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水泥化破壞農村生態
排除社區參與 水利會逕行工程惹爭議

2011/01/19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曾心盈

2008年被指定為全台首處的歷史聚落屏東萬巒五溝村,面臨自然水圳水泥化危機。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水患監督治理聯盟等團體於19日北上召開記者會,指出農委會縱容農田水利會在缺乏社區參與的情況下,無視五溝村文化保存價值,貿然進行水圳水泥化工程,破壞自然生態。

五溝村居民、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表示,屏東水利會於去年底透過萬巒工作站發包的五溝水1號門導水路工程,在此計畫當中,有位地主希望保留自然水圳,因此未簽同意書,沒想到水利會為求施工方便,在該地主的水圳旁整出一條道路,使得護岸植披受損。「竟然有這麼荒謬的事情。」,朱玉璽說,怎麼會從不同意的田地開始施作呢?

朱玉璽還提到,他曾打電話向萬巒工作站、屏東水利會詢問工程相關資訊,但對方表示,除非是地主才願說明。朱玉璽質疑,自然水圳對五溝村很重要,卻不讓非地主居民參與。水利會在資訊不透明、不公開的情況下,長期漠視居民權益,等到居民獲知消息後,水泥化工程已成既定事實。

水患監督治理聯盟易淹水地區小組召集人徐嬋娟認為,所有公共工程都需資訊透明並開放民間參與,雖然早在日據時代便已成立的農田水利會是民間團體,但拿國家經費做事,理當接受監督,而非黑箱作業。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工程課技正陳衍源澄清,農委會一直都有要求水利會在做任何工程前,一定要取得當地居民同意,不能強硬施工,而目前五溝村的工程已暫停,正在協商。陳衍源表示,其實農委會一直鼓勵水利會使用生態工法建設水圳,但推行過程中,不少農民對於生態工法是否能有效儲蓄灌溉水源抱持疑慮。

朱玉璽反駁,農委會口中的在地參與,水利會完全沒有做到。農田水圳對村落而言是大事,為什麼少數幾個地主簽同意書就好?而去年12底舉辦的說明會,還是施工前的說明會。至於陳衍源提到農民對灌溉水的擔憂,朱玉璽說,有不少生態工法如纍石工法、砌石工法等等,較無透水性的問題,朱玉璽建議,農委會應要求水利會主動說明各種水圳工法的優劣,解除農民憂慮,朝自然生態水圳努力。對此,陳衍源坦言,纍石工法的成本相當高。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表示,有些農民因害怕灌溉水漏滲,所以想將水圳水泥化,但這其實是沒有足夠農業用水所致。溫仲良解釋,漏滲並不代表失去水源,因為它是補注地下水的網絡,扮演涵養地下水源的重要角色,確保下游城市有更好的水資源,也就是說,農業水權在某種程度上負擔著工業水權。溫仲良希望農委會重新檢視農業用水是否足夠,並拿出GUTS爭取水權。溫仲良強調,農村的維護和農地生產力的提升,不能只靠農村再生條例光談社區居民的共識而已,農委會必須更加積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