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終極之戰
看國光石化的環評和政治

2011/04/14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張心華

「台南東山反永揚掩埋場」和「苗栗灣寶反後龍科技園區」的勝利戰報接連傳來,在總統大選的氣氛下,環境議題轉為重要的軸線,環保人士心裡面期待的,大概就是「下一個就是國光石化」了。4月21號(四),國光石化第五次初審會議將在環保署舉行,在「不能再拖」的氛圍下,做出決定的可能性極高。

目前國光已經把「最終版」的環評報告書送進了環保署;我們在這裡,把這份1千多頁的環評報告書,做一個重點提要的整理,由於國光案,可以說是環評史上各據立場的專家、環團規模最大、交手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在必須不斷回應各種挑戰的情形下,這份「最終版」環評,也具有相當的價值,我們就從這裡開始。

5619007938_889beb25c2_m.jpg國光石化的用水分析圖(點小圖可放大,製圖:孫窮理,出處

國光鬆口:若無大肚堰,用水靠海淡

在環評報告裡,回應環委要求提出目前也還在環評中的「大肚溪攔河堰」,這個國光的水源,如果環評沒有過的話,該怎麼辦?國光石化終於鬆口,表示如果沒有大肚溪攔河堰,將使用「海水淡化」這個過去被他們認為成本過高的方式取水,至於在環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濁水溪自強大橋下游」的取水計劃,國光石化也宣佈放棄,這可能是在這個最終版的環評報告裡,國光石化最大的讓步。

在國光石化縮小範圍之後,彰化大城含放流水的總致癌風險是2.75×(10的負5次方),雲林麥寮是2.15x(10的負5次方),鄰近六鄉鎮總計是2.04×(10的負5次方),也就是超過了美國環保署對於「可接受的風險(acceptable risk)」的界線,以及台灣環保署的《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10的負6次方」的標準。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環評提出了在與「中科四期」加成計算後,環評報告說,大城的致癌風險,沒有顯著影響;在與六輕加成之後,雲林麥寮的有機性揮發物致癌風險從1.87×(10的負5次方),成為6.55×(10的負5次方),也就是說,算跟不算六輕的影響,風險的評估就會差到大約3.5倍;報告中也強調了中科四期和六輕的資料,或者因為統計方法的不同,或者因為無法取得,所以只能自己計算。

健康風險評估就這樣了,請環委心證

去年4月環保署通過《技術規範》後爭議不斷,重點之一在於環保署只要求進行「增量」風險評估,開發單位可以忽略鄰近地區的既有污染,在這個區域裡,除了國光、中科四期、六輕之外,還有中科三期、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化、正隆紙廠、豐興鋼鐵廠、后里焚化爐、彰濱工業區,甚至將來可能的彰化火力發電廠、二林精機等大型污染源,以及數不清的小型污染源,在只計「增量」的邏輯下,無法真正掌握風險;而各污染源的風險,在資訊不互通的情形下,真的要加成計算也相當困難,這使得「健康風險評估」很難接近多重污染源的真實情形。

在報告裡,國光依《技術規範》提出了「排放管理與減量」、「製程技術定期更新」、「洩漏源監測」、「化學品使用管制」…等幾個「最佳可行風險管理策略」,也只能宣示性地要減低丙烯腈、1,3丁二烯、甲醛與苯等幾個主要致癌物質的排放,而既然這個由開發單位委託的報告,怎麼樣也算不出一個「可接受的風險」的數字出來,那麼在環評報告裡,那些宣示性的目標,是不是能降低風險?也許,就如環委所說的「只能心證」 了。

國光石化「外部成本」比較表
項目 國光石化 陳吉仲
污染成本 20 N/A
保育成本 45.4~126.6 126
健康成本 50.2-55.5 398.26
暖化成本 54.6 192-384
農漁業損失 47.4-69.7 56.28
地層下陷 N/A 59.5-240.2
高鐵無法營運 N/A 783.38億
總計 217-326 1,600-2,000
製表:孫窮理

而最沒有辦法確定的,大概就是國光的「強項」,他可以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它的外部成本了,國光宣稱在縮小規模後,每年可以創造出2千8百億的GDP,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則認為只有3百60億,報告裡回應到陳吉仲只算了「乙烯、苯、甲苯、二甲苯」四種「商品」的價值,卻忽略了上下游及相關產業關聯效果;這個話沒有錯,將來國光創造的經濟利益會接近2千8百億的版本,或者3百60億的版本,恐怕要看它的產品是不是的確能供應國內的產業鍊,創造收益及工作機會;而這恐怕也是決定國光是不是會留在台灣的最關鍵因素,打從六輕建廠以來,石化業就已經是以上游產品的再製品出口為最主要獲利來源,這個產業鍊的就算存在,恐怕也不像國光所估計的那麼大(這個討論,請參見這三篇:)。

國光承認的外部成本:每年2、3百億

不過有人喜歡賠錢去搞開發,好像不大關環保署的事情,而「外部成本」的計算,就稍微有一點關係了。在這方面,國光的計算和陳吉仲算 的,也是天差地遠,跟兩邊在計算經濟利益上,是完全倒過來的,國光算出來的外部成本,在每年217億-326億之間,而陳吉仲則是在國光必然導致地層下陷,以及地層下陷必然導致高鐵無法營運的前提下加上了近1千億的成本上去,成為可能超過2千億的數字。

