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首位女總統誕生 誓言消滅貧窮

2010/11/02

〔駐巴西特約記者謝如欣/聖保羅報導〕金磚四國領航者巴西十月三十一日產生史上首位女性總統蒂瑪.羅塞夫,所屬工黨也成為民選以來首次連續三屆拿下執政寶座的政黨,隱藏在羅塞夫背後的「影武者」現任總統魯拉,再度輕鬆打敗八年前的手下敗將、社民黨候選人若澤.謝哈。羅塞夫承諾,未來將致力於消除巴西貧窮,同時保障新聞及宗教的自由。

56% 過半選票 入主總統府

由人氣總統魯拉支持的前文官廳長羅塞夫,以五十六%的選票,順利拿下總統寶座,雖然比起魯拉二○○二年六十一%的支持率大勝謝哈的三十九%稍微遜色,但初試啼聲的羅塞夫,單靠魯拉的名聲能成功入主總統府,已令人刮目相看。

首輪投票由於工黨貪污醜聞造成選民轉向清廉保證的綠黨候選人瑪麗娜.席爾瓦,使得羅塞夫第一輪勝出的夢想破碎。選戰進入第二輪後,淪為互相攻訐的口水戰,使得原先轉向謝哈的席爾瓦支持者開始厭煩。此外,藝術家及知識份子等意見領袖,包括著名的解放神學家李奧納多.包夫(Leonardo Boff)等人公開表態支持羅塞夫,使得選情在投票前夕江山底定。或許,這也是羅塞夫的當選聲明中,將新聞言論及宗教自由放在和致力於消除貧窮同等位階的原因。

羅塞夫發表勝選感言時激動哽咽,稱這是女性的榮耀,她將會在任內讓全國看到巴西女性在政壇的傑出表現。她感謝她的恩師魯拉,並承諾在接下總統後,會延續魯拉政策。自明年一月一日起,六十二歲的女總統羅塞夫就將帶領巴西這個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國家,首先是二○一四年將主辦世足賽,再來一六年主辦夏季奧運時,巴西可望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不過,當選後的羅塞夫也將面臨從政生涯中最艱困的任務,她必須設法達成繼續魯拉總統政策的競選承諾,緊縮政府荷包,並處理經濟成長帶來的後果——龐大資金流入,使巴西幣升值到兩年來新高,重創出口業者。羅塞夫表示,將持續控制政府支出,但排除大幅刪減預算的可能性。

臉書討論

回應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055160.shtml
貧民總統魯拉 世界最具人望政治家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055163.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055153.shtml
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10.12.25 02:01 am

貧民出身的巴西總統魯拉即將在掌聲中風光卸任。他在任8年,對內使貧窮人口減少、穩定經濟;對外帶領巴西躋身金磚四國之列,成為全球第八大經濟體及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一員,平均施政滿意度超過8成;被美國總統歐巴馬譽為「全世界最具人望的政治家」。

65歲的魯拉出身巴西東北部省份,家境貧寒,幾乎沒受正式教育,連小學都沒念完,先後當過擦鞋童、街頭小販和車床工人幫忙家計。19歲時,魯拉在工廠發生意外,左手小指被輾斷。

1970年代,魯拉參與多項工會運動,左派色彩漸漸顯露。1980年,魯拉與其他工會領袖及學者共同創立工黨,陸續當選聯邦眾議員及工黨黨主席。

魯拉的從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3度競選總統失利,2002年第4度挑戰,才於決選勝出,成為巴西首位民選左派總統。

他承襲前任總統卡多索的經濟政策路線,以穩定為基調,但也支持追求商業發展的自由經濟;通膨問題獲得控制,也吸引投資人安心進駐。

魯拉更重視的是數千萬名巴西窮人,實施食物救濟,為中下階級建造房屋,提供教育津貼,多管齊下的實質補助讓同胞脫離貧窮。

他也深知基礎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惜擱置超音速戰機採購計畫,將國內建設列為優先。亞馬遜河的水壩,東部大西洋上的近海油田,連接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的高速鐵路,多項刻正進行的大型建設在他任內播下種子。

除了硬底子,魯拉也訴求軟實力,風塵僕僕飛遍全球,以巴西行銷家自居,成功傳達巴西脫胎換骨的形象,爭取到2014年世界杯足球賽及2016年奧運主辦權。

2003年年初,魯拉在總統就職演說中發下宏願:「如果在我任期結束時,所有巴西人都有早、中、晚三餐可吃,那麼我的使命就達成了。」就政績來看,這項使命雖不中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