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做到了,政府呢?
農民提出《土徵條例》修法版本

2010/11/12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張心華

今年7月17日,全國農民聚集凱達格蘭大道,表達對粗殘農地徵收的抗議,到今天(11/12)已經即將屆滿120天,當時鋪滿凱道的秧苗,現在已經在彰化溪州和高雄美濃結實累累,而717當天,提出要求政府在這些「凱稻」成熟前,修正《土地徵收條例》的農民與支持者,等不到政府的具體動作,經過3個多月的串聯討論,自己先提出了修法版本,今天召開記者會,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質疑「農民做到了,政府呢?」。

在這一百多天裡,有各大學法律研究所的學生組成的「法農小組」,以及詹順貴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們共同協助農民寫作修法版本,詹順貴在提到這個農民版本的《土徵條例》修法版本時表示,修法的重點在明訂「公共利益」的判斷標準,要求用地單位提出「公共利益評估報告書」,以避免浮濫徵收、在徵收補償方面,將現行造成行政單位以廉價的「公告現值加四成」方式徵收的「相當補償」法律文字,改為「完全(或市價)補償」;同時在徵收程序中,加入「聽證會」的程序、將「公共利益」、「補償金額」送進去討論,以滿足公益與農民權益。

詹順貴認為,在法律明定以「市價」作為土地徵收的補償時,就可以達到「以價制量」的結果,讓政府在成本提高之後,不會動不動就徵收。參與撰寫農民版本《土徵條例》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說,在這段時間裡,農民團體、學者、律師經過很漫長的折衝、討論,而最後產生的這個修法版本,是一個「務實、沒有打高空」的版本,農民並沒有提出很高的標準,是因為各地面臨的問題都十分緊迫,希望不要再進入立法程序之後,浪費太多折衝協調的時間。徐世榮呼籲行政院要盡速提出版本,立即啟動《土徵條例》的修法程序。

經過717的集結之後,各地農民持續地受到各級政府以徵收方式強奪土地的威脅,但同時也展開了更大規模的串聯,在面對大埔、相思寮等引起全國關注的事件之後,行政院採取「鋸箭法」,立即約談農民、提出承諾,意圖將問題「個案化」、設定停損點,避免農民運動再觸及制度、結構面的問題;不過,即便如此,在大埔和相思寮,問題仍然存在,大埔張家仍然因為都市計劃,必須拆屋,不符行政院「原屋保留、以地易地」的承諾,相思寮也仍有三戶散戶位列入保留區,而面臨迫遷命運。

大埔自救會葉秀桃仍將這些問題訴諸修法,她說「當初大埔接受行政院的方式是不得已的,而當初受到傷害的人也都還沒有走出傷痛。」她說根本的問題還是在《土徵條例》,政府不應該用徵收人民的土地去標售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