不管同不同意陳吉仲的算法,起碼國光承認的就有一年2、3百億,而同時他們又認為可以賺那麼錢,不過在報告裡,國光並沒有同意要把這一筆「外部成本」給內部化、再吐出來,把這些外部的損失給彌補掉。

5619141482_88ce1b816b_m.jpg 國光石化的填海造陸區域剛好把紅線所標示出的白海豚迴游路線卡住,這是國光「白海豚轉彎說」的由來。(資料來源:國光石化環評報告書)

至於中華白海豚的保育,雖然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所率領的團隊,仍然認為,白海豚可以透過一些措施,以誘導的方式,讓牠們通過國光廠區水深約17公尺的北堤,不至於形成阻隔效應,使得白海豚滅絕,不過,在上一次的初審會,周蓮香透過助理發表聲明,表達建廠之後,仍然有長期的不確定影響,而「這些措施是建立在『一定要蓋』的前提下,而且這些措施有很高的實驗性質,必須經由嚴格監督,但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衝擊。」

這說明了開發單位委託的環評報告的基本邏輯,而這個邏輯,也必須是判斷的時候,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

不過,決定環評最後結果的,終究是政治,在4月3號,總統馬英九現身彰化「搶戲」,並在 第二天釋放出「國光移到水深10公尺處」的訊息之後,大家都嗅到了「國光轉彎、白海豚不轉彎」的味道,而最近各種「外移」的傳言 也不斷。

人是誰殺的?

如果國光要「下台」,有幾個可能版本,重點在「人是誰殺的?」。

第一,由總統或者行政院宣佈停止國光的計劃,這個方式,馬英九及吳敦義要負起最大的責任;第二,由環評會議決議「不予開發」,這變成由環評委員來扛責任;以及第三,在環評會議「有條件通過」,但這個條件是國光不能接受的條件,由國光來宣佈放棄開發,這樣起碼形式上是國光沒辦法達成環保的要求,自己放棄的。

在經濟形勢變遷、政治氣氛改變的條件下,前面說的第一種情形,是最符合現實、也最具有責任政治意涵,變數也最少的方式,但是馬英九在考慮到不想失去贊成國光石化選票的情形,以及他「不沾鍋」、「沒有LP」的習性,恐怕是最不會採行的方式;第二種方式,則不是習慣政治操作的環評會議裡的邏輯,如果要做到,不但需要環評委員「硬起來」,更重要的恐怕是環保署長沈世宏得要有肩膀,這又與我們一向認識的他,有一些落差;而第三種方式,則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但只怕可能性最大。

在國光已經鬆口接受「海水淡化」的方案,現在這個讓國光不能接受的條件,大概也就是「移到水深10公尺處」說了,這早被國光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並沒有出現在最終版的環評報告書裡;而這個想法,不但馬英九說過,吳敦義也說過, 它是否成為國光的「下台階」,將在21號揭曉。

國光石化終極之戰

5391672543_3ba9082ee1_m.jpg終結國光石化的戰役,終於即將到來。(攝影:陳寧)

由國營事業中油出資43%的國光,靠著台灣政府禁止石化業上游到中國投資的政策工具,把民營石化業者綁住,希望延續台灣作為上游生產基地的位置,目前在兩岸ECFA排斥本地石化業,以及「東協十加一」區域經濟架構下,這個基礎已經喪失,環境運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於不斷揭露訊息、動員群眾,以及進 行教育工作,最終產生了小而關鍵的政治力量、「決戰署外」。

如果不是為了中國這個全球工廠對石化業產品的需求,台灣不會有六輕,也不會有國光;在全球與區域體系下,污染隨著資本跨國擴散,在它的背後,則是在這樣的競爭的經濟體系下,無限擴張的生產,421國光石化終極之戰,不只要在本地,防止中油、經濟部逆轉闖關,而且也應該是將反國光的運動經驗輸出的開始。

建議標籤: 

回應

用政治思維來說..第三,在環評會議「有條件通過」,但這個條件是國光不能接受的條件,由國光來宣佈放棄開發,這樣起碼形式上是國光沒辦法達成環保的要求,自己放棄的。 反正海外他們先期內部評估早已完成..個人認為..以大戰略..大陸市場考量..仍以越南的北越為最終考量....鐵路運輸是最要的酌量地方...
這個方式能讓支持者..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因為我們還要告訴環評委員..濁水溪出海口濕地....將來將朝向何種規劃與永續經營...這部份將佔20%的份量..政府就算放空氣球一面倒..但..他有他的政治現實面..與操控面要顧.....

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37108034
後龍工業區開發全案終結—疲憊灣寶的自由淚光
munch

反核電、去國光石化、不要中科三、四期、要翻轉「重工輕農」,反對「成長掛帥」,一切都要「標新立異」……
那麼我們有本錢回到農業社會嗎?

現在農民都是五-七十歲的人,年輕人會想做風吹日曬的工作嗎?包含環團…會想做風吹日曬的工作嗎?

