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天麟首度與勞團會談 基本工資配套被批糖衣毒藥

2007/06/14
  基本工資調漲雖然於上週定案,但勞委會提出的五大配套,卻讓勞工團體極為不滿。今天早上,家事服務法推動聯盟及雷倩立委辦公室舉辦了一場「社運團體v.s. 盧天麟談話會」,雖然在場的社運團體砲聲隆隆,但勞委會主委盧天麟一方面以過往工運幹部身份和大家稱兄道弟,另一方面卻對於五大配套絲毫不讓步,在場人士都覺得被吃豆腐,差點讓談話會不歡而散。最後僅僅拿到降低家務外勞僱主就業安定費的承諾。   所謂的五大配套爭議,包括了對於僱用時薪制勞工的雇主予以補貼以及將外勞膳宿費從4000元調漲到5000元,另外,由於勞委會還前所未有地宣布因為家務外勞不適用勞基法,所以沒有調漲基本工資的問題。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就痛批:「基本工資是行政院買票,但有買總比沒買好,但從勞委會提出的五大配套及宣示家務外勞不納入基本工資,將促成本勞失業、聘僱關係不穩定化,根本就是讓整個基本工資的調漲,變成裹著糖衣的毒藥。」   盧天麟則回應:「各位姊妹、兄弟,過去我們站在同一個陣線,而我從工會幹部,進入立院,又到勞委會擔任主委。以前工會幹部只能訴求一件事情,當了立委可以做三件,現在就任主委則希望能為勞工朋友做五件。」由於回應內容和今天主題無關,台下的工運幹部紛紛要求盧天麟儘快進入主題。但盧天麟及會議主持人雷倩即要求在場媒體離席,進行閉門會議。   「法律應然面,家務外勞未納入勞基法,而在法律的實然面,根據勞委會統計,目前家務外勞的平均薪資每月都有17000多元,所以調不調高他們的基本工資都沒有關係。」盧天麟以法律回應。但由於在場人士紛紛表示目前家務外勞17000多元的薪水,就是在他們適用舊制15840元的基礎下才有的。盧天麟表示,任內將讓所有勞動者都適用勞動基準法,任內也沒有撤銷任何一個行政命令,如果家務外勞適用基本工資確有其事,會再好好研究。   青年九五聯盟則提出,補貼僱用時薪制勞工的雇主,將讓雇主裁撤全職工、增聘時薪工。不過盧天麟表示,這是假設性問題,沒有回答的意義。基本上,盧天麟對於因應基本工資調漲的五大配套,表明沒有改變的空間,就連全產總副理事長廖文瑞表示不該調升外勞膳宿費,也被盧天麟以實務上僅扣除2000至2500元回覆。   最後在各個團體的強力要求下,盧天麟總算同意將降低家務外勞僱主就業安定費,讓弱勢家庭降低負擔,不過在場團體要求盧天麟7月1日實行,才能讓雇主有空間提升家務外勞的工資符合基本工資的水準,但盧天麟表示:「這種要求不符合行政倫理、行政程序,我和各位雖然都是兄弟姊妹,但各位說7月1日,就要7月1 日,怎麼能有這種事情。」最後仍沒拿到具體時間表,與會團體都大表失望。 延伸閱讀: 家事服務法推動聯盟〈基本工資調漲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勞委會主委盧天麟上任後,第一次與勞工/社運團體公開對談

