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9
神農/台南市(醫藥工作者)
民生物價漲聲連連,健保局也不落人後,將自八月一日起調漲健保費,台灣有一半以上人口受影響,平均每人每月要多繳三十四元。最受爭議的是,包括無業民眾的第六類被保險人,是社會弱勢族群,有的還需要靠申貸紓困,卻得承受漲幅最大的負擔,聲音最微弱的軟柿子,難道註定要被人吃夠夠?
每一次的健保費調漲,藥價黑洞和醫療浪費總要被拿來「檢討」一番。雖說藥價黑洞等醫療弊病和費率調漲是兩碼事,但就健保經營角度而言,兩者之間有著連動的因果關係,且攸關民眾就醫權益,必須被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
日前,健保局才公第二波藥價調降,據說一年可以節省六十億元的支出,為何還要動民眾腦筋?仔細檢視這次調降品項,幅度較大的集中在抗組織氨、鎮咳袪痰藥及酵素類等藥品,這些本來就屬於低價位藥,降幅再大,對健保財務的挹注也是杯水車薪。倒是健保使用量排行前十名的明星藥品,幾乎都是高價藥,雖歷經兩次調降,前八名的調幅竟然都只在百分之六以內,有的甚至不動如山,是藥商給醫院的贈送本來就少,還是健保局和地檢署「力有未逮」?能否提出說明?畢竟,當地檢署介入藥價調查,著實讓外界有很大的期盼,希望透過公權力的伸張,可以杜絕藥價弊端,讓藥品給付價回歸合理正常。然而,健保局自行調查結果有百分之二十的藥價差,檢調單位參與介入,也只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八而已,換句話說,檢調單位查察藥價差的「功力」只有百分之八,顯然與民眾的期待有極大的落差。
健保實施十二年來,經驗顯示,這藥價差的利益結構如銅牆鐵壁般的牢不可破,藥價調降似乎只是象徵性的虛應與妥協。生活愈來愈困難,民眾看病還得支付一筆部分負擔,唉,這款健保若非具強制性,恐怕有很多人會選擇退出。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