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委會無力獨自承擔組黨大任,但別廢了「百萬廢票」工人走自己的路的機會

百萬廢票行動推出以來,在秋鬥高峰會現場以及後來苦勞網上皆引發激烈的辯論,也對廢票運動及工委會提出強烈的批評及質疑。工委會樂於看見「百萬廢票」主張能夠引起運動界朋友這些熱烈的討論,也深切希望能就事論事進行深入的辯論。

這些質疑及批評,大致可分為五類,包括:「組黨說」、「沒有綱領」、「沒有面對統獨主張」、「政黨輪替」、質疑工委會從「等距外交、等比結盟」轉為「等距斷交」路線善變論。還有一類是純粹「賭爛工委會」的。對於前五類批評及質疑,我們將嚴肅地分別回應,就教於各位關心台灣工運發展的朋友,對於純粹賭爛工委會的人,我們希望這些朋友不要「因人廢言」,可以賭爛工委會,賭爛鄭村棋,但請就事論事。

本文首先針對「組黨論」對廢票運動的質疑,提出說明:

在11//9秋鬥高峰會上,「工人民主協會」的楊偉中質問工委會︰「台灣工人是不是要有自己的政黨?用什麼方式達成?用怎樣的政治行動往這個目標來達成?」「工人民主協會」理事長、同時是「自主工聯」會長的劉庸,也以廢票運動沒有左翼綱領來質疑廢票不具積極性。

同樣的,苦勞網上的「呵呵呵」、「烏鴉」和「受夠了」三位,也是對於工委會的廢票運動沒有提出主張而不滿,或說是不屑承認廢票的政治、教育作用和工運正當性。

我們重申︰對於組黨,工委會無力承擔,但有其他人願推動,「工委會」絕對樂觀其成。

長期以來「工委會」被工運圈內部份人士貼上「工團主義」的汙名標籤,指「工委會」是只搞工人經濟利益、而不管左翼政治的工會團體。批評我們的人,常常都是汲汲於奪取政治權力的激進知識分子﹐他們努力地引述國際左翼的主張﹐認為階級運動必須有左翼政黨作為領導或發動,否則工運只會淪為替資本主義擦屁股的利益團體。

工委會認同工運必須是工人階級的政治運動,但不接受「工團主義」這個標籤。楊偉中、劉庸對「工委會」的指責不必然與此有關,但我們不知道他們說的「黨」是哪一種黨?如果是「綠黨」或「勞動黨」這種名為政黨,實質只是運動團體的黨,組起來又有什麼意義?還不如名副其實的紮根經營一個運動團體。不客氣的說,「綠黨」的力量常常還不如一個環保團體。不經營組織的團體,即使冠了政黨的名稱,也不會因此茁壯起來!

當然我們也不是只用力量和資源來衡量組黨的必要性,如果寂寞的黨能發揮政治作用,黨還是得組,但必須在台灣的工運和左翼政治的歷史現實下討論組黨。繼「工黨」、「勞動黨」,甚至「綠黨」的失敗經驗之後,我們必須正視組黨的幾個條件︰工人階級的政治覺醒、運動路線的公開辯論和內部民主的集體決議機制、知識分子和工人的關係、積極幹部和工會會員的群幹關係、工會和黨的關係、左翼政黨和既有主流政黨以及社會其他群體的關係、選舉和運動的關係、對資本主義之外另類發展路線的主張、以及如何將主張轉換成群眾的語言等等。

依此評估,我們認為台灣目前根本沒有籌組左翼政黨的條件,而經營基層組織和階段性的將工會及總工會作為政治團體的工運,仍是組黨前必經的考驗︰考驗知識分子是否走入基層、考驗工人是否能夠發展出集體民主、考驗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創造力批判主流價值。要組一個真正的左翼政黨,這個過程恐怕還要走很久很久很久,沒有速食的偏方。

廢票運動,作為在這個過程裡的一個議題,所引發的討論和影響,是一個非常符合使不同團體趨近(或試煉)組黨可能性的議題。工委會自慚目前無力獨自發起組黨的任務,但我們樂見有更多政治先進、前輩以及「工人民主協會」的諸君全力推動組黨大業。工委會現階段用百萬廢票、拒絕藍綠作為集中的政治教育,也算是對組黨的間接貢獻了。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