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伊戰爭漸進入重建階段,戰爭後國際局勢的改變,也成為受人注目的重大議題。戰前,美國和法德兩國在處理伊拉克問題上之所以相左,除了龐大的石油利益外,也和這幾年歐盟成立後日趨表面化的衝突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這幾個資本主義政經軍大國,近年在WTO、IMF、聯合國已經有數場交火,在表面上固然維持君子之爭,實際上暗潮洶湧,尤其是1998年歐元問世,隱然已有威脅美元作為全球通貨霸主的地位,貨幣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不只是交換工具而已,國力的壯盛可以造成貨幣的強勢,而全球通用的強勢貨幣更能進一步使本國經濟更上一層樓,兩集團對世界各國拉幫結派、互挖牆角,以壯大自屬的通貨圈,而其它國家也利用兩集團的矛盾形式,寄予左右逢源或是打擊敵人,事實上,不論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結果如何,當今世界的政經混局其實只是剛開始而已。
歐元體系形成 威脅「美元本位」
歐元問世後,是繼共產集團後對美元最有力的威脅。在二次大戰後挾著美國政經超強的地位取得了國際支付工具最高地位的美元,帶給美國無限的利益,當世界各國央行都必須把美元當作貨幣儲備,向其它國家交換商品時,美國這個世界貨幣的唯一發行國家就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的球員兼裁判。截至2000年8月為止,美元現鈔市場貨幣流通量為5353億元,其中海外流通量高達3747億元,佔總量約為70%,而經過多年來的強勢美元輸出政策,美國的外債已高達6兆美元。
這種由國力撐起來的貨幣,再由紙做成甚至虛擬的貨幣硬充起的強大國力,看起來一推就倒,但由於一旦美元的地位淪落,強大的外債償還壓力,加上境外流通美元灌回美國造成的通貨膨脹,將造成美國經濟產生前所未有的崩解。於是保持美元的強勢與世界流通,一直是美國政府最重要的政策,必須以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力量來完成,這是美國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和衝突不斷的重要因素。
基本上,就客觀環境來看,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是7兆2000億美元,而歐元區則是6兆美元,世界貿易美國佔19.6%,歐盟則是20.9%,而人口方面美國是2億6800萬人,歐盟是2億9000萬人,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世界各國央行在歐元問世時都是以保守穩健的態度,表示靜待其成,支持全球出現另一個穩定的通貨標準。
石油基本計價單位動見觀瞻
但由於美國經濟持續不振、企業醜聞頻傳、加上911事件美國本土不會受到攻擊的迷思幻滅,美元在兩年來的匯率不斷跌落,甚至從原本的戰爭避險工具,成為現在一發生戰亂就急著脫手的燙手山芋,從2000年10月27日到2003年3月12日,美元比歐元已經從1:0.8230跌到1:1.1084元,跌幅高達35%。使得有心擺脫長期必須仰賴美元作為主要貨幣儲備以跳脫美國經濟箝制的國家而言,歐元的出現是絕佳契機。在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國家的態度。
石油,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商品。在全球都需要石油,都需要和 OPEC購買石油,1970年代美元──黃金發生兌換危機時,OPEC力挺美元的政策,對繼續穩定美元作為全球通貨的地位,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不過居於 OPEC主要成員的阿拉伯國家,由於長期對美國偏袒以色列不滿,在歐元上市後就放話要將石油的計價單位由美元換成歐元。
另一方面,美國寄望進一步利用這種局勢,先發動戰爭拉低美元以填補貿易逆差,再回頭穩固美元的地位。許多的學者都從石油地緣論來看待美國的入侵阿富汗及伊拉克,但其它的學者則指出,整個阿拉伯世界日趨明顯準備脫離美元圈,才是美國急於用兵中東的最重要原因。
為經濟利益發動戰爭
尤其當伊拉克率先在2000年11月就號稱要使用歐元作為貨幣儲備,並宣布要將聯合國的以油換糧從原本的美元換成以歐元計價,而伊拉克並用歐元儲備,向外支援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自居為阿拉伯世界向歐元靠攏的第一張骨牌,在美國入侵阿富汗後,在2001年12月宣布2002年正式以歐元為貨幣儲備,在新仇舊恨交攻下,美國立刻於2002年1月29日宣布伊拉克為邪惡軸心的首惡,準備要以「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推翻海珊政權。
而美國的激烈動作並沒有威嚇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伊朗也跟進在2002年8月宣布將貨幣儲備轉為歐元。歐盟也以「歐洲版的馬歇爾計畫」為名,對敘利亞貸款750萬歐元、捐贈170萬歐元協助葉門安頓非洲的難民、並提供620億歐元分五年支援巴勒斯坦。2002年5月,埃及、約旦、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宣布要組成一個「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並準備邀集阿爾及利亞、利比亞、黎巴嫩、茅利塔尼亞、巴勒斯坦臨時政府和敘利亞參與。而歐盟也準備推動一個巴塞隆納合作議程,來統合包括北非的阿拉伯國家,準備在2010年成立一個具有27國成員的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