許多外地反對的理由是「這個地方是我們玩的地方、是我們的糧倉,怎可被汙染?」很沒道理。

台灣的城鄉差距很大,鄉下的教育幾乎只能以破產來形容。

台灣的農民不是以賺錢為考量,而是半世紀來背負國家最基礎糧食政策,像老牛般拖著台灣的經濟走動。

這正是年輕人不想務農的原因。

今日去一趟鹿港,四周許多廢棄工廠和零星的農田交錯,心裡悲傷。一路上在想,台灣的農田,一來要擴大耕種面積,至少滿足國內糧食自給率(近日印尼稻米價高,若台灣十年來農業政策正確,今日還有能力賣給印尼呢);二來要完整而非零碎;三來要企業化,由企業經營產銷,類似美國那樣。而不是苦了一輩子只能長期仰賴政府補貼、仰賴農保,這只顯示了在沒競爭力與背負國家糧食使命卻又被國家產業經濟拋棄下,整個國家農業政策的破產,從未思根本解決。

就算不思考農業好了,國光也將注定百分之百外銷。

也因此可得出結論,支持國光人士,其實宣稱經濟繁榮富裕地方是假的。

看 看不出來 黑狗要繞跑了嗎?
所以寫一篇自稱懶人包的錦囊妙計
0421提防小手 馬國弼!

這文有些問題:

一、國光環評若在高層施壓下主席繞開投票宣佈「共識決」「有條件通過」,那麼大肚攔河堰配合政策通過的機率就極高。國光官股打的是這算盤,所以海水淡化才說「不排除」,才說「鬆口」。

其實這不是「鬆口」,是「金蟬脫殼」。

二、新加坡有全世界最大石化公司進駐,石化專區裕廊島全面採海水淡化。早在半年前國光民股就宣稱海水淡化成本過高,若採海水淡化就放棄投資。

然而此次國光官股卻宣佈不排除海水淡化,難道民股態度轉變了嗎?恐怕不是如此,大肚攔河堰與其他汲水工程放在第一選項,海水淡化放在最後選項,是要測試台灣民意的忍受度,否則大可以將海水淡化當作第一並且唯一選項去闖關。

三、讓因大肚攔河堰沸騰的地方民意與國光環評拖勾,這樣對國光環評更有利,若「有條件通過」,反正廠就設在那裡,不給,政府還是不會讓它關廠停工。

在這個混亂的年代,政客的承諾像放屁,有人性喜逐臭那是他們家的事。然而國光環評最終報告書是這樣「喬出來」的,就看那些環評委員要不要自欺欺人,在「開發高於環評」的背景下接受國光這些放屁的承諾。

別再無俚頭的妖言惑眾
別再無俚頭的妖言惑眾
別再無俚頭的妖言惑眾

大陸作家蕭宏慈來台宣傳拍打拉筋,遭罰鍰及限令離境,預計今天下午四時四十分搭乘華航班機離台,支持者將到機場送行。面對連日風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說,「別再妖言惑眾,勿把拍打當正規醫療。」

至於五月拍打講座,目前仍未確定是否取消。此外,拉筋拍打體驗營,也有民眾抱怨收費昂貴,需付數萬元。

儘管爭議不斷,蕭宏慈離台前夕,支持者以記者會相挺,現場拍打聲此起彼落。拉筋拍打學員廖文玲說,他們有請蕭宏慈出席,但他未到場。她透露,蕭宏慈已多次造訪台灣,沒想到此行引發一連串風波,蕭坦言「自己不夠小心,樹大招風。」

成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宗烈是拍打支持者,他與母親參加九天體驗營,原本不勝腿力的母親,就可上下樓梯,還要陪他一起去旅行。廖文玲甚至宣稱,拍打可讓身體改善至「近乎或完全健康人」狀態。

補教名師劉毅意外現身,他說,日前看到蕭在電視上談拍打,因為好奇,曾私下與蕭會面兩小時,蕭當場指導。劉毅晚上睡不好,常半夜起床上廁所,拍打後竟一覺到天亮。劉毅轉述蕭的話,「萬病皆可治,經絡通了全部通。」

「哈、哈、哈!」黃林煌聽聞拍打萬病皆可治後,大笑三聲,要蕭別再妖言惑眾。他說,拉筋拍打等民俗療法,無法成為正規醫療,也不能隨便要民眾停藥,「聽到都快嚇死了」,蕭要患者不量血糖、血壓,「一旦(血管)爆掉,誰該負責?」

莊秉潔教授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共同具名,且獲得台灣風險分析學會頒給海報論文優良獎,且在網路上流傳與討論的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研究報告,宣稱國光石化將造成比六輕每年多150%的癌死率,達到每年4260人的嚴重程度,也引起各界對其方法論及數據正確性的探討。本署因此邀請空污擴散、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專長的專家學者(包括具名的中研院院院士及頒給優良論文獎的台灣風險分析學會的教授成員,但此三位學者於三次會議均未見出席)於100年3月24日、4月6日及4月14日召開3次討論會,討論開發單位國光公司及莊教授研究報告中評估國光石化健康風險時在方法論上的差異。因為健康風險評估方法論的適用不限於國光石化,也將影響其他開發案件的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與健康風險係數的選擇,故本署特邀請不同觀點論述之學者專家來進行學術專業之公開討論(邀請之專家學者名單詳如附件1-開會通知單)。會議的共識是該篇報告完整性及正確性不足,造成極為高估的PM<sub>2.5</sub>劑量效應係數,是國外公認結果的40到50倍,無法納入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參考。

本會議討論之方法論有三:(1)國光石化使用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即莊教授所稱第一種方法,是窮舉污染物項目及其劑量效應係數,與擴散模式計算的結果濃度相乘後加總得到健康風險率。(2)莊教授的第二種方法,是用不同的擴散模式計算國光PM<sub>2.5</sub>在全台的濃度後與美國學者Pope等教授流行病學得到的劑量效應係數相乘獲得健康風險率及全台健康影響。(3)莊教授的第三種方法,是六輕的污染物排放以莊教授所用擴散模式計算出濃度在全台產生的增量及全台在六輕前後的癌死增加率,進行迴歸分析求取六輕PM<sub>2.5</sub>的劑量效應係數,來代替Pope等的劑量效應係數,計算國光引起的癌死增加率。第三種方法在方法論上的瑕疵是比國外公認結果高40到50倍的主因。

本會議歷經3次討論,主要結論摘述如下:(1)莊教授的第三種方法,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完整性及正確性不足,還不足以用來確定六輕造成之背景,無法納入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參考,倘未來有更成熟之方法時再討論。(2)請莊教授回歸到第二種方法,以Pope等流行病學得到的劑量效應係數來分析國光石化開發之健康風險,然後與國光石化公司之健康風險評估報告併提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參考。(3)承上,有關國光石化社會經濟成本之估算,自應回歸到Pope等,空氣中PM<sub>2.5</sub>年平均濃度每增加10μg/m<sup>3</sup>,減少0.61年平均餘命之結果來估算健康成本,而非使用平均餘命79年來估算,否則將造成極為偏高估算的社會成本。

至於開發案增加的健康風險率在多少以下是可以接受的呢?依美國聯邦環保署為例,其主管的各個法律所制定的可接受風險率不盡相同。一般的原則是:健康風險率增加量在百萬分之一(1.0x10<sup>-6</sup>)以下時,是可忽略的風險;健康風險率增加量在百萬分之一(1.0x10<sup>-6</sup>)以上時,如果已採取了最佳可行的生產技術或污染控制措施,而健康風險率增加量可控制在萬分之ㄧ(1.0x10<sup>-4</sup>)以下者,仍是可接受的風險;健康風險率增加量無法控制在萬分之ㄧ(1.0x10<sup>-4</sup>)以下時,就是不可接受的風險,除非有特殊需要的情形才能例外地予以考量。

商業周刊第1179期「台灣天空浩劫」報導引述中興大學陳吉仲教授與國光石化公司委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徐世勳教授所評估之社會經濟成本效益差距甚大。環保署為釐清國光石化產生社會經濟之「成本如何評估?」、「效益如何分析?」,所涉方法論的分歧,特別於100年4月6日及14日邀集提出不同方法論的徐世勳教授與陳吉仲教授,以及國內社會經濟有關專家學者,由署長主持,進行客觀、公開之討論。

對於所用方法有差異的部分,已獲得調整的共識如下:

一、社會成本計算方法

1.死亡之生命損失部分:因增加空氣污染物造成每年死亡人數的增加,陳吉仲教授(以下簡稱陳版)係以每人6,000萬元新台幣計算損失,徐世勳教授(以下簡稱徐版)以每人每年200萬元新台幣(或終生79年1.59億元)及死亡者潛在損失年數計算損失。結果陳版計算得到339億元,徐版得到2.35億元,二者差異巨大。討論得到共識是,死亡者潛在損失年數,應以當日下午另一組討論健康風險評估學者專家所獲專業共識來計算。當日下午會議共識是:有關開發案社會經濟成本之估算,應回歸到美國Pope等以美國五十餘城市百餘萬人二十年時間的世代追蹤研究,獲得空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每增加10μg/m3,平均餘命減少0.61年的結果來估算健康成本,而非使用平均餘命79年來估算。因此,目前徐版計算結果比較接近實際。

2.致病住院損失部分:因增加空氣污染物造成的住院病例增加,陳版計算以住院天數乘以每天損失工作產值計算,估計損失達398億元;徐版以住院天數乘以每天損失的薪資所得計算,得到7.7億元的損失。主要問題在陳版將住院受雇員工的工作必然會有人代理,其老闆並不因此損失產值的因素忽略,而造成偏高的結果;而徐版將部分自行執業者住院的損失僅以薪資代表,也會有偏低估計的因素。共識是需要共同找出此偏高及偏低因素各占的比例,據以調整結果。

3.地層下陷社會本部份:徐版估計國光不抽地下水,不會造成地層下陷,所以估計損失為零;陳版認為國光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未來地層下陷五公分部份及高鐵停駛是因為國光建廠造成。因此估計下陷的社會成本297億元至1,201億元之間及高鐵停駛需轉搭其他交通工具損失工時每人每日兩小時之產值783億元,均計入國光造成之社會成本。國光使用規劃中大肚攔河堰的水,並無地層下陷風險;但堰未建好前的過渡期,有兩年需使用自來水系統用水及調度農業用水約每日2.6萬噸時,確有分攤此地區所有用水造成地層下陷的部份責任。如果環評委員要求國光大肚攔河堰未能興建時,必須以海水淡化供水,則可避免陳版所計算的地層下陷社會成本。此部分的共識是,過渡期調度的用水即使比例低,仍須確認占主要引起地層下陷用水量的比例來計算分攤損失金額的比例。

二,社會效益部份

陳版以國光帶來的社會福利計算。社會福利的定義相當於國光出售所有產品時帶來消費者剩餘加上生產者剩餘的總和。陳版初估縮小規模的國光帶來社會福利為1,022至1,159億元;徐版以生產帶給上中下游產品附加價值合計的國國民生產所得(GDP)作為效益,初估縮小規模的國光帶給上中下游增加的GDP為2,862億元。對於徐版計算所得GDP的增加量,與會者已無疑義;但對於陳版社會福利計算所用模式及參數仍有完整性的疑問。共識是2種方法基於不同經濟價值分析計算,將併提送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中供委員審查參考,但應註明其應用上的限制。

綜上,國光石化開發案之社會經濟評估及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論,經各方專家學者討論,已獲致方法論的共識。目前陳版計算國光石化社會成本效益的結果,認為社會效益1,159億元,小於社會成本3,155億元,由會議討論過程可知,是因為環評大會未審定國光的環評報告書前,陳版尚無法將未來環評委員要求的環保措施的效果計入。如計入,則估計至少可以減少社會成本2,519億元,成為636億元,可使其社會效益大於社會成本。不過,由於一般大眾或環評委員的價值認知,不見得與經濟學家將海豚及濕地價值金錢化的方法與金額的認知ㄧ致,經濟學家計算的社會效益大於社會成本,只是各種參考資料的一個項目。

環保署只是提供考場讓國光石化這個考生面對各位主考官的詢問,怎麼環保署幫國光說話到了這種地步!?那誰還敢相信環評!?

莊秉潔先生並不是做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方面研究的教授,對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學門的基本詞彙,用其自創方式解讀,會場中與會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專家都表示無法理解其方法所作假設與推理邏輯。莊秉潔先生卻針對國光案及六輕案,用其自學及首度自創不符合基礎理論亦未經實證之方法,進行流行病學上劑量效應係數的迴歸分析,與會之健康風險評估專家均表示無法認同。在未經同儕審查確認正確性的發表程序,莊秉潔先生就使用其在學術推理上仍極有爭議的方法進行推估,並將推估結果以學術論文方式呈現,公諸媒體及社會大眾,係不符合流行病學在方法論及研究結果中對現有知識的贊同性及自我批判的嚴謹態度。

專攻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共同具名其研究報告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曾頒給該研究報告優良論文獎,且擔任台灣風險分析協會理事長及秘書長的二位台大公共衛生教授,卻在三次環保署邀請出席的會議中沒有一次出席參與討論,不再為莊秉潔先生該篇研究報告背書。

莊先生在會中一再引述他與院士私下討論時院士的說法來進行討論,引起與會的學者專家困擾,請他不要一再用轉述院士說法的方式來陳述意見,拜託他請出具有學術泰斗地位的院士級共同作者親自到場來指導大家。否則很難理解一個院士怎會對流行病學界ABC級程度的詞彙,卻用連同儕都不解的方式解讀,是否莊秉潔先生誤解了院士的說法。與會的健康風險與流行病學的教授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來向莊秉潔先生解釋或爭論這些流行病學界ABC級程度詞彙的定義,且無一與會的同儕專家學者表示可以認同其自創的第三種劑量效應係數的迴歸分析方法。但莊秉潔先生仍不放棄其對自創方法的堅持。該會議是依據健康風險與流行病學方面學者家所獲的共識做結論,會議主席表示無法採納非此方面專業研究的莊秉潔先生的第三種方法,除非前述流行病學專業的院士級共同作者及台灣風險分析協會頒給該研究報告優良論文獎的另二位台灣台大公衛教授出面與三次會議中與會的流行病學與健康風險專家學者討論,得到可以共同支持莊秉潔先生方法的結論。

由於莊秉潔先生的第三種方法的瑕疵,產生極度放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不正確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三位出面為此辯護的機會,雖然不是絕對沒有,應是微乎其微。綜上,環保署的新聞稿並沒有誤導當天討論結果的企圖。

莊秉潔先生方法的瑕疵,在於其方法所做的假設忽略了許多相互影響的因素:<ol><li>雖然台灣地區各鄉鎮市區環境空氣中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汙染因子細懸浮微粒(PM<sub>2.5</sub>)的年平均濃度,在每立方公尺20至60微克之間,是美國各城市10到20之間的2到3倍,但是,我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發布的民國96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年齡標準化的癌症發生率,每年每10萬人為270人,只有美國疾病管制局同期資料顯示每10萬人為543人的一半,較美國低很多;<li>民國96年年齡標準化的癌症死亡率每年每10萬人約為130人,較美國同期癌症死亡率每年每10萬人約為180人少28%;<li>民國84至98年間國人零歲平均餘命增加4.4歲,平均每年增加0.34歲,美國人自1995年至2007年零歲平均餘命增加2.1歲,平均每年增加0.26歲,我國年增率多出0.08歲;<li>這段期間我國環境空氣中懸浮微粒不論是環保署全台監測站實際量測到的PM10或PM<sub>2.5</sub>濃度或用PM10回歸分析推算的PM<sub>2.5</sub>濃度,大都呈現下降的趨勢。<li>即使在六輕已經營運十年後,雲林縣的癌症死亡率、零歲平均餘命的增加(過去13年平均每年增加85天零歲平均餘命)及懸浮微粒的下降都呈現與全國類似的趨勢。</ol> 以我國PM<sub>2.5</sub>濃度高出美國2至3倍、癌症發生率卻只有美國一半與癌症死亡率較美國為低28%等三項因素綜合考量,在估計我國PM<sub>2.5</sub>對國人健康影響時,引用美國學者Pope以極嚴謹流行病學方法研究美國長達二十年PM<sub>2.5</sub>對健康影響結果,得到以PM<sub>2.5</sub>濃度代表環境中所有污染物所呈現的劑量效應係數,來計算六輕或國光的營運影響時,已經極可能是偏高的保守估計,與會學者專家亦指出這是需要提醒環評委員在其方法應用上之限制。更何況在分析時需要將抽菸、喝酒、吃檳榔、不運動肥胖、B型肝炎等致癌主要因素,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地區醫療資源及健保等增加癌症通報率及減少癌症死亡率的正反面因素,還有環境中實際測得PM<sub>2.5</sub>濃度是降低的而六輕產生的PM2.5與其他排放源產生的PM<sub>2.5</sub>混合後已無法切割其影響等相互影響因素加以排除或一併納入迴歸分析模式中加以校正。