臉書討論

回應

2013/09/07 苦勞報導
民進黨回顧執政 工會場外抗議
外勞薪資脫鉤 盧天麟意外引戰

孫窮理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王顥中

民進黨從8月23日起,每週五舉行「八年執政研討會」,9月6日進行到「勞工」的議程,由前勞委會主委李應元報告。會前北市、桃縣產總及工運團體來到現場抗議,批判民進黨不思檢討,8年執政造成勞工權益向下沉淪,是「龜笑鱉無尾」。而走出會場回應的李應元話沒講幾句,就被工運團體要求不得再說話,直說「今天是來抗議、不是來溝通的」。李應元只得瞪了一眼勞工打算送給民進黨的「『勤』打勞工、『政』商勾結、『為』了財團、『民』不聊生」匾額,走回會場。
在會場內,李應元以「力挽狂瀾」為題,強調:民進黨執政時期遇到大量產業外移,制定《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失業保險法》等政策,而就各項與勞工相關的數據,如「受雇者薪資佔GDP比率」、「平均薪資與實質薪資年增率」、「所得差距」、「失業率」,顯示民進黨執政的8年期間,比起國民黨執政的5年,惡化的速度較緩慢;來說明在「私有化伴隨新自由主義」的席捲下,民進黨已盡了最大努力。
盧天麟則將話題帶到外勞身上,強調:民進黨的勞委會主委對於「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這件事情「沒有壓力」;反觀國民黨的主委王如玄,就沒有辦法抵得住壓力,最後因為基本工資議題而下台。另一與談人、在藍綠政府勞動政策的制定都扮演重要幕僚角色的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認為,民進黨與國民黨執政的差別,在於勞委會主委的力量,不管是在黨內的輩分、或者群眾的力量;不過他也認為,目前民進黨內也瀰漫「脫鉤」的呼聲,他認為脫鉤與否牽涉普世的「平權價值」,未來民進黨若再執政,他要看民進黨是否還挺得住。
不過,在談到「外勞數量」問題時,辛炳隆說,台灣未來人口下降的趨勢很難改變,要面對(50年後)台灣就是只有1千8百萬或1千5百萬人口這種趨勢,增加外勞的引進,恐怕是得思考的問題。對於盧天麟對「脫鉤」的說法,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陳素香發言質疑,對於家事外勞,民進黨早有兩次「脫鉤」的政策,第一次是2001年,經濟發展諮詢會議後,將外勞薪資扣除2千5百到4千的膳宿費;第二次則是2007年,用解釋的方式,以「家事勞工不適用《勞基法》」為由,使家事外勞不適用由15,840調整到17,280的基本工資,同時又將膳宿費可扣除的額度增加到5千元。而這第二次的「脫鉤」正是在盧天麟的手裡完成的,陳素香質疑民進黨充滿了欺騙性。
盧天麟回應「說欺騙太沈重」,家事服務勞工本來就不適用《勞基法》,並不是他解釋之後才不適用的,而當年雷倩曾開過一場公聽會,家事勞工的平均薪資達到2萬2千元,高於當時的基本工資,基本工資的調整對他們沒有影響。不過事實上,該場公聽會所公佈的家事外勞平均薪資是17,000元,而且是在此之前,他們以15,840的基本工資為基礎,曾能夠達到的(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8278)。而在就任時就承諾要讓「所有勞工適用《勞基法》」的盧天麟,反過來批評國民黨,在國會佔多數的情形下,依然沒有通過《家事服務法》,讓家事外勞可以適用基本工資。
事實上,家事外勞的薪資,應該有客觀可以檢證的標準,以盧天麟就任勞委會主委的2007年,當時勞委會最新的2006年《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的資料顯示,家事外勞平均薪資為18,069元,其中平均「經常性薪資」為15,998元(絕非盧天麟說的2萬2千元),而到了勞委會最新的調查(2012年),家事外勞平均薪資是18,587元,平均「經常薪資」是16,245元,只需要跟製(營)造業的外勞一比,就很清楚,2006年的製造業外勞平均薪資是21,514,平均「經常薪資」是16,544元,到2012年,製造業外勞平均薪資已經增加為24,231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基本工資」調整的影響,平均「經常薪資」提高為19,909元的原因。
而勞團所強烈批判的「彈性工時」、「勞退金縮水」、「舊制退休金『保留不保障』」…等,都是擔任勞委會主委時間最長、推動勞動體制改變最多、影響也最大的現任高雄市長陳菊的重要「成就」,不過陳菊並沒有出席這一場研討會。

何謂「獨立、自主」的工運力量? ─ 對全產總理事長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的批判與反省
2004/10/08 苦勞網 韓仕賢 (銀行員工會國聯合會總幹事)

