但雪山隧道通車讓宜蘭瞬間就得扮演台北後花園的角色,商業算計、炒作加上修法放寬非農民取得農地,填平了埤塘、濕地、水田,數不盡會呼吸的土地廢耕覆土,蓋出一棟棟民宿及豪宅的同時,天然滯洪能量大量喪失。
在地學術團體統計,近五年來農地上建豪宅每年平均約三百棟,每棟佔地約七百五十坪左右,五年一千五百棟即總計約是一百一十二萬餘坪、近四百公頃滯洪面積的流失;若再加上豪宅周邊至少兩、三倍也想賣的農地廢耕,則至少少了一千公頃以上的滯洪能量,在梅姬強降雨帶來地表逕流暴增之際,流失的一千餘公頃滯洪面積會是要命的。
梅姬颱風的預報不準是民眾對氣象局普遍的感覺,我們無意苛責這段期間幾乎沒覺睡的預報人員,但一周的預報紀錄確實顯現目前預報作業的一些根本問題。氣象局遲至二十一日黃昏發布第一次的陸上颱風警報,而且警戒區域是台南以南、澎湖及金門,完全與宜蘭的重大災情接不上,也難怪民眾認預報不準。
原因之一是目前預報是數值預測模式,排除人為的主觀研判,簡單說,是就電腦呈現的觀測數值分析解釋,盡量不攙進個人對氣候長期觀察的經驗研判,亦未考慮暖化及極端氣候強降雨大增等氣候變遷因素。
因而,梅姬的路徑氣象局認為會登陸呂宋島出南海,對台灣不會有威脅,頂多因共伴效應引發東北部的一些雨勢;在數值的支持下,氣象局對梅姬的長期或一周預報並沒有多少錯,只是預報認為梅姬進南海後會往西走,沒慮及轉北、轉北北東的可能,甚至後來預報從北北東轉向北北西的時間慢了不止關鍵的三十六個小時,造成防災訊息發出慢了好幾步。
其次,目前颱風警報的發布是針對風力強弱,不是雨量大小;中心風速每秒五十一公尺以上就認定是強烈颱風,但時雨量兩百毫米或單日降雨九百毫米的成災雨量,則不據以宣布是強烈颱風,甚至不認定是颱風。簡單的說,目前只預報「風颱風」,不管「雨颱風」,但事實是極端氣候最常見的是強降雨成災。
梅姬這一條「潑辣的鯰魚」,再次帶給我們慘痛的教訓。
【2010/10/2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