莊秉潔先生的迴歸分析方法顯然缺乏上述考量,卻將前後相差十年的全國癌症發生率或癌症死亡率增加量,全部看成是此段期間六輕營運後只有在後面七年排放的污染物造成,且以其仍有爭議的擴散模式模擬計算得到全國各地環境空氣中PM<sub>2.5</sub>濃度的增量貢獻,而非實際量測得到的空氣中PM<sub>2.5</sub>濃度增量,來做迴歸分析。其模式粗糙失真的假設產生的誤差放大效果,使得到的劑量效應係數是美國Pope的40到50倍,及推論國光造成每年4,260人提早死亡的極為高估結果,與會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學者專家並不認為有提交環評委員參考的價值。

莊秉潔先生將非其學術專攻領域,仍未經同儕學術確認的研究方法得到與國際研究極為偏差的研究結果,在開發計畫的環評過程中以專家學者身分列席發言陳述極為高估的結果。以學者身分爭取非該專長環評委員或社會大眾信任的優勢,獲得媒體顯著報導,造成社會大眾極為放大的開發計畫負面印象。環評會中大家努力要求開發單位減少污染等負面因素,卻少有論述開發計畫透過產業關聯、就業機會及稅收增加等,會帶來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地區醫療資源及健保等增加癌症通報率及減少癌症死亡率等並非「要錢不要命」的正面因素,及正負因素抵消後的實際結果是增加還是減少壽命。這些因素被環評委員及社會大眾忽略,而失去對開發計畫健康影響的整體平衡考量。

因此在環評過程,科學事實或推論的正面及負面因素均應被平衡提出,對有科學上不確定性的事實,例如國光案採取保育措施後是否仍會阻斷白海豚的迴游廊道而造成其滅絕,或因國光占用而消失的海岸溼地,未來是否會因開發案加速了海岸淤沙而增加新生海岸濕地達成了補償效果等科學方法上難以量化推估的不確定因素,則留給環評委員及社會大眾做價值上的判斷,而非任由正反任一方不當地將錯誤方法的結果或不確定性部分當作確定,以任意放大突顯方式公開陳述,環保署如不予澄清,就會誤導環評委員及社會大眾做成的判斷。

在全球氣候急劇變遷之情形下,各界質疑政府縱容國光石化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並批評這是只許財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故針對開發單位(國光石化公司及經濟部工業局)100年4月13日再次提送環境影響評估補正內容中已承諾的減量,環保署將要求其承諾未來以二氧化碳零增量為目標。茲說明要求該開發案二氧化碳排放達成零增量之方法如下:

本案在民國99年1月提出之原開發規模基線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129萬噸/年,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後,排放量減為1,228萬噸/年。歷經一年審查,開發單位於民國100年1月就開發計畫對生態環境影響及健康風險…等議題進行綜合檢討後,提出縮小規模之替代方案(包含縮小建廠用地範圍、原則上取消第2期建廠計畫,並將第1期建廠計畫略作調整等),縮小規模後之基線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91萬噸/年。開發單位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BAT)及廢熱再回收等措施後,將排放量降為729萬噸/年,並承諾再配合裝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及取得國內外碳權等措施後,降至628萬噸/年。

環保署分析經濟部提出之石化政策環評報告書及先進國家經濟可行減量技術,已決定於本週專案小組初審會中進一步要求國光承諾以零增量為目標,其做法如下:(1)開發單位應於民國105年前取得中油高廠老舊製程淘汰之碳權(排放量至少370萬噸/年),進行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抵換,將排放量再降為258萬噸/年;(2)依本署對先進國家最新可行技術之瞭解,要求開發單位在初期規劃時即設計及建造多燃料(包括木屑及其他生質燃料)之汽電共生鍋爐,未來可全部使用生質燃料而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200萬噸/年。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後,配合主管機關之減量規定,逐步增加生質燃料使用量,降低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應可降至58萬噸/年以下;(3)除要求開發單位就報告書中已承諾預留碳捕集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設施所須場地,俟技術商業化及國內封存條件許可後引進設置部分確實執行外,本署建議開發單位運用其位於海邊之有利條件,採用石灰石加速風化法將二氧化碳以石灰石中和後排入海洋,減少海洋酸化,並以國際合作型減碳計畫,進行封存二氧化碳於海洋之製程開發。開發成功後除其本身可達排放零增量外,並可藉由交易制度協助其他排放源達成減量目標,創造環保與經濟雙贏之境界。