  台灣的勞工運動在解嚴之後曾經風起雲湧,加上公、民營勞工藉由工會改選機會或者籌組成立工會的行動,逐漸形成獨立、自主的工運力量,不僅有別於國民黨長期主政時期,工會變質為黨國控制的政治工具,更是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最堅定的支持力量;所以從反對戒嚴體制、要求國會全面改選、終結國民黨威權統治,這股「獨立、自主」的工運力量無役不與,並且在2000年5月一日集結催生「全國產業總工會」,誓言「凝聚自主進步的工人階級力量,改造不公不義的社會經濟制度」。
  言猶在耳,這個自許為「真正代表台灣產業工人」的總工會,曾經公開批判「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從未有真正代表勞動者的全國總工會,一個獨立自主,不依附於任何既有政治勢力…。」現在竟然當眾自摑一巴掌,原因在於現任全產總理事長盧天麟去年靠著勞委會「夾層」幕後操盤而僥倖當選之後,為圖個人政治前途「吃碗內、看碗外」,現又憑藉民進黨新潮流系推薦,以「全產總理事長」身分、「勞工代表」名義,擠進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此舉不僅違背他公開宣示不會從事政黨活動的承諾,整個過程也根本沒有經過全產總內部正式、民主的討論及議決程序。不少當初曾協同催生籌組全產總的工運先進們,今天親眼目睹「全產總理事長」盧天麟被民進黨兩三下就「收編」、「馴化」的結果,再去對照、重讀全產總當年的成立宣言(加註底線之語),此際應是心如刀割、痛心疾首。
  十幾年來,這股所謂「獨立」、「自主」的工運力量不斷嚴厲批判「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是國民黨扶植掌控的「樣板」工會,現在也終究難逃「政黨附庸」的詛咒。不容否認,民進黨尚未執政之時,與各種社運力量(包括工運)「策略聯盟」,並以打倒拉下國民黨為總目標;現在民進黨執政上台,社運部門如果不能思辨判斷「獨立」、「自主」的真諦,主政者榮寵與恩賜的權柄隨手一揮,暈頭轉向、呼之即去者比比皆是,遺憾的是,這樣的轉變少見社運團體自我批判。
  這是因為台灣對於社運/工運與政治路線的討論一直非常貧乏,所以不少社運(尤其是工運)領導者就算被「千夫所指」只想當政黨「尾巴」,卻仍甘為檯面上政黨效犬馬之勞,這種存在於政黨及社運之間的「侍從」關係,說穿了就是選票算計與個人利益的結合。
  以工運為例,盧天麟當選全產總理事長這一年多來,不斷在「黨意」與「工意」之間搖擺,理不直、氣不壯,並且將全產總矮化為「個人服務處」,在黨政高層之間奔走穿梭「處理」各工會的「陳情案件」。這種憑恃個人與執政者良好關係、檯面下「有話好說」的手法,或許可以滿足某些工會的「需求」並向其會員交代,但卻完全無助於工會組織力量的壯大,到頭來只是為民進黨作嫁(選舉選票考量)、累積個人資源(個人政治前途),如此而已。也更清楚證實:一個沒有明確政治路線的總工會,再多的「工運頭人」也不過就是仰人鼻息的「馬前卒」罷了。
  由於盧天麟當初競選全產總的過程勝之不武、落人口實,所以當時還在代表大會信誓旦旦上任之後要積極表現,包括一年之內解決全產總財務問題,以及不會從事政黨活動等承諾。他現在違背當初承諾,毫不猶豫、堂而皇之從工會「頭人」轉檯改當「為黨喉舌」的民代,對他雖可說是「適得其所」,但是全產總因此「信用破產」,卻是非同小可之事。因為橫在眼前的問題是,這股號稱「獨立、自主」的台灣工運力量未來何去何從?這是一個不應再被忽略或迴避的議題,否則工運的力量不斷被這些毫無理念的「頭人」分化內耗,終究難成氣候。
  於1886年創立的「美國勞工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Labor, AFL),因清楚見識到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結盟發展,認為有政治性回應的需要,然而其間的討論存在很多歧見。有人主張成立工黨—一個根據工人需求、由工人組成、捍衛工人的政黨;但有另一派意見認為在美國成立如此的政黨將注定失敗,因為兩個主要的政黨(共和黨及民主黨)勢力過於龐大難以挑戰,主張最佳的政治回應就是為這兩大政黨有利工人的候選人及政策而戰。如同AFL首任理事長撒姆爾‧古柏斯(Samuel Gompers)所言,工人應該「獎勵她(指AFL)的朋友,並懲罰她的敵人」,而不管他們的政治關係如何。結果後者意見顯然占了上風,因為民主黨至今仍是組織化的工人親近結盟的對象;但是有關工人與政治,以及工人與民主黨結盟無法提升工人利益的討論,仍然沒有結束。
  然而,巴西的工人卻選擇走一條真正屬於自主工運的路,1979年初,由現任總統魯拉(Lula)所領導的鋼鐵工會正式倡議成立一個巴西工人的獨立政治基地—工人黨,並獲得鋼鐵、銀行、石油等工會幹部,以及學者、左翼人士支持創立。創黨23年後,2002年,歷經三次總統選戰失利的魯拉終於擊敗保守派的對手,成為巴西第一位工人出身的左翼總統。回顧歷史,組織實力雄厚的巴西工運,在受夠那些只會嘴巴講要照顧勞工利益的政黨及政客謊言之後,決定建立一個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政黨,所以草根組織、參與式民主與社會主義,就是巴西工人黨的理念與路線;而巴西工人黨的勝利,正可視為巴西民眾在歷經資本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席捲之後,另尋出路的努力。
  舉出美國與巴西的工會組織發展經驗,就是要與台灣微弱、錯亂的工運發展現況相互對照。或許有人會說,立法院多一席「勞工」立委很好啊,為什麼要反對他!道理很簡單,那要看這個立委是用什麼方式當選?因為靠不分區名單進入立法院的全產總理事長,未來當勞工意見與執政黨相左時,怎麼有可能違逆黨意、堅守勞工立場呢?以勞動派遣是否立法為例,全產總已經表明反對勞動派遣立法的立場;但是民進黨政府選擇逐步取消勞動者保護、獨尊市場經濟的「新自由主義」思維,所以考慮採取勞動力彈性化、非典型僱用的勞動體制。另外還有民營化、國民年金、國防軍購預算等政策,屆時已身為立委的全產總理事長在黨紀伺候之下將如何表態,實在不無疑問。難道「全產總」這塊自主工運結晶的招牌還要再被糟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