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不滿黑道組頭收買部分職棒球員打假球的球迷,群起發出怒吼,要求政府相關單位拿出辦法。當時馬英九總統高規格回應球迷訴求,指示成立跨部會小組迅速提出棒球振興政策,宣示全力遏阻黑道染指職棒以拯救國球。弔詭的是,政府一方面在棒球界高調宣示要打擊扼殺國球的黑道組頭,另一方面卻在傳播界長期扮演類似組頭的角色,收買媒體「打假球」、大量製作「置入性行銷」的新聞欺瞞觀眾與人民,就即將要斷送台灣媒體與民主的根基。
黑道組頭為了賭盤的大量私利,利用酒色財氣與暴力,引誘或威脅球員打假球;被迫或主動配合的球員雖然因此有了眼前的賄款收入,但是遭到揭發之後斷送了職業生涯,而更因為假球侵蝕了球迷的信任基礎,使得國內整體職棒的根基都遭到摧毀。
近年來藍綠政黨在執政期間,則是為了掌握政治權力,拿著人民的納稅錢,大量下單購買媒體製作「假」新聞;媒體業者聲稱因為景氣差,所以為了眼前收入而配合政府「打假球」。就像原本應該是充滿球技競爭與鬥魂的球賽,因為配合黑道組頭操控賭盤,而成為處處「假失誤」的爛表演;本來應該作為人民監督政府第四權的媒體,也因為政府的置入性行銷,而充斥著幫政府宣傳的「假」新聞、媒體則淪為拿錢辦事的「化妝師」。
由於黑道組頭的收買,使得國內棒球文化一度搖搖欲墜。現在,因為政府置入性行銷的收買,將賠掉人民對媒體第四權的信任,不但讓新聞媒體的長期根基搖搖欲墜,也讓台灣的民主制度搖搖欲墜。因此今年底,不滿政府長期作為新聞置入性行銷最大買主的許多新聞記者與傳播學者,陸續挺身要求馬英九總統兌現 2008年公開宣示政府不做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競選支票,立即停止收買媒體、以新聞包裝政府文宣的惡劣手法。
短視近利恐毀前途
反對新聞的置入性行銷絕對不是唱高調,因為就像職棒不該有假球一樣,政府不該為了權力私欲收買媒體、媒體不該短視近利而葬送自己前途,這是維繫台灣媒體發展與民主制度的最基本尺度的要求。
作為棒球迷與運動研究者,眼見假球案斷送許多優秀球員的職業生涯、抹黑了棒球文化,我們感到痛心。同樣的,作為媒體觀眾與傳播學術工作者,對於政府置入性行銷嚴重危害台灣新聞教育與大眾媒體發展,我們更感到憂心,希望媒體不要走上「打假球」的錯誤道路。
馬政府與執政黨高層不乏嫻熟媒體實務與理論的官員,應能體認超過120名學者的傳播學界聯合訴求、以及許多媒體實務工作者的大聲疾呼,這在媒體領域的分量,絕對不亞於棒球界去年底球迷與球員的怒吼。
政府與國民黨若繼續聽而不聞,就會像黑道組頭之於國球的角色一般,成為摧毀台灣新聞媒體與民主制度的劊子手。
作者為劉昌德(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子軒(體育大學體研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