開發單位承諾採取上述措施,對於我國目前已宣示「西元2020年時回到西元2005年排放量水準,西元2025年時回到西元2000年排放量水準」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期程的達成,有極大的助益。

環境決策需要建基於科學與事實的基礎上。但科學不是萬能的,不能給我們所有需要的答案。科學上沒有答案的,就只能由決策者依據價值與利益的判斷來做選擇。如果是公民投票,需要有人告訴投票的人甚麼是科學上已有共識的事,甚麼是科學上仍無法確定的事,讓大家在科學與事實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價值與利益或個人的喜好來做正確的選擇而投下一票。

另外,事實發生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會親眼見到。經常在傳述事實的時候發生失誤,造成常見的一件事眾說紛紜,讓事實真相模糊了。是誰?還是甚麼樣的程序?可以讓事實還原真相,或者說起碼不會把明明事實上是黑的,因某人不喜歡黑的,就把他說成白的,讓大家以為是白的,而做了錯誤的決定。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發生爭議時,讓權益會受到影響的相關人士,有機會參與事實與科學的發現過程,讓事實真相澄清的結果及背後依據的科學論述,具有公信力。環保署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組成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的審查。整個審查過程,無論是專家會議、專案小組會議及最後的環評大會,就是對重大開發案件的環境影響背後存在的影響事實與科學推論正確性的一個發現與澄清的過程,讓後續的決策者基於正確的資訊做決定。

為了讓發現或澄清事實的結果具有公信力,環保署除了依法讓各界關心人士列席各項會議登記發言外,馬總統執政後的新政府更設計了,對爭議性的議題由權益相關的團體,例如環保團體及當地民眾,分別推薦其信任的專家參專家會議澄清事實的程序。而對於影響許多案件審查,用來評估的科學方法性爭論,屬通案性問題的,署長亦親自主持,邀請相關專業領域但有不同論述的學者專家與會,澄清方法性差異及找出具有共識的科學評估正確方法。

我國環評法與其他先進國家不同的是,授權了環評審查委員會,可以對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仍有重大環境影響之虞的開發計畫,認定不應開發。也就是21位環評委員在環評大會審查的最後階段,依據審查完竣的環評報告書中已發現的事實與科學推論,及其中科學無法提供答案的部分與事實無法澄清的部份,依據各自的價值觀作獨立判斷,以共識決方式或無共識時以記名密封的方式表決,決定是否要否決該開發案。

因此,在環評大會表決前的所有環評會議,都是為了澄清事實與科學推論的正確性,及該案科學推論的不確定性或限制所在。這些程序必須公開透明而權益相關者有參與發言陳述問題,及推薦其信任的專家出席爭議性議題專家會議的機會。環保署有責任將最新發現的正確事實與科學評估方法,讓環評委員及社會大眾知悉,以便社會大眾及環評委員環評大會表決時做出獨立正確的判斷,無關環保署是否支持或反對該開發案。

國光開發案環評審查,環保署成立了五個相關權益各方推薦專家,分別組成國光開發對白海豚、人體健康、水資源、海岸地形與溼地、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等五個有爭議性議題的專家會議,以完成為澄清其影響推論的科學與事實討論。白海豚及海岸地形與濕地影響的專家會議早已做成建議認為,開發案雖然會採取相關保育白海豚及濕地保育措施,但科學預測的不確定性無法百分之百確認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因此建議開發單位將場址外移至水深十公尺以上之外海地區。開發單位基於成本及安全考量,新提出的規模縮小方案並未採納外移方案,開發單位這項決定就是留待未來環評委員在環評大會共識或表決時,考慮是否要否決這項開發計畫的重要因素。

環保署長並另外親自主持關於社會成本效益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兩項通案性評估科學方法的專家討論會議,澄清會影響其他開發案使用的科學評估及審查的方法性問題。在環保署最近新聞稿中將這些會議的結論公諸社會大眾,並在各網頁部落格相關論述的回應欄中張貼,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清楚知道,如果國光開發案被認定不應開發的真正原因會是哪一項。不應把對的部份說成錯的,把錯的部份說成對的。例如國光開發案除了白海豚及濕地保育措施與海岸變遷,有科學預測上的不確定性外,其他至今確定的事實包括:國光承諾大度攔河堰無法設置時,必須使用海水淡化供水,排除任何可能引起地層下陷的顧慮;承諾採取最佳可行措施減少空氣污染物至健康風險增加率在國外可接受的萬分之ㄧ(10-4)以下。環保署要求國光承諾未來減碳至零增量為目標等。

其中,環保署認為該要求國光減碳至零增量,就要求,是為國家減碳目標而要求,並不是為國光把關或護航。

一、環保署回應帖裡說:「依據各自的價值觀作獨立判斷,以共識決方式或無共識時以記名密封的方式表決,決定是否要否決該開發案。」

既然環評委員「依據各自的價值觀作獨立判斷」,何必「共識決」--不就是各自的價值觀嗎!?又何必「記名密封」!?如此的回應,「環評民主」在哪!?

二、環保署回應帖裡說:「開發案雖然會採取相關保育白海豚及濕地保育措施,但科學預測的不確定性無法百分之百確認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因此建議開發單位將場址外移至水深十公尺以上之外海地區。」

既然連提出案子的開發單位「自己」都無法百分之百保證有效,那怎能送交專案審查會議!?

