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措施」萬噸輻污水排入海
學者:對台近海漁業影響不大

2011/04/04

2011年 04月05日

【綜合報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輻射污水成了最新難題,第2反應爐地下渦輪機房等處有多達1萬噸高濃度污水快無處可放,未來恐造成更大危險,東京電力昨決定,將存放低濃度污染水設施裡的1萬1500噸低濃度含放射性碘的污水先排到海洋,以確保高濃度污水有地方可放。

經濟產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稱此舉是「緊急時不得不的措施」,但排出的污水放射能是日本法令基準的500倍,儘管東電仍稱對環境的影響輕微,但已再度引起海洋生態遭破壞的憂慮。國內學者認為碘131半衰期約8天,推測海流經台灣海域時,濃度相當低,對台灣近海漁業影響不大。 超出標準值500倍

東電昨傍晚起開始排放4號爐南側「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的1萬噸水,以及處於冷關機狀態的5、6號爐渦輪機房周邊地下水約1500噸。由於2號爐渦輪機房內有飆到平常運轉時10萬倍(標準濃度的10億倍)的高濃度污水。如果能將此處積水移到廢棄物處理設施的話,可防污水直接從豎井裂縫排入海中。且去除污水後,才能在機房內展開讓反應爐冷卻的作業。廢棄物處理設施排出的碘濃度,每立方公分6.3貝克(becquerel,Bq),為濃度標準157倍。5號爐周邊地下污水濃度1.6貝克,為標準的 40倍,6號爐20貝克,為標準的500倍。 碘131半衰期較短

我國原能會核能管制處副處長徐明德表示,排放的廢水雖然輻射劑量偏高,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排放入海恐怕是必要做法。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李敏認為,碘131的半衰期8天,排放入海後很快就衰減,對環境影響有限。不過廠區內危害性較大的銫137,半衰期高達30年,未來也可能隨廢水入海,日本須加強進行環境監測,避免進入食物鏈後被人體吸收影響健康。 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主任廖正信認為,福島核電廠外海的北太平洋海流往東流向美加的溫哥華、西雅圖,連接南下的北大西洋加利福尼亞海流,再連接赤道海流,往西循環至台灣東岸,約1年周期。6.3貝克約4周即衰減為安全量,他推測海流經台灣海域時,濃度相當低,對台灣近海漁業影響不大,至於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因無前例可循,有待觀察。 東電指,若每天都吃排放區1公里內的魚貝類和海藻的話,1年所受的輻射量是成人從自然界遭受輻射量的4分之1,約0.6毫西弗,「輻射濃度和當地的雨水差不多,對健康沒影響。」但保安院要求東電增加測量點和次數,調查對生態系的影響。2號爐有1萬噸的高濃度污染水透過靠取水口豎井的裂縫,正直接排放入海。昨上午還在堤防發現裂縫,推測污水也可能朝堤防圍繞的範圍外流出。 人工浮島存放污水

東電朝2號爐靠取水口的豎井,投入吸水會膨脹的樹脂、報紙等以阻止污水外洩,但污水持續外流。東電昨再從積水的地下管道投入乳白色沐浴粉,想查出污水從何處流到取水口,但乳白污水一直未流出,無法查出污水流動路徑。保安院另提在2號爐取水口附近海底設污濁防止幕,防污水進一步擴散。東電打算將靜岡縣可容納1.8萬噸水的巨大人工浮島拉到電廠外海,存放污水。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