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耕的社會意涵:歷坵模式

清大社會學所教授

徐肇尉的〈歷坵小農復耕─看見另類農村之路〉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田野報告。它很精確地指出,「小農復耕的理念不只於經濟層面,還有希望透過經濟的扶助同時修補目前鄉村的社會結構以及自然環境的危機。」換句話說,芬瑜和右檸在歷坵的復耕工程,不只是農產業的恢復,更是鄉村社會重建與生態重建。這種型態的復耕如果有機會慢慢推廣到各鄉鎮社區、以至於城市近郊、還有各個大、中、小學校園,不只農產業恢復有望,台灣甚至還會因此蛻變為一個嶄新的社會,是一個民主、平等、信任感高的社會。

在目前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運作下,每一個小農其實都面臨「囚徒困境」:你不使用農藥,別人也會使用農藥,所以,最後大家都會使用農藥,否則,收成低、賣像差,跟本無法生存。小農經濟加上市場運作,每個農場就像每個工廠一樣,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都把成本外部化或社會化。這也是目前環境變遷、資源耗竭的根本原因。只要資本主義和市場運作的原則仍在,這個格局是無法改變的。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資本主義,也無法撼動私有財產制。但是,我們卻可以學習歷坵復耕小組的模式,在私有財產的基礎建立一個公共領域,讓每個監獄裡的囚徒,可以走出來,慢慢接觸、相處、對話、溝通、進而慢慢培養信任、合作的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以不必單獨去面對「囚徒困境」,因此不至於懷疑每個人都一定會使用農藥。大家可以透過協商、討論、慢慢把以前的傳統智慧、乃至於最新的生態方法找出來,找出不必使用農藥仍然可以耕作的農法,也就是「歷坵農法」。這只有在集體但卻民主的運作下,才有可能出現。大家一起做,克服囚徒監獄的孤立、隔絕、懷疑、恐懼。所以,大家有信心,甚至喜悅,也「敢」不使用農藥。這種勇氣不是市場邏輯可以生產出來的。

「公地」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操作模式,值得推廣。有一個「非空間性」的公共領域,當然也可以把大家集結起來,進行協商、討論等,信任與合作也可以誕生。但是,如果有一個「具體」的「公田」讓大家實際操作,很多實務必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碰撞會更頻繁,也更能鍛鍊大家各種民主的能力,包括尊重、理解、溝通、對話、妥協、合作等,都可以練就。民主的能力是需要鍛鍊的,就像游泳一樣,必須在游泳池裡面,才會練得更好。民主也需要在民主的空間中不斷練習,民主的能力才能真正養成。而「公田」的模式,不只解決台灣農產業問題,更是培養台灣社會的民主能力的絕佳場域。

目前,台灣有至少兩萬公頃的土地處於休耕或廢耕中,如果我們能把歷坵的「公田」模式推廣開來,讓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公田,讓社區居民可以從公田開始,練習農耕,慢慢學得農業技術與知識,可以為農產業注入很多新血,也可以藉此克服農業人口老化的問題,讓很多原來不是農耕的人口,也變成農業的新力軍。當然,就如肇尉指出的,復耕的理念不只於經濟層面,更是社會重建的開始。透過這些復耕,我們同樣關心的,也可以期待的就是民主的學習,讓這個社會開始學會對話、溝通、協商等,進而始建立信任與合作的文化。台灣的社會才會蛻變為成熟的民主社會。休耕、廢耕的危機,正是台灣社會重建的轉機。歷坵復耕小組的努力與實踐,為台灣社會提供一條另類出路。謹此致敬。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