三、環保署回應帖說:「開發單位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BAT)及廢熱再回收等措施後,將排放量降為729萬噸/年,並承諾再配合裝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及取得國內外碳權等措施後,降至628萬噸/年。」

物理學上有個理論叫「渾沌」,指粒子運動非線性計算的複雜度。又有個理論叫「熵」,指任何物體的熱量擴散無法控制,無法逆轉。

如今環保署三番兩次提及廢熱回收,真該頒發一座諾貝爾物理獎!

環保署計算國光的健康風險評估時,撇除了彰雲地區其他污染源的加乘污染。然而,在計算國光碳排放量時,卻以買國內外碳權相減,之前只說買國外碳權,如今連國內中油自己要廢廠的石化廠也算進國光排碳量的減法中。

一年多來環保署獨到的計算方式,或許也該奪得一座諾貝爾數學獎!

環境決策需要建基於科學與事實的基礎上。但科學不是萬能的,不能給我們所有需要的答案。科學上沒有答案的,就只能由決策者依據價值與利益的判斷來做選擇。如果是公民投票,需要有人告訴投票的人甚麼是科學上已有共識的事,甚麼是科學上仍無法確定的事,讓大家在科學與事實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價值與利益或個人的喜好來做正確的選擇而投下一票。

另外,事實發生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會親眼見到。經常在傳述事實的時候發生失誤,造成常見的一件事眾說紛紜,讓事實真相模糊了。是誰?還是甚麼樣的程序?可以讓事實還原真相,或者說起碼不會把明明事實上是黑的,因某人不喜歡黑的,就把他說成白的,讓大家以為是白的,而做了錯誤的決定。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發生爭議時,讓權益會受到影響的相關人士,有機會參與事實與科學的發現過程,讓事實真相澄清的結果及背後依據的科學論述,具有公信力。環保署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組成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的審查。整個審查過程,無論是專家會議、專案小組會議及最後的環評大會,就是對重大開發案件的環境影響背後存在的影響事實與科學推論正確性的一個發現與澄清的過程,讓後續的決策者基於正確的資訊做決定。

為了讓發現或澄清事實的結果具有公信力,環保署除了依法讓各界關心人士列席各項會議登記發言外,馬總統執政後的新政府更設計了,對爭議性的議題由權益相關的團體,例如環保團體及當地民眾,分別推薦其信任的專家參專家會議澄清事實的程序。而對於影響許多案件審查,用來評估的科學方法性爭論,屬通案性問題的,署長亦親自主持,邀請相關專業領域但有不同論述的學者專家與會,澄清方法性差異及找出具有共識的科學評估正確方法。

我國環評法與其他先進國家不同的是,授權了環評審查委員會,可以對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仍有重大環境影響之虞的開發計畫,認定不應開發。也就是21位環評委員在環評大會審查的最後階段,依據審查完竣的環評報告書中已發現的事實與科學推論,及其中科學無法提供答案的部分與事實無法澄清的部份,依據各自的價值觀作獨立判斷,以共識決方式或無共識時以記名密封的方式表決,決定是否要否決該開發案。

因此,在環評大會表決前的所有環評會議,都是為了澄清事實與科學推論的正確性,及該案科學推論的不確定性或限制所在。這些程序必須公開透明而權益相關者有參與發言陳述問題,及推薦其信任的專家出席爭議性議題專家會議的機會。環保署有責任將最新發現的正確事實與科學評估方法,讓環評委員及社會大眾知悉,以便社會大眾及環評委員環評大會表決時做出獨立正確的判斷,無關環保署是否支持或反對該開發案。

國光開發案環評審查,環保署成立了五個相關權益各方推薦專家,分別組成國光開發對白海豚、人體健康、水資源、海岸地形與溼地、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等五個有爭議性議題的專家會議,以完成為澄清其影響推論的科學與事實討論。白海豚及海岸地形與濕地影響的專家會議早已做成建議認為,開發案雖然會採取相關保育白海豚及濕地保育措施,但科學預測的不確定性無法百分之百確認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因此建議開發單位將場址外移至水深十公尺以上之外海地區。開發單位基於成本及安全考量,新提出的規模縮小方案並未採納外移方案,開發單位這項決定就是留待未來環評委員在環評大會共識或表決時,考慮是否要否決這項開發計畫的重要因素。

環保署長並另外親自主持關於社會成本效益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兩項通案性評估科學方法的專家討論會議,澄清會影響其他開發案使用的科學評估及審查的方法性問題。在環保署最近新聞稿中將這些會議的結論公諸社會大眾,並在各網頁部落格相關論述的回應欄中張貼,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清楚知道,如果國光開發案被認定不應開發的真正原因會是哪一項。不應把對的部份說成錯的,把錯的部份說成對的。例如國光開發案除了白海豚及濕地保育措施與海岸變遷,有科學預測上的不確定性外,其他至今確定的事實包括:國光承諾大度攔河堰無法設置時,必須使用海水淡化供水,排除任何可能引起地層下陷的顧慮;承諾採取最佳可行措施減少空氣污染物至健康風險增加率在國外可接受的萬分之ㄧ(10-4)以下;環保署要求國光承諾未來減碳至零增量為目標等。

其中,環保署認為該要求國光減碳至零增量,就要求,是為國家減碳目標而要求,並不是為國光把關或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