拉丁美洲企圖擺脫「美元圈」的鬥爭
對於美國來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是打算將美元從阿拉伯逐出,限制美元只能作為美洲美元及亞洲美元。但美國在自己家裡的後院,美元的危機也漸次浮現,拉丁美洲除了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在美國長期的宰制下金融情勢極度不穩,更重要的,拉丁美洲各國人民已經選出數個以反美為訴求的總統。
尤其是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Hugo Chavez Frias),這個由委內瑞拉貧民選出的總統,由於委內瑞拉是全球第五大產油國,屬於OPEC成員之一,在上台後進行一連串改變國內貧富極端不平等的激進改革,查維斯為求擺脫美元圈的控制,和13個拉丁美洲國家簽訂物物交換協定(barter deals),也就是將本身盛產的石油和其它國家進行直接交換,而不透過美元,例如委內瑞拉就提供古巴石油,來交換古巴著名的醫療團對以增進委內瑞拉農村的醫療水準。
強權的合作衝突
查維斯的動作使得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美元循環出現中斷的危機,在驚愕之餘更為震怒,2001年11月國務院、五角大廈與CIA即舉行聯席會議討論「委內瑞拉問題」,決定外交孤立委內瑞拉策略,並支持2002年4月鼓動委內瑞拉軍人軟禁查維斯,由委內瑞拉大資本家卡蒙納為臨時總統,白宮發言人佛萊雪直稱委國可因為政變而趨於「安定與民主」,雖然這次的政變在人民的反對下失敗。而2002年12月,石油資本家利用石油工人罷工,要求查維斯總統下台最後又再度失敗的事件,烏拉圭官方就公開指責CIA在其中扮演的藏鏡人角色。
所以美國攻打伊拉克,不僅在奪取石油利益,更是針對當前計畫脫離美元圈的世界各國,宣示美國有保衛美元全球通貨地位的決心,雖然在戰後美元對歐元持續下跌,戰爭的代價不明,但這次的戰事必定有幾個重要效果,第一,造成歐盟和北約內部的猜忌,英國、西班牙、荷蘭、丹麥都表態力挺美國,和反戰的法國和德國形成明顯的對立;第二,伊拉克的石油蘊含量是世界第二,如果能繼續收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OPEC石油輸出大國,美國就算不能控制OPEC,至少也能使OPEC分裂、弱化;第三,取消法國和俄國和伊拉克政府簽訂的石油合約,解決伊拉克石油輸出歐元化的威脅。美國看的是控制中東後在國際政治的強大影響力。
但就歐盟而言,如果能保持歐元的穩定強大,並透過阿拉伯國家的反美情緒持續拉攏,更重要的,現在的俄羅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有強大的軍力,並且已經逐漸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如果俄羅斯未來消極抵制美元,美國只控制伊拉克是制於人還是受制於人仍在未定之天,而法國已經表示伊拉克戰後重建要由聯合國監督,就是要為歐元分潤重建大餅。整個世界的政經衝突在歐洲及美國的極右派已經打起「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對決「盎格魯共榮圈」(Anglosphere)的大旗互相攻訐。現在對於伊拉克問題的爭執,是未來合縱連橫、合作衝突的剛開始而已。
回到亞洲來
回到長期將美元作為商品互通有無的亞洲,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各國認識到浮動匯率制度的缺陷及美元通貨造成貨幣的非自主性,不斷有政府和學者倡議要成立取代美元的亞元,而在美國的強力反對以及亞洲各國的經濟落差過大的情況下,最後不了了之。但因應美元逐漸式微的現實,各國在亞洲的大小動作不斷,首先,北韓於2002年11月宣布將貨幣準備轉換成歐元,而印尼也因為因為反對攻打伊拉克,在日前宣布計畫將貨幣儲備替換成歐元,就在前幾天,印尼更以美元的「不穩定」為由,進一步考慮原油與天然氣交易改採歐元為主要計價貨幣、雅加達當局也有意放棄美元為主要交易貨幣;第二,亞洲各國紛紛表示將一部份美元儲備換成歐元,2002年歐元兌美元上揚近18%,許多學者揣測是因亞洲央行為主的多家央行,提高其歐元儲備所致;第三,美日歐等國以「中國威脅論」為基調,聯合要求受到低估的人民幣升值,來緩和中國大陸不斷吸納外資的趨勢,並改善中美貿易逆差,壓抑人民幣成為取代日幣成為亞洲的強勢貨幣。也就是說,歐美兩集團的爭霸戰,早已在亞洲展開。
亞洲各國是否能在美歐兩大集團的競爭下殺出,是否能順利避免成為一個由霸權主導的貿易區,並透過亞洲日趨統合的經濟體強化日幣及人民幣的地位成立亞元以取代美元,將是亞洲未來50年最重要的政經發展核心課題。台灣和日本在戰後以美國為中心的圍堵政策下,以美國馬首是瞻,一向以「脫亞入美」作為經濟發展的路線,就算入亞,也是以美國是最終商品輸出地為目標,以及作為美國資本進入東亞的跳板。在世界經濟局勢混沌不明、美國政經霸權似弱還強的情況下,台灣如何擺脫歐美150年殖民主義宰制下的自主發展,這或許是在美伊戰後,應當去思索的一個重大課題。
【戰爭現形記】
- 《系列一》「誰記得麥納瑪拉?」
- 《系列二》「侵略者指鹿為馬 醜態百出我們該這麼隨之起舞下去?」
- 《系列三》「戰爭與全球自由民主體制的危機」
- 《系列四》「不只是石油──談戰爭與貨幣體系強權的矛盾」
- 《系列五》「操縱戰爭的工業巨獸」
